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用鲁迅的话来讲,“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018年9月10日的教师节,也是马云的生日,54岁的马老师一封宣布退休的邮件,在中国企业家的圈子里引起了轩然大波,在邮件中,他表达了对阿里巴巴未来业务的信心,表达了对整个交接管理团队的信心。
很多企业家都非常羡慕马老师能够功成身退,希望自己哪怕不能退休,至少也可以喘口气休息休息,甚至连俄罗斯总统普京也表达了对马老师的钦佩。而更多的企业家则希望能够像马云一样,业务蒸蒸日上,团队人才辈出,事实上,有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顶级人才正源源不断地加入阿里巴巴。
马云是怎么做到的呢?到底是因为他天生就懂经营管理,还是因为阿里巴巴拥有干部培养的秘诀?相信很多企业家都想弄明白,只是他们无从知晓。管理者关心的这个问题,正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因为我知道阿里巴巴之所以取得今天的巨大成就,正是得益于其强大的干部培养机制,也正因为这套机制的支持,马云才可以顺利地“退休”,而不用担心他的离开会给阿里巴巴造成巨大的打击。
我在阿里“折腾”了十一年有余,回顾这十一年的经历,更多的是学习和成长。在阿里的十一年,付出了很多,收获了很多,其间经历过很多项目,换了很多岗位,也结识了很多良师益友。
有人说,在互联网行业干一年相当于在传统企业干三年,而在阿里干一年相当于在传统企业干五年,按照这样的算法,我早该退休了。在阿里的工作经历点燃了我更大的梦想,选择离开阿里,把在阿里所经历的、沉淀的经验总结出来,帮助那些像阿里一样追求梦想的企业。
我离开阿里后接触了很多企业,深感这些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非常不容易,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创始人和管理者更不容易。无论是在业务经营上,还是在团队管理上,都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生意本来就很难做,没想到管理更难。很多企业家对生意有着天生的商业天赋,但是对管理则常常因为重视业务而被忽略,这就需要大量的实践和后天的学习,才能提升整体的管理水平。
其实,马云并不是一个天生的经营管理者,阿里也经历过很多企业同样经历过的成长和教训,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才找到了一个相对比较适合中国企业的发展路径,同时也沉淀了很多实用的管理经验。阿里的经验虽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行业、所有的管理者,但我们至少可以从中借鉴一些东西。
另外,就是看到网上有很多写阿里的文章,也有很多写阿里的书,大多是非阿里人的猜想,不准确、不真实、不系统。我担心一些企业一旦学习内化之后,很有可能不但没有帮助,反而适得其反,害了这些企业。比如,这本书的主体“三板斧”,现在大家对“三板斧”的认知有限,对市面上关于“三板斧”的不同版本、不同解读没有判断力,到底哪一个版本是最靠谱的呢?
市面上,有很多人称自己为三板斧的原创者或设计师(包括我自己),但事实上三板斧根本不是一个人的成就,而是一个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当时参与三板斧项目开发的有十几位伙伴,大家都对三板斧这个项目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这本身也代表了阿里的一种工作模式,团队合作和集体智慧。当然,“如何辨别靠谱的三板斧”这个问题仍然给很多想学习、了解“三板斧”的企业家、管理者带来不少的困扰。希望借助这本书,帮助大家解开一些困惑。
本书通过讲述整个阿里的业务和管理的发展脉络,还原阿里三板斧的前世今生。同时,系统化介绍阿里的干部培养的道、法、术、器,并且完全开放三板斧的实操方法,真正帮助读者,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而且知道如何操作和实践。
在阿里那么多组织发展和团队成长的工具当中,三板斧是内部土生土长的一套方法论,浓缩了阿里企业文化和组织发展的精华。我相信,三板斧这样的团队成长和领导力培养方式,未来会成为整个管理培训或者说培训行业的一种通用模式。
另外,信息时代的管理会有非常大的变革,随着中国的崛起,会诞生一批优秀的中国企业,不仅汲取了西方的现代管理精华,而且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西结合,一定会诞生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和领导力的理论体系与方法指南,形成适应未来企业发展的“新管理”,以代替工业时代的企业管理思想和理论,引领全球的企业家学习,而阿里就是这样的一个实践代表。
这本书里面的很多内容大家很可能第一次看到,虽然我们尽可能去做验证和对焦,去确认每一个事件、每一个案例,但依然会存在不准确的地方,希望大家谅解。虽然希望本书尽可能完整和全面地描述阿里在干部培养方面的最佳实践,但也只能呈现其中一部分,就像马云所说的,一万个阿里人眼中有一万个阿里。希望本书对三板斧的相对完整和系统的解读阐述,能够给阿里以外的企业带来一些新的视角,加速团队成长,成就企业梦想。
张山领
茅庐学堂创始人、CEO
2018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