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裂变逻辑:从中心化到去中心化的过程
在近两年的互联网发展中,“去中心化”一词频繁出现。真正达到高潮是在2017年12月,张小龙先生在阐述微信公众平台的八大观点时说:“微信要打造一个真正去中心化系统,不会提供一个中心化的流量入口来给所有的公众平台方、第三方。”
现在,“去中心化”一词同样被应用到短视频中,无论是对平台还是用户而言,都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情。
中心化与去中心化
中心化,意思是中心决定节点,节点必须依赖中心,一旦离开了中心,节点势必不能单独存活。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在一场演讲中,讲师就是中心。如果没有了讲师,那演讲势必不能继续进行下去。
最常见的中心化短视频平台就是小咖秀。很多应用在推出的时候,都会依赖或者绑定明星。小咖秀同样如此,它在刚被推出的时候,凭借着蒋欣和金星的深度绑定而迅速走红。同时,依赖着微博的资源和强大的运营,迅速吸引了大量的明星入驻。在这个过程中,明星就是小咖秀的中心。一旦脱离了明星的热度,小咖秀就迅速衰败下来。
去中心化,意思是在一个系统中分布着众多的节点,每一个节点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征。节点与节点之间可以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新的单元。每一个节点都可以成为一个小中心,不会因为失去了某一个节点,而导致系统彻底瘫痪。去中心化通常具有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等特点。
打个比方,去中心化的系统就像是一场辩论赛,节点就是参赛选手。每个选手都可以讲话,每个选手都可以选择聆听或者去辩论。
最常见的去中心化的短视频平台就是抖音和快手。这两个短视频平台定位的目标群体不只是单纯的明星网红,还有普通人。快手在推出之际的宣传语是“记录世界记录你”;抖音在推出之际的宣传语是“记录美好生活”,透露出了强烈的去中心化意图。抖音依赖于今日头条的算法机制,在内容推荐和分发上将去中心化变得更加彻底。即使是一个没有任何粉丝的普通人,只要你能够创作出用户喜欢的作品,同样可以收割大量的关注度和流量。
去中心化的内容更丰富
在短视频平台上,可以将用户分为内容创作者和内容消费者。内容消费者的需求,就是利用短视频来消遣、娱乐、放松和学习一些感兴趣的内容等。中心化的视频平台为了留住用户,更倾向于向用户推荐他们更感兴趣、更优质爆款的内容。但是,这样对于内容创作者十分不友好,而且还会让平台的内容逐渐趋向于单一化。
对于内容创作者而言,他们将创作的内容发布到短视频平台上,就是为了利用平台的大流量实现流量变现。去中心化的短视频平台无疑为创作内容的用户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平台不会对内容进行刻意的引导,从而衍生出非常多元化的内容生态:搞笑剧情、尬舞、美女、帅哥、各种教程、奇人异事、明星、游戏、手工等。这些内容种类是自然运营生长出来的,用户的参与度高、留存率也高。当内容生态形成后,就可以为内容创作用户的作品构建起强有力的护盾。
去中心化的内容推荐机制
“成都最街坊”就是一次去中心化的爆款短视频事件。没有了娱乐公司包装出道,完全依赖于用户的“共识”,利用共识引爆用户激情和话题流量。
在一次街访时,主持人提出问题:“你觉得男人一个月多少工资可以养活你?”被拉住的女孩回答:“能带我吃饭就好。”如图2-6所示。短短的一个回答,加上女孩甜美纯真的笑容,迅速获得了用户的喜爱。
图2-6
“成都小甜甜”事件告诉用户,即使你是一个普通人,依然拥有凭一个短视频就能出名的机会。在短视频平台上,内容的分发机制发生了从中心化到去中心化的改变,这就让创作者的作品获得了更多的平台推荐位。推荐位决定创作者的作品可以获得多少流量,进而可以得到多少社交反馈,包括用户的点赞、转发、评论和关注。
去中心化的短视频平台对于短视频的推荐更为平等,即使你的短视频还不是爆款,依然能够获得推荐的机会。这就意味着,每个人创作的短视频都能够获得平等的展示机会。如果创作的短视频满足了用户的需求,让用户积极参与互动,就能够成为爆款短视频。对于创作者而言,利用短视频收获大量流量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所有的短视频平台想要实现的一个共同目标就是向不同的用户推荐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满足千人千面的个性化需求。这就意味着,每个创作者都能够成为一个小中心点,即使你的作品领域比较冷门,在平台上依然能够找到受众。
去中心化短视频平台,不仅可以为创作者提供一个更优良的平台,还能够更大程度上留住用户,让平台、创作者和内容消费者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循环。现在很多短视频平台都在朝着去中心化的方向发展,这种大环境下,短视频创作者能够得到更多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