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电社会接受度问题及政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篇 国际经验借鉴

不断增长的能源供应压力以及为调整能源结构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而产生的对清洁能源的迫切需求,是我国核电发展的动力所在,我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企业都希望核电在应对上述挑战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均希望核电能大力发展。正当全国上下对核电抱有更大希望并大力发展核电之际,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因地震引发海啸等原因导致核电站发生大规模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福岛核事故对领导、部分专家及公众的冲击是巨大的,公众对核电安全的担忧甚至恐惧日甚,少部分专家的担心也在不断增加,领导决策迟疑退缩,部分国家采取了“限核”“弃核”的能源政策,世界核电发展规模的预期也随之下调(1)。我国也采取了各种因应措施:一方面,强化核电安全检查,采取更全面、更严格的安全措施;另一方面,调整核电发展政策,放慢核电发展步伐,明确在“十二五”期间原则上不安排建设内陆核电站。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做出了停止建设核电站的决定(2)。可见福岛核事故前后,我国核电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核电安全问题成为影响我国核电决策的主要问题。公众对核电的关注也更多地表现为对核电安全的担忧。

核电安全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和理解,一是指核电本身的技术安全性;二是指公众对核电安全的认知。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核电安全生产已经得到全面、系统、大幅度的提升,行业内以及相当广泛的知识群体都基本认同“核电技术本身是安全的”这一结论。然而,公众关注、认知和理解的核电安全性,不同于核电技术安全,公众更关注“万一”发生核事故以及对事故发生后不可预估的灾难,公众对核电事故的恐惧心理直接影响到公众对核电的接受度。因此,事实上公众对核电的接受度和信心,已然成为影响我国核电决策的重要因素,核电接受度问题有可能成为我国局部地区发展核电的最大障碍。

然而由于保障能源安全、发展清洁电力、治理大气污染、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国家核心技术创新、提升国家技术及产业竞争力等诸多原因,我国不可能弃核。因此,提升公众核电信心、增强公众对核电的接受度,成为我国核电下一步发展的重要突破点。

此外,公众的接受度问题之重要,还在于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背景之特别。从社会发展背景来看,我国目前处于居民的环保意识觉醒期、大规模群体性事件集中爆发期。因此,研究和考查公众对核电的接受度,也具有社会心理学意义。

由于一些主要核电国家经历了核电高速发展期以及核电事故之后的停滞期,主要核电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提振本国公众的核电信心和增强核电接受度都有不同程度的理解、经验和教训,这些值得我们当下核电发展遇上瓶颈时作为重要参考和借鉴,也成为我们研究和考察主要核电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始因。

在主要国家核电高速发展期,曾发生过三哩岛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1世纪以来在全球核电复苏浪潮中,又发生了福岛核事故。主要核电国家在核电高速发展期的政策,以及三次核电事故期间的应对措施,尤其是在提升公众核电信心和增强公众核电接受度方面的应对措施和经验,无疑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对指导我国增强公众核电接受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本书研究的立论基础。然而由于主要核电国家和我国的发展程度不一样,所以我国增强公众核电接受度的做法,还应有自己的特点。对于我国公众核电接受度问题,我们将开辟专题进行研究。

本部分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主要核电国家的制度框架及组织体系进行考查,思考它们如何增进公众对核电发展的信心、是如何增强公众核电接受度的;二是研究常态下如何加强公众对核电的科学认知和理解,如何将“核电是安全的”这一理念向公众传递,如何提振公众核电信心、维持和增强核电接受度;三是在重大事故应对中,研究如何避免公众对核电的恐慌,如何恢复和重塑公众核电信心、增强公众的核电接受度。


(1) 国际能源署(IEA)在2011年展望报告World Energy Outlook(2011)“低核情景”中预测,全球2035年核能发电量比2011年下降15%,而同期的能源需求则上升3.1%。到2035年,核能发电比例将从目前(2011年)的13%下降到7%。

(2) 如2013年2月广西北海市人大决定广西北海市停止建设拟计划的核电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