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电社会接受度问题及政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研究方法与调查过程

(一)调查阶段及使用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统计调查、实地研究(包括实地观察、深度访谈和小组座谈、个案研究、网络观察)等多种方法,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将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相比较,采用社会学、传播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和原理,对公众核电接受度的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1.文献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核电事件案例进行收集,并借助与核电接受度相关的研究成果整理,了解及掌握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各类群体对核电认知的现状及其经济社会基础,归纳总结主要核电国家增强公众对核电信心的经验和教训,比较和借鉴国内外化解矛盾的成功经验,反思当前我国政府和企业在处理重大核电事故中与公众相关问题方面的做法,为推动科学和理性认识核电安全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参考。

在资料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本书梳理了主要核电国家如何提升公众对核电科学的理解、核电的安全理念如何向公众传递、平时如何维持公众对核电的信心、制度上如何确保公众的核电信心、管理上如何增强公众的核电信心等一系列问题,并为提升我国民众的核电接受度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在这一阶段,课题组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对美国、欧盟和法国、韩国等主要核电国家的核电管理体系、组织机构、维持公众核电接受度行动、制度设计等资料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对三哩岛、切尔诺贝利、福岛核事故之后政府和企业的行动等文献资料进行了筛选和归纳;并借鉴了其他研究单位关于后福岛时代提升核电接受度的策略与行动研究,形成了《核电接受度相关研究综述》《群体事件及网络舆情事件研究综述》《风险沟通研究综述》等一系列研究综述和资料汇编,并有效地充实到对我国公众核电接受度提升策略研究的报告中来。

2.观察与访谈

专家访谈及座谈。课题组对核电集团的领导及专家、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核能行业协会专家等进行了访谈和座谈,就福岛核事故、内陆核电的安全性和环境影响、核能风险的公众认知、各地区核电实际发展情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国内外核电发展的前沿信息、公众对核能风险的认知特点、风险沟通方面的经验教训等一系列问题获得了重要认识,为前期文献工作的吸收整理及后续调查工作的有序开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典型公众事件研究。结合近年来颇受关注的若干核电项目或化工项目引起的群体性事件,课题组与中核核信息院、江门市委宣传部、江西省能源研究会等部门的专家进行了座谈,梳理了该类事件发生、发展的演化特征和规律、经验与教训,并从国外重大核电事故期间及之后政府和企业在处理核电与公众相关问题的做法中汲取养分。同时,采用网络观察的方法,归纳群体性事件酝酿、聚集与扩大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对类似事件背后的逻辑和发生机制进行考察,以期得出可推广性的结论。

实地调研。2013年7月底,课题组对江西彭泽核电站周边的江西彭泽县及安徽望江县、东至县进行了调研,实地进行了居民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与当地县乡(镇)村(居委会)各级政府或组织进行了座谈与问卷调查。在实地调研前后,调研组也查阅了较多的文献资料对彭泽核电站存在的争议问题进行系统梳理,以期拨开表面纷乱的争议,探究事件发生的背后真实原因,有利于地方政府、居民及企业基于理性、多赢的前提作选择参考,更有利于行业管理部门在重大民意表达中对同类事件决策进行参考。实地调研所获得的切身感知,为我们整理和挖掘文献资料和统计数据提供了重要的解释工具。

此外,课题组还通过参加一系列的核电相关会议,进行公众宣传与教育研究。了解各地核电站宣传教育、沟通推广工作的经验,找到不足或启发,结合核电接受度的影响因素,提出切实可行且有针对性的后续建议。

3.统计调查

本书通过科学抽样的方法获得调查对象,采用实地纸质问卷和网络电子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获得公众数据,利用描述性统计、相关关系分析、回归分析等数据挖掘手段,了解各地民众对核电安全的看法、忧虑、诉求的现状,特别是利用社会属性区分不同的群体,有针对性地找到影响各类群体核电接受度的显著因素,以及具体的影响路径,找到有效提升公众核电接受度的渠道和方法。

具体抽样方法、问卷设置及数据分析手段如下。

(二)抽样方法及样本说明

1.抽样过程

本书采用抽样调查方法,通过科学、可行的抽样方法,保证调查结果准确反映事实,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调查问卷方式主要采取线上网页问卷及线下纸质问卷相结合的形式。线上问卷方面,针对不同群体,分区域、分行业对遴选样本发出邮件邀请,邀请作答。同时,兼顾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类型、体制内外、收入水平、政治面貌等属性,采取配额抽样的方法进行网络电子问卷投放,共收回546份有效问卷。同时针对部分“核电站周边居民”无法上网的情况,专门设计纸质问卷,并进行实地发放。考虑到核电站在地理位置上比较偏僻,周边居民可能在问卷理解和上网操作上存在困难,课题组在安徽、江西等地的实地考察过程中共获得210份有效问卷,其中165人系核电厂周边居民(78.6%)、78人系大型用电企业人员(37.1%)、75人为公职人员(35.7%)、57人为核电人才(27.1%)(1),并将填答后的原始问卷带回课题组统一处理。

2.样本代表性

在全部756份有效问卷当中,男性占57.3%,女性占42.7%,具有较强的性别代表性,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此前调查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不足。样本平均年龄为35.5岁,年龄分布大致均衡(2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17.4%,73%的样本年龄在40岁以下,55岁以上的老人仅占5.3%)。

从地域上看,样本的户口所在地覆盖了直辖市(21.2%)、省会城市(22.2%)、地级市(9.1%)、县城(13.1%)、乡镇(9.8%)、农村(24.6%)各种类型。考虑到我国已建、在建、筹建核电站的分布情况,并着重关注核电项目受阻地区或已建电站地区的公众接受度,样本覆盖了东部、中部、西部3个地区27个省、市、自治区。其中,东部省份(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占57.2%;中部省份(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占35.6%;西部省份(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新疆、广西)占7.2%。

在其他社会属性方面,大专及本科的样本占据了大多数(68.7%),仅有23.5%在高中文化程度以下——网络样本库的特点已经决定了被调查者中的大部分都具有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就政治面貌而言,样本中党员、共青团员和群众的比例大致为7∶4∶8。另外,样本职业类型和单位性质分布较广,体制内(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国有事业单位)占37.3%,体制外(集体、私营、民营企事业单位、个体经营、三资企业、其他类型)占62.7%。

平均月收入在1000~3500元的样本比例最高(28.2%),低收入人群(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数量较少,其他中等收入、中高收入和高收入的人数大致相当。从投资方案的题目来看,大多数样本(78.8%)的风险偏好都为中等或者偏低。

在信息获得的渠道方面,人们对核电知识的常规性了解主要依赖于广播、电视、门户网站、报纸、杂志、书籍,而在突发事件(如福岛核事故)来临的时候,更具时效性的报纸、广播、电视的地位上升,同时,门户网站和社交网络等渠道的作用显著上升。“QQ”“微博”和“微信”排在公众使用网络平台或聊天工具的前3位。其中,76.2%的被访者都开通了微博,且64.9%的人拥有50名以上的粉丝,66.3%的人关注的人数在50人以上。大致可以判断,这些微博用户中大概有2/3为活跃用户。在使用这些聊天工具或网络平台的时候,公众除了有“和朋友交流联系”的需要之外,最重要的两点目的就在于“了解时事新闻”和“学习新知识”,这与前面所说的获得核电知识、关注核电事件相符合。

总体上看,该样本保证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不同职业、不同居住环境(城乡)、不同身份特征(体制内或体制外、党员或非党员)、不同收入水平的人们能够在其中有大致均衡的体现,具有较高的对全体公众的代表性。该样本所呈现出的对于核电的态度,以及根据该样本数据所分析得出的核电接受度的影响因素,具有较高的推广性和参照价值。

(三)问卷说明

本研究所使用的问卷在2011年核电接受度调研问卷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次修改,并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挖掘此前研究分析盲点的情况下增加了对“风险偏好”(如A11)、“互联网”“新媒体”(如B4—B6)等前沿问题的测量。同时,根据分析需要,整合了一部分量表,并引入了更多的与核电主客观认知水平(如C4)、环境效益认知(如F2)、权益保障预期(如D5)等相关的陈述和问题,最终形成了实际发放和上线使用的问卷版本。

1.问卷内容

问卷共设计有5个部分:A部分为个人基本情况,B部分为信息获取及其方式,C部分为核电认知水平,D部分为公众对核电的态度,E部分为公众对核电安全的评价,F部分为公众核电利益偏好。综合来看,本问卷主要考察调查对象以下一些方面的信息和态度。

(1)被访者的基本信息和社会属性(包括性别、年龄、居住地、籍贯、教育水平、政治面貌、职业、单位类型、月收入、风险偏好、网络使用情况等),并借以区分受调查公众的群体类型,同时作为自变量与核电接受度等因变量进行交互统计分析。

(2)公众对核电的接受度,也是本研究中最重要的核心概念。其中既包括公众对核电的整体态度(D1),也包括以累加量表D2来对核电接受度进行量化运算,对其使用详见本书中该变量与其他变量的交互分析。

(3)公众对核电的整体印象,是本研究分析核电接受度时的背景信息。包括公众提到核电站时的首位联想(B1),对于核电站最关心的问题(C3)等。

(4)公众对核电的认知程度。一方面,是从4个角度(核电、核辐射、核泄漏、核武器)测量受访者对自身核电认识水平的主观判断(如C1);另一方面,是考察受访者对几个核电相关概念的了解程度(如C4),既体现当前核电科普工作的成效,又可以考察公众对核电的客观认知水平。主客观认知水平及二者之间的认知偏差与核电支持度的关系是本书第八章的内容。

(5)公众对核电经济价值的认知。问卷采用一组问题(C2a、C2g、C2h)来测量公众眼中的核电对于国家进步、经济发展和微观收益等方面的意义,以各题目得分的均值来判断公众对核电经济价值的认知。

(6)公众对核电环境价值的认知。问卷采用一组问题(C2b、F2a、F2b、F2d)得分均值来测量公众眼中的核电环境价值。通过环境价值、经济价值与核电接受度之间的关系测算,来考察这两个因素对核电接受度的影响。

(7)公众对核电风险的承担偏好。问卷中的E4e和F2e两项陈述目的在于考察公众对核电的风险形成认知后,他们根据“风险—利益”平衡来选择是否接受核电。该项与核电接受度之间的关系讨论,见本书第八章的内容。

(8)公众对于核电站安全的评价。问卷通过C2d、E4c、E4f这三项陈述的态度来反映民众对核电安全性和可控性的忧虑;用C2c、E4a、F2f来反映民众所认知的核电事故所造成的危害程度;以此6项得分的均值作为“核电安全忧虑”变量,用于衡量民众对于核电安全性的评价,并借助E2、E3两道题来了解公众当前对核电站忧虑与信心的主要来源是什么。进而找到当前公众心中安全感缺失的短板,做到对症下药。

(9)公众的权益保障预期。公众的“权益保障预期”由一份总加量表(D5)测量,此量表中的4个问题分别询问公众对核电建设的科学性、核电应急的及时性、核电事件的公开性、核电决策的民主性这4个方面的认同程度。具体测算方法及其与核电接受度的关系,详见本书第八章。

(10)核电信息传播渠道及其取信程度。问卷通过D4的量表来了解民众对信息渠道的信任程度,采用了5个话题,包括两个非核话题和3个核相关话题,共涉及7类信息渠道。具体测算方式及其与核电接受度的关系,详见本书第八章。

(11)分类子题库。为研究四类群体的核电态度异同,对特定群体的特定问题进行探究,特别增设了针对大型用电企业的工作人员、核电站周边居民、核电工作者及核电专业学研人员、公职人员等四类群体的子题库(为问卷中的G、H、I、J部分)。

2.信度和效度

由于本次调查中有相当数量的问卷来自网上样本,无法直接面对被调查对象,相对开放的网络环境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干扰,为此,在问卷设计中运用了多种方法,以确保在这些客观条件下问卷测量的信度和效度。

一是增加题目数量,延长问卷长度。问卷主体部分有6个子部分,每个部分有多个小题,确保测量内容涵盖核电态度的多个方面。较长的问卷使那些抽样之外的、出于偶然填答问卷的无关人员中途放弃,把上述偶然因素剔除在样本收集之外,从统计学上讲,即进行了初步的噪声剔除。

二是同一内容用不同位置提问。问卷将相关的测试题目设在不同位置、采用不同方式提问,通过检测相关性,排除掉较低信度样本——如问卷内容所示,对经济价值认知、环境价值认知、核电安全忧虑等内容的测度,都由处在不同部分的题项共同支撑。

三是采用多种方式增强问卷的趣味性,吸引填答者持续作答。如以“星条”的形式进行打分,以色条进行打分,提高了问卷的吸引力。

四是采用多种量表对填答者的主观感受、评价、态度进行测量。问卷中使用了总加量表、累加量表、语义差异量表3种量表,通过设计多项测量内容,保证了测量的效度。

(四)分析方法

1.描述性统计分析

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一方面展现样本的基本构成和各群体特征;另一方面,分析民众当中的不同利益群体对核电的态度差异和强弱。

2.相关关系分析

通过相关关系分析,可以找到不同变量之间的关联是否存在以及关联的强弱。从而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之间建立联系,而非孤立地对核电接受度进行分析。如公众的权益保障预期与核电接受度之间是否有关联,公众对某种传播渠道的信任程度与核电安全忧虑之间是否有关联,等等。

3.回归分析

在找到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之后,我们还需要通过回归分析来确定一个变量与另一个(或一组)变量之间更加明确的关系。第一,找到何者为因、何者为果——即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划分。第二,确定自变量对因变量施加影响的强度究竟有多大(即回归系数)。第三,在若干自变量(如核电接受度的影响因素)当中找到对因变量(核电接受度)影响最大的一个或几个,从而找到提升核电接受度的关键途径。

当然,回归分析的问题在于对数据的要求较高,需要完整的变量结构和规律的数据采集,难以容忍自变量的测量误差。

4.结构方程模型

相比之下,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的要求相对较低,允许测量误差;可将多个因变量纳入模型,并确定变量间交互复杂的因果关系;不仅可以测度变量间的直接影响,也可以考察间接影响;同时估计变量间的关系结构和关系参数;并且可以替代回归分析、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等多种方法——特别适用于本研究对复杂现象中所包含的变量群的考察和研判。因此,本研究在数据分析中借助AMOS软件,对一些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采用了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方法(以图1-4为例)。

图1-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群体聚类分析

本课题根据研究核电接受度时最重要的两个变量(“核电接受度”和“权益保障预期”),对全体样本进行了细致的社会属性分类,可以大致将接受调查的公众分为6类群体,并以此构成“2013年公众群体分类全景图”。

此种分析方法区别于以往研究中将“公众”的概念泛化、看作同质化群体的做法,基于调查对象社会属性的群体类别分析,注重群体性差异,实现了对不同群体的细化分析,并提出了差异化的政策建议。


(1) 因调查对象可能具有多重身份,各部分比例之和超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