茶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朝:茶文化形成

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当时有个说法叫比屋之饮”,表明唐朝时期饮茶已经十分普遍,特别是在唐都长安几乎走进家家户户的意思。唐朝时期的经济发展日趋繁盛,文化昌明,社会处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这些有利条件为包括茶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茶圣陆羽就是生于这样一个繁荣的朝代,正如《茶经》中所说的:“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

唐朝时期茶叶生产得到大发展,从事茶叶买卖的商人均可以迅速致富。但唐中期以后国家却出现了财政危机,在这种形势下,唐王朝开始制定关于茶叶的经济法规,以增加财政收入,这些法规包括税茶、贡茶、榷茶、茶马互市等,大多被后世历代沿袭下去并成为定制。

税茶:唐德宗建中元年,户部侍郎赵赞提出朝廷对茶征收10%的税。贞元九年,张滂据此创立了税茶法。

榷茶:“榷”的本义为独木桥,引申为专卖或垄断。唐武宗时期,茶叶开始“禁民私卖”,榷茶制度正式确立。

贡茶:贡茶不是商品,而是专供朝廷使用的茶叶。由于其制作精致讲究,大大推进了种茶和制茶技术的进步。但同时贡茶也加重了茶农的负担,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茶叶贸易的发展。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佛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

有句俗话说“吃茶是和尚家风”,僧侣与品茶之风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旧时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说,也有说法称茶由野生茶树到人工培植也是始于僧人。

在唐代,已经有了煮茶法,并延至后世。所谓煮茶法,是指茶放在水中烹煮而饮。唐代以前没有制茶法,从魏晋南北朝一直到初唐,人们主要是将茶树的叶子采摘下来直接煮成羹汤来饮用,饮茶就像今天喝蔬茶汤,吴人称此为“茗粥”。

唐代中后期饮茶以陆羽式煎茶为主,但煮茶的习惯并没有完全摒弃,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较为流行。晚唐樊绰的《蛮书》记载:“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早法。蒙合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表明唐代少数民族煮茶,往往加入盐、姜等各种佐料。

唐朝中期以后,饮茶之风已经开始从皇宫、贵族、文人雅士阶层逐渐普及到社会中下阶层,特别是得到了普通百姓的欢迎。史料记载,文成公主在641年入藏时,就曾把茶叶及茶籽随身带入吐蕃,饮茶使得以肉食为主的藏民获益良多。很快,饮茶习俗在西藏地区逐渐形成,发展到今日“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程度。茶文化也随之传入西藏,并在当时的贵族间盛行,因此开始了两地的茶马交易。

唐代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唐朝以来流传下来的茶文、茶诗、茶画、茶歌等,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从形式还是内容,都大大超过了唐以前的任何朝代。饮茶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调节和修养的过程,灵魂的净化过程。

上述情况表明,在唐代,中国茶道文化也已形成。千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