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你“令尊还好吗”的人
日本有名的政治家田中义一在北海道进行考察时,一名当地知名人士来迎接他。当时,田中义一快步走上前去,紧紧地握住对方的手,并热情地说:“啊,您辛苦了,令尊还好吗?”对方瞬间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事后,田中义一的助理问:“那人是谁?”田中义一的回答却出人意料:“我不知道,但谁都有父亲吧!”
在生活中,我们与他人从陌生到熟悉的交往过程,可以划分为开始、试探、强化、一体化、契约化五步。切入点的选择,是这五步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令尊还好吗”就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有效切入点,用这句话可以消除对方的警戒心。
在社交场合,人们为了形成一定的交谈氛围,一般都会从互致问候、互表尊敬等方面展开谈话。很多时候,为了缓冲心理上的紧张,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聊聊对方的亲友。
比如,在某个节目中,主持人轻声问一个有些坐立不安的老太太说:“婆婆,您的孙子几岁了?”被问到的老太太立刻笑逐颜开。在这里,主持人运用了与“令尊还好吗”相似的语言技巧。
再比如,如果你是一位新领导,想要尽快笼络下属,就可以随意地站在走廊上与下属聊聊天,并问一下:“尊夫人还好吗?你最近总在加班,她一定很辛苦吧。”说完再拍拍对方的肩膀,如此便可与对方打成一片。
为什么这类话会有如此神奇的作用呢?其实,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一种心理:在谈到我们亲近的人时,心中的警戒就会减弱,并转化成一种亲切感。这就是所谓的“同胞意识”。
很多骗子也擅长用这一心理来行骗,当他们找到自己的目标并交谈一会儿后,心中就开始盘算着要提起对方的什么人最恰当,再通过提起的这个人来博取对方的信任。很多受害人就是因“他说他和我父亲是同学,所以我相信他”“她住在我女儿出生的地方,所以我相信她”等理由而被骗的。
一天,唐先生在路上与一个年轻人擦肩而过时被对方轻轻撞了一下。本来没什么事,但对方却硬要带他去检查,还说:“要是出了什么事情,您儿子该多担心啊!”
“你认识我儿子?”唐先生的确有一个儿子。
“是啊,我们是大学同学,他给我看过您的照片,您还和之前一样硬朗。我们上次见面的时候看他过得不错,他现在还在之前的公司上班吗?”
“哦,他现在……”就这样,两人越聊越投机,唐先生还专门把年轻人带到家里吃了顿饭。
几天后,年轻人急急忙忙地来找他,说:“小唐说他需要1万块钱,但我最近手头有点儿紧,没办法借给他。大叔您知道是什么事情吗?我刚才给他打电话打不通。”唐先生一听便急了,赶紧给儿子打电话,发现确实是关机。他又不知道儿子其他同事或公司的电话,慌得不知如何是好。
年轻人又说:“大叔您别着急,我先去凑点儿钱给他打过去,指不定他急用呢。”自己儿子的事,怎么能让人家去借钱呢,于是他就从家里拿了1万块钱让对方转给儿子。
到了晚上,儿子的电话终于打通了。唐先生一问才知道,儿子的手机因为“中毒”被迫关机了,他从没向任何人借过钱。
总之,那些强调和我们亲友关系很好的人,也许只是为了获得我们的信任,进而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所以,当有人提到我们亲友的时候,一定要小心提防,并及时向亲友求证,避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