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好马并非只吃草
1961年夏天,路遥初小毕业考上了高小,困难迎面而来。困难来自何方?来自贫穷。虽然他家不是最穷的农家,但他却是城关小学最穷的学生。这是为什么呢?容我从头细说。
先说城关小学。延川县城关小学是县上的中心小学,分初小和高小两个部分。初小部与本题无关,不去说它,单说高小部。
高小部共两个年级四个班,具体的学生数我说不确切,但不会超过一百八十名。这些学生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县城机关、事业、企业的干部、职工子女和城关大队农民的子女,二是城关公社四十个村子里的农民子女。前者在家里吃饭、住宿,为走读生;后者在学校学校里住宿、上灶,为住校生。住校生的数字我也说不确切,但可以肯定的是不会超过三十人。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时农村小孩能上高小的人也很少,具体到路遥他们这一级,平均两个村子才有一个上高小的孩子。
那么什么样的孩子才能上高小呢?一是家庭情况较好的农家孩子,二是虽然家在农村但父亲在外工作的孩子。和这些孩子比,路遥当然是最穷的学生。那么,这穷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又怎么能和他当“孩子王”联系在一起呢?容我进一步细说。
家境好的孩子和住校的孩子在穿衣上有差别,但差别不大。那时候布匹定量供应,无论是有钱的还是穷汉,每人每年发一丈七尺六寸布票,凭票购布,谁也特殊不了。有差别的仅仅在衣服的式样和鞋袜的时新上,无非是富裕的孩子穿着缝纫机做的衣服、买来的鞋袜,穷一点的孩子的衣服和鞋袜都是手工做的。那时候人们都穷,能穿缝纫机做的衣服、买来的鞋袜的学生很少,农家子女穿不起,干部子女也绝大部分穿不起(当时整个延川县只有一个缝纫社,仅有八名职工,还没活干,不久就倒闭了)。由于大家都穿得差,偶然有一两个穿好衣服的人,不但得不到赞扬,还会受到攻击,女的被称为“洋小姐”,男的被唤做“骚情鬼”,谁敢穿?具体到路遥,这更不算个事情,他才不重视这些东西呢。
吃饭上差别就大了,走读生在家吃饭,好处显而易见,就不说它了。仅就上灶生而言,差别就很大:灶上采取报饭制,吃什么、吃多少由自己决定。只要能交得起白面,天天吃蒸馍也没人管。交不上粮就没办法了,只能将家里带来的干粮在灶上“馏”热了吃。路遥恐怕连“馏”饭吃的时候也不多,因为他带来的干粮不全是粮食做的,里边总有糠,容易散伙不说,还可能“污染”别人的好干粮,所以只能就着酸菜冷吃,和灶上的“交往”只是喝一碗“熬锅水”。对路遥来说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他吃的东西虽然比不上别的同学,但比大伯大妈吃的就好多了——老人吃的东西里糠更多,“团粒结构”更差。
最让路遥受不了的是城乡学生间在文化享受方面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看电影上。当时延川县城有一个电影放映站,有一部放映机,三个职工,租了一个有围墙的院子作为放映场,一张票一毛钱。就是这小小一毛钱,把路遥隔在了电影场外。当时的一毛钱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一个小干部日工资的十分之一(当时级别最低的干部月工资为三十元),但却差不多相当于一个男性农民一天的工值(当时大部分农民的日工值为一毛多钱,有的连一毛也不到)。这样的票价不但路遥消费不起,一般农家也消费不起,能看电影的大都是县城里的干部子女。那时候的电影很强势,不但“高台教化”,还引导流行走向:电影里的插曲立即就成了音乐课堂上的学习曲目,电影里的人物立即就成了人们议论的主题,电影里有特色的对话立即就成了学生的口头禅。每次看完电影,城里的学生就要和老师一块儿议论几天,而路遥他只能站在一边憨态态地听。路遥不但没有了这个学习和娱乐的机会,同时还丧失了在同学中的话语权——那些理应追随他的农家孩子们都转而听别人讲电影中的故事去了,他被彻底地晾在了一边。
这是路遥无法接受的,他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他想的办法就是看书和看报纸杂志,因为书报上说得更具体、更全面、更深刻,从而更有“推广价值”。那时延川城里有一个新华书店和一个阅览室,规模都小得可怜:新华书店年销售额不到三万元,其中学生课本、农民过年贴的年画和财神、灶君像销售占绝大部分,剩下来就是孩子们看的连环画;阅览室是一孔大窑洞,订有四五份报纸和七八种期刊,由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先生照看着,每天总有进城的农民在门口休息和拉话儿,但很少有人进去。那时候路遥是这两个地方的常客,一有时间就来这两个地方看书、看报。先在新华书店看,看的时间长了,售书员就会很客气地赶他走,“这是书店,要看,到阅览室看去”(那是一名非常温和的女人,我和路遥常学她说的这句话)。路遥只好遵命,“移师”到阅览室接着看。次次依然,如此反复。
在这里,路遥看到了延川之外的世界:从画报上看到了大都市、公共汽车、火车和铁路、海洋和轮船;从报纸上看到了苏联、越南、古巴、巴拿马和巴勒斯坦,知道了胡志明、卡斯特罗、阿拉法特和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航天英雄加加林的名字。这一切令他振奋,他觉得自己应该向这些人学习,做一个响当当的人物。每次看完,他都忍不住向同学们说说,这不但吸引了绝大部分同学,也引起了老师和一些学生家长的注意,和在农村时一样,城里人也觉得这个孩子前途不可限量。老师开始重视他了,那些有眼光的学生家长也鼓励自己的孩子和路遥交朋友,以便“近朱者赤”。 于是,路遥再度成了同学们眼中的“英雄”,等到上六年级时,他已经是全校最著名的学生了,不但同学们这样看,老师也这样看。这时候,他再也不为看不上电影发愁了,想请他看电影的同学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