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演绎与归纳
人类通过以下方法获取知识﹕根据经验、诉诸权威、演绎推理、归纳推理与科学的方法,其中演绎法与归纳法是主要的方法。
演绎法(deduction)
演绎法是人类为了探究真理而进行的系统的研究,最早源于亚里士多德,后来由法国学者笛卡儿正式提出,是一种运用逻辑推理进行论证的方法。演绎法以理性为前提,根据必然前提推演出必然结论,在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之间,建立一种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关系。此种推理方式亦称为直言三段论(也称作范畴三段论、定言三段式等)(Categorical Syllogism)。
演绎法有两个基本方法﹕正断法与逆断法。正断法的推论原则为“A则B”,若满足A条件,则B一定成立;逆断法的推论原则为“A则B”,若B不成立,则A一定不成立。
演绎法的特点是前提如果为真,则结论也为真。但如果前提为假,那么结论也是假的。因此,演绎法的直言三段论是由具有普遍性的陈述开始,然后根据逻辑做推论,最后获得个别的陈述。
归纳法(induction)
归纳法是英国学者培根提出的认知方法,他认为应采取直接观察的方法,观察许多个别现象,探求其共同特征或特征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或推断原理,进一步将结果推论至其他未观察的类似事例。归纳法有两个常用的方法﹕
1.从过去发生的事情中推断将来发生的事。例如,过去中东地区只要发生战乱,全球石油就涨价。所以,未来只要中东地区有战争,石油就会涨价。这个推断的缺点在于,以前的事情发生时有其特定的条件,若未来该条件不存在,事情则不会发生,那么原先的推论就会被推翻。
2.从片面看全部,以偏概全。例如,我家附近几家杂货店的米涨价了,所以推论,现在的米都涨价了。但如果发现有些地方的米没有涨价,这个推论就无法成立。
归纳法是人们通过观察、收集、记录事物,然后找出其共同特征或关系,推论到其他相似事物上,最后得出一个通用的规则。
思维导图法在演绎与归纳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的树状结构在表现逻辑思维的形式上,有分类的层次、因果关系与事物的描述,操作原则是一线一词。对于演绎时的命题思考,可以通过分类的层次或因果关系的树状结构展开更多的可能性,强化思维的缜密程度。例如,“电视需要电力”,在思维导图上的写法是“电视”“需要”“电力”(参见图4),从“需要”这里我们展开思考,除了原来的“电力”之外,你还可能会想到“信号”“输入”(参见图5)。
图4
图5
思维导图法是以树状结构来表现信息的逻辑分类与层级关系,又通过网状脉络指出不同概念之间的关联。在归纳思考的过程中,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树状结构呈现共同特征的信息,通过可视化的图像让思绪更清晰明了。例如,“股市大涨”“失业率下降”“百货公司业绩上升”与“工业用电增加”的共同特征是因为“经济好转”(参见图6)。“经济好转”“治安良好”“教育普及”与“司法公正”的共同特征是需要有个“廉洁高效政府”(参见图7)。
图6
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