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核电自20世纪70年代起步,经过多年的广泛讨论,尽管对不同核电技术的经济性、效益等仍有不同看法,中国核电发展的大政方针在“十一五”期间基本确立,“积极发展核电”成为能源界的广泛共识,其中包括认可我国沿海与内陆地区都要发展核电是有安全保障的结论。这一广泛共识明确地传导至决策层,在我国迫切需要清洁电力的要求下,终于作出“积极发展核电”的决策,并于2007年出台了《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在之后的几年间,随着发展态势的变化和客观需要,一度将2020年发展目标进行战略调整,并提出“大力发展核电”的政策。正当我国要大力发展核电、国际社会也对核电的未来发展抱有更多的期待之际(1),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核电站因地震、海啸、应急处置不当等原因,发生核泄漏事故,人们对核电安全的担忧甚至恐惧日甚,部分国家采取限核或弃核的能源政策,世界对核电的预期也随之下调(2)。我国也积极采取了各种政策措施和策略,大力强化核电安全检查并采取更全面的安全措施,相应调整了核电发展政策,下调了核电发展预期,甚至做出了“十二五”期间原则上不安排建设内陆核电的决定。至此,我国核电发展面临的问题已经超越能源技术、能源经济的范畴,延伸至社会心理及政治经济领域。
一方面,我国核电发展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导致如此巨变的原因在于对核电安全的疑虑和担忧。福岛核事故之后,我国关注核电发展的人群急剧扩大,但不同人群对核电的认识不同,决策层面、专家层面、公众层面的认识极不统一;核工业部门、水利部门、国土部门及环境部门等不同部门的认识也极不统一。这自然扩大了认知的偏差,导致争论的扩大,进而产生群体认同的分裂。另一方面,在我国现有的政治决策机制下,决策层对争论大、层面广、认同分裂的事物,通常会采取“先放一放”的策略,这会造成决策层不敢决策或退缩,产生诸如“内陆‘十二五’期间不发展核电”的决策,甚至在“十三五”能源规划中,对不应当成为争议的内陆核电建设问题作了回避性表述。
显然,福岛核事故以来,国内、国际核电发展环境发生了改变,安徽望江居民反对江西彭泽核电站事件、江门市民众反对建设核燃料厂事件、连云港反核事件的陆续爆发,表明部分地区公众对核电的接受度比较低。随着我国社会透明度、开放度的提高,民众表达诉求的成本越来越低,行为越来越普遍,影响越来越大,民众对核电的担忧或不接受,会逐渐从内心的忧虑,借助网络等新媒体,外化为群体认知和行为。化解公众的这种认知和行为,将极大可能增大我国发展核电的成本。同时,我国社会发展各类矛盾凸显,一些重大项目的审批一旦处理不当,易演化成危及社会公共安全的“高风险事件”,民众对核电安全的片面认知和行为甚至可能演化成我国发展核电的红线,国内核电社会接受度已然成为核电能否理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深刻认识和看待我国核电的安全性和社会接受度,尤其是化解公众对核电安全的忧虑和担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书借鉴美、法等主要国家核电发展的政策及实践经验,研究分析常态下主要国家提升核电社会接受度,以及三次重大核事故下相关国家恢复公众核电接受度的做法、经验和教训,在立足国内公众的核电认知和社会接受度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理论探讨我国公众个体核电接受度的影响因素、群体接受度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并以实际案例进行具体分析,结合研究核电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治理,最后提出了提升我国核电社会接受度的行动策略与政策建议,旨在为国家促进核电的安全、高效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本书包括一个总论和三篇十大章节。总论部分,浓缩了后面篇章的核心内容,阐述我国核电接受度的演化和现状、主要国家的经验与借鉴、我国核电接受度调研分析,以及提升核电社会接受度的策略与建议。第一篇“研究方法论”,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主要从理论上分析个体对核电的认知和接受度行为;第二章主要从理论上分析群体性事件的演变机制。第二篇“国际经验借鉴”,包括第三章至第七章。第三章从主要核电国家制度体系的角度归纳总结了提升核电社会接受度的制度保障;第四章分析了常态下主要国家提升核电社会接受度的做法与经验;第五章重点分析了三次重大核电事故后主要国家恢复核电社会接受度的做法、经验与教训;第六章对英国核能政策决策及德国弃核背景进行了调研分析,剖析了典型国家的核能政策规定和社会接受度;第七章系统总结了相关国际经验和教训,提出了提升我国核电社会接受度的启示与建议。第三篇“国内调研及案例分析”,包括第八章至第十章。第八章主要从实地调研的数据结果中,分析了个体对核电接受度的影响因素,并从群体的角度进行了政策分析;第九章剖析了典型群体性案例的发生特点及演化特征;第十章总结分析了国内个体和群体核电接受度的认识与启示,提出了提升我国个体和群体核电接受度的策略与行动。
本书是在我们2014年完成的课题“后福岛时代提升核电接受度的策略与行动研究”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课题研究组组长为张有生研究员,副组长为肖新建博士。课题的研究过程,得到了中国广核集团公司专家委主任郑健超院士、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研究员、国家核安全局原局长赵成昆研究员、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专家委主任徐玉明研究员、中国广核集团公司原副总经理濮继龙高级研究员、钱锦辉高级研究员、中广核核技术应用公司副总经理冯毅先生、原国家核应急办常务副主任王法先生、国家核安全局汤搏司长、核能行业协会郑玉辉主任等的倾心指导;得到了中国广核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炜清先生、中广核战略计划部原总经理周卫红先生、中广核战略计划部处长彭旭女士、战略计划部经理姚勇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博导申世飞教授,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硕士生陶威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王汉生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王迪讲师,中广核集团研究中心陈红涛研究员,中广核集团文宣中心李志远处长、办公厅黄强处长、投资发展部李勇高级经理,中广核苏州热工院郭娟彦处长、林贤军博士、王瑞芝和张华同志、国家发改委社会所顾严副研究员、张本波研究员等均不同程度地参与了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赴北京、江西、安徽、广东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和咨询,得到了宏观院王明姬博士的大力帮助,也得到了中核集团信息院白云生所长助理、郭志峰博士,核安全局殷德健同志,中电投江西核电公司工作部郑锋经理,安徽省能源局曹越方副局长、杨虎等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课题组赴法国调研中,得到了国际能源署中国合作部主任涂建军博士的倾心帮助,赴英国调研中得到了同行的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所李晓轩研究员、英国驻北京大使馆工作人员付琳女士等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对上述诸位深表感谢!
同时,本书还吸收了康晓文博士承担的宏观经济研究院基本课题“我国核电安全发展若干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指导老师周大地研究员、郭元研究员给予了倾心指导。课题在2011年福岛事故后的半年内,开展了深入的核电接受度调研,北京高校的徐余江、刘佳宁、王阳阳、师瑞阳、金鸿浩、关宏玉、张琳、付文、亓蒙、周清迪、魏亿亮等同学,在核电接受度调查的统计与分析中做了大量工作,网络调研工作也得到了上海众言网络公司爱调研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我们的研究工作自始至终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宏观经济研究院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在此也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在平时的研究及成书过程中,始终得到张有生研究员不计得失、淡薄名利的倾心指导,以及其对同志严格要求、玉汝于成的全力帮助,也得到了国电投政研室主任刘伟研究员、国核技商务部黄发飞处长的指导和帮助,在此对提供帮助的单位和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主要分工如下:
总论:由肖新建、康晓文、李际完成;第一章:由康晓文、王迪完成;第二章:由康晓文完成;第三章至第七章:由肖新建完成;第八章:由康晓文、王迪完成;第九章第一节:由肖新建完成;第九章第二节至第六节:由康晓文、陶威锭完成;第十章:由康晓文完成。
全书由肖新建统编、定稿。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愈加意识到核电社会接受度研究的难度之大、问题之敏感和复杂、涉及面之广,囿于的作者研究水平,书中难免存有不当和错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6年10月
(1) 国际能源署(IEA)在2010年的展望报告World Energy Outlook(2010)中乐观预测,到2035年核电在世界发电总量中的份额比现有(2010年)水平增长约50%,核电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份额由2008年的6%上升到2035年的8%。
(2) 国际能源署(IEA)在2011年的展望报告World Energy Outlook(2011)中作出“低核情景”预测、全球2035年核能发电量比2011年下降15%,而同期的能源需求则上升3.1%,到2035年,核能发电比例将从目前(2011年)的13%下降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