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六朝瞰风流:古都七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理念,也成为陵墓选址的宗旨,其要求与山川、水流和植被和谐统一。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西北郊天寿山麓,东、西、北三面环山,著名学者顾炎武曾用“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来评价这里的山川气势。而今,我们在此感受到这气势之外,看到的是群山如一双手臂把十三陵紧紧搂在怀中,让明代十三位君王在此长眠。它们已经在几百年的岁月相伴中“天人合一”,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所在地。

沿着神道步入明十三陵。神道原本是为了入主这里的第一个君王——明成祖朱棣而修建,后来就成了“公共设施”,其他君王没有再重新修筑属于自己的神道。十三位君王就是沿着这条路走向长眠,而今人则由此去打扰他们。

石牌坊、大红门、碑楼、石像生……神道上的建筑布局和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陵寝的布局几乎一致。可见,作为篡位者的朱棣,还是规矩地传承了明孝陵的帝陵建设规制。其实也不然,比如神道的形状,明孝陵成北斗七星状,是中国帝王陵中唯一不呈直线的陵墓。

如果再仔细观察,发现异样更多。比如神道的精华部分——石像生,那些造像的神态是有区别的,尤其体现在大象身上。明孝陵的大象是温驯的,让人有靠近它的冲动;而明十三陵的大象有种被迫臣服的形态,它的眼神桀骜不驯,象牙充满了攻击性,似乎一个不注意,就会发起攻击,让人不敢靠近。

这样的细节反映了什么?肯定不是统治者意志的反映,毕竟,它们象征皇帝生前的仪威,表示帝王在阴间也拥有各种牲畜,可供驱使。那么,是被统治者的意志反映?朱棣作为篡位者登上宝座,很难得到忠臣良将的拥戴,即使是平民百姓,他们往往也只会拥戴正统。相由心生,那些雕刻石像生的能工巧匠,也许就这样把心中所想有意或无意地反映在了刻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