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试点发展及其案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试点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起好头迈开步的关键

40年来,我国坚持试点先行,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类分层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开发空间的不断推进上起好头迈开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先后经历了三个重大的理论突破(6)

一是从改革开放之初到1984年,我国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并实施了国民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确立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发展思路。1979年12月26日,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随后,在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正式确立“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发展方针。针对部分产品的生产销售环节,仅通过市场调节,而不是计划命令性的指导,这在当时是一次重大的突破。

二是从1984年到1992年,我国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上议事日程。改革的实践也逐步打破了市场调节作用“为辅”的框架。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新阶段。明确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7)。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提出,“利用市场调节推动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绝不等于搞资本主义”。(8)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不但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继承,而且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升华和突破。

三是1992年至2007年,在这一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1992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9)这一科学性判断,使全国上下对计划、市场的关系和内涵、路径和思路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同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次年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成为这一论断的系统性总结。进一步将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原则路径进行了深化和拓展,为全国继续深化改革勾画出总体蓝图,为后续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打开了大门、奠定了坚实基础。1993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重大标志。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系统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初步建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领域重大改革任务进行了重点关注。重点选取一系列重大试点,深耕细作改革“试验田”,为推进全国面上改革积累了丰富经验、激发出生机活力。实践证明,试点是重要改革任务,更是重要改革方法,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抓好试点对改革全局意义重大,经济体制改革试点能否迈开步子、趟出路子,取得看得到、摸得着的实效,直接关系改革全局。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其艰巨性和复杂性愈加凸显,利益格局更为复杂,困难挑战更为多元,需要正视的问题多是重大问题和敏感问题,不少触及深层次社会矛盾,涉及利益关系调整,是难啃的硬骨头。一方面,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政府职能缺位、越位、错位仍在发生;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机制仍不健全,区域差距水平依然较高,城乡之间要素流动与人口流动存在结构性不协调或不平衡。另一方面,微观经济主体活力依然不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依然不完善。因此,要走出困局,打破僵局,带动全局,啃下改革这块硬骨头,就需要创新方式方法,既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通过试点,进一步深入探索改革的核心实现路径,系统设计政策体系,为在全国范围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进一步突出发挥好试点对改革全局的示范、突破和带动作用,做好经济体制改革这篇大文章,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就是在重大决策或工作部署正式出台之前,先选择若干领域和单位进行“小面积、小范围、小规模”试验,总结经验,探寻规律,再将改革方案继续推向深入和完善,将试点中的突出问题、个性问题与全面改革的共性难题比对、结合起来,探求全面改革中的重大政策设计、重点路径谋划。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试点,不仅可以少走弯路,减少风险,防止出现大的失误,降低决策成本,而且对全局工作具有重要的方向引领、战略突破和战术指导作用,是一种重要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和重要方法,是改革破局开路的重要一招。

专栏1-1 改革前15年试点的重点地区和领域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经济特区,分别是深圳、珠海、厦门、汕头。福建和广东则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

1984年4月,党中央和国务院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港口城市。

1985年2月,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确立,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成为主旋律。长三角、珠三角、闽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设立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涵盖了41个市、218个县,我国沿海地区覆盖2亿多人的开放带初步形成。

1988年4月,海南经济特区正式设立,海南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

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着眼长远发展战略,高瞻远瞩,设立了上海浦东新区。

1992年,以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13个沿边城市、6个长江沿岸城市、18个内陆省会城市先后开放。同时,成立了32个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52个高新技术开发区、13个保税区、34个开放口岸。自此,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地区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初步形成。随后,又进一步设立了北京、上海等6个城市和5个经济特区各试办1~2个外商投资商业零售企业,批准63家外资(或中外合资)银行(或金融机构)在5个经济特区和上海、天津、大连、广州、宁波、青岛、南京7个城市开业经营外币业务,对金融保险、旅游、房地产等原禁止或限制外商投资的行业,也进行了开放试点。

从专栏中看出,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试点从初期的面小点少、专业性强,逐渐演变为面广、领域宽的全方位改革试点,也是我国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起好头迈好步的关键举措。在小范围的空间上和特定领域内,通过试点先行,尽可能地把试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置于可控范围内,逐步完善政策设计、发展方向和方式,进而积累经验,为进一步扩大试点,在更宽领域和更广范围推广奠定基础,为面上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发挥好试点对改革全局的示范、突破和带动作用。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中摸索出的一条从“点”到“面”、由“个性”到“共性”,既有效率又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