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研究
摘要:终身体育是一种以自觉自愿为特征并能持续终身自我锻炼的过程。普通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及从事终身体育锻炼的关键时期。本文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目的作了分析,对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对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体育锻炼,养成终身体育健身的意识和习惯,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终身体育锻炼的需求,对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终身体育意识;高校;培养
1 前言
终身体育是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的发展提出的,许多国家都注重通过体育教学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终身体育思想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体育运动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学校体育作为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重要时期。学校体育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开拓体育目标,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立足现实,面向社会,着眼未来。在大学的体育教育过程中,既要学生积极投入体育健身活动,又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参与体育锻炼的作用和意义,并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时间,重点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
2 终身体育的概念和特点
2.1 终身体育的概念
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受到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使身体健康、身心愉快、终身受益”。它以人为出发点,是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所提倡的体育观念。体育运动能有效地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延长人才为社会贡献的时间,起到保护人才的作用。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从生命的开始至结束,人的一生都要不断学习体育知识和参加体育锻炼,使体育真正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二是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以体育的体系整体化为目标,在人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生活领域,为人们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
2.2 终身体育的特点
2.2.1 体育锻炼时间的终身性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人们在参加各种学习、充实自己各方面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有时间去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身体更加强壮、健美,以便有饱满的精神去搞好本职工作。因此,终身体育思想突破了传统体育观念把体育教育局限于学校体育时期,而把体育锻炼看作是贯穿于人一生的教育大事;要求把学校所学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根据个体的发展和衰退的规律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把体育锻炼活动作为生活内容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享用一生。
2.2.2 体育锻炼过程的自觉性
进行体育锻炼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的运动项目,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自主安排。大学生在学校时,由于学校体育的要求、同学的带动等力量的督促,进行着体育锻炼的运动。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由于工作、家庭生活等压力,这些力量就会消失。学校教育结束后的体育锻炼是没有学校要求、完全自愿、自觉的过程。也就是说,终身体育的锻炼项目可以由自己自由选择,锻炼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工作和生活需要对运动项目进行调整。
2.2.3 体育锻炼目的的社会性
随着《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以及人们商品经济意识的增强,体育已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锻炼者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方式,进行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和锻炼,目的是增进健康,改善生活质量,延年益寿。这与终身体育的体育锻炼时间的终身性、体育锻炼主体的自主性、体育锻炼过程的自觉性、体育锻炼目的的社会化特点相契合。人民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从行政性转向了社会性,社会各方面所办的各种体育活动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互相交往的机会,体育活动已成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2.2.4 生活性和科学性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不断得到增强,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已基本达到小康。吃好、穿好、住好等已不是人们所向往的事,人们已开始注意生活的质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个人参加体育锻炼、健身的费用由从前的福利型转向了消费型,参加体育锻炼和健身活动的支出已成为家庭和个人支出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体育锻炼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生命在于运动,但运动要讲科学。各式各样的体育锻炼健身方法,经过科学整理,形成科学的体育锻炼和健身的项目、方法。因此,人民群众在进行各式各样的体育锻炼、健身活动中,一定要讲科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强体健身的目的。
3 高校体育的特点
高校体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学科相比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掌握体育知识、掌握技术与技能的技艺性;第二,以发展身体体验与情感交流的情意性;第三,以承受相当运动负荷增进身体健康的艰苦性;第四,以加强沟通、适应角色转换来提高个体社会化程度的人文性。高校体育所具有的运动属性和所拥有的教育特点在培养大学生的参与精神中起到了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4 传统高校体育课程的现状
当今大学体育课程近期效益不高,长期效益更差,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在教育的衔接上存在着薄弱环节。高校体育锻炼器材的缺乏,导致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不能使高校体育围绕着终身体育的思路开展,进而发挥最大的作用、效力。
4.1 体育教学观念落后
由于受长期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高校体育只重视技术传授,而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却很少重视,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体验与乐趣,对自我锻炼等没有起到启发的作用,阻碍了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
4.2 学生自由发挥空间小
体育教学内容安排上强调系统性,形式上体现规范性,学生练习要求纪律性,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很少主动学习,为了考试而练习的学生不在少数。
4.3 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
传统的体育教学教师按照国家体育教学大纲千篇一律地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固定,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学习等等,教学中很难满足学生的主观意愿,缺乏对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4 考试评价体系落后
以往体育课程学习评价过分注重学生的竞技运动成绩,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和课外自觉锻炼习惯得不到反映。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统一的考试标准所体现出来的结果可能并不准确、合理。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努力,但身体素质不出众,按考试标准测试的成绩不会理想,长期下来会导致一些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恶情绪。
5 对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5.1 大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能力,是奠定其终身体育行为习惯的基础。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和审美观,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自我评价与自我监督的能力。
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在学校体育课之外的时间里,采用身体练习的方式,从事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娱乐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等为目的的身体活动。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其在培养体育兴趣和能力中发挥积极作用,使学生真正掌握几项今后能长期从事锻炼的项目,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使体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5.2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体育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现象,是校园文化的历史沉淀。校园体育文化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体育教育,提高体育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影响着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从而影响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高校体育教育阶段是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最佳时期,我们只有树立终身体育教育观,不断地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同时,结合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身体锻炼为手段,以各种体育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先进教学模式,方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
5.3 建立综合化的评价体系
评价方式上教师可采用综合化的评价,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既注重考试性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在评价内容上,要把学生的技能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在评价过程中,应关注个体差异,做到区别对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5.4 高校体育教师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教师是体育课程中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校体育教学开展得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支人文素质好、责任心强、对学生起表率作用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教师想要担负起体育课程的重任,就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情感修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此,要不断更新教师的体育教育理念,引领教师树立“终身体育”的教学思想,这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所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平等地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教师道德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体育课程中研究性教学的实现。体育教师要注重自身的文化修养,提高文化品位与探知能力,树立终身体育的价值观,积极改变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只重视技术传授而忽视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的传统模式。在学校体育组织形式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要把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相结合。教师的责任主要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自评,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教师除了教授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让学生真正了解参与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在体育教学中要因材施教,传授身体锻炼知识,培养学生身体锻炼的能力,正确选用不同阶段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他们毕业走上社会后,能独立地制定长期的体育锻炼计划,采用科学合理和有效的锻炼方法,更好地进行自我身体锻炼,并能充当家庭和社会的指导者。教师要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为学生的一生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5.5 建立适合终身体育教育的教学模式
适合终身体育教育的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运动处方式的体育教学两种模式。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主要是指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将体育课与学生课外的体育活动联系起来,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一贯性和完整性。这样就能保证学生体育学习的连续性,将体育意识逐渐渗透入学生日常生活中去,从而有助于形成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教师应对症下药,为学生提供适合其自身的体育运动方法,在学生掌握运动技巧之后自然会对体育运动更加感兴趣,久而久之,也有助于形成学生自主锻炼的习惯。学校体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同时也对学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实践证明,想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自觉性地、习惯性地参与体育锻炼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方式是关键。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了解参与体育锻炼的作用和价值,激励学生多从事体育活动,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6 结语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也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一个前沿阵地。因此,终身体育教育与高校体育教育是彼此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普及,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学校体育长远效益的追求。也就是说,不仅要把握学生在校期间的有利时机,锻炼学生的身体,更应充分利用在校的宝贵时间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和完成时代对高校体育的要求,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高校体育教育阶段是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最佳时期,高校体育以其自身独特的育人特点在培养大学生科学、认真、友爱、快乐、全力以赴、吃苦耐劳等精神意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只有树立终身体育教育观,不断地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同时,结合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身体锻炼为手段、以各种体育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先进教学模式,方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邢峰,梁建平,高海明.新形势下高校发展高水平运动队的可行性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 14(9):46-48.
[2]明祥.保健体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4-46.
[3]邢耀坤.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由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所想到的[J].兰州大学学报,2000(28):397-400.
[4]刘彩红,刘光荣.关于适应素质教育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2(3):87-88.
[5]戴兵,茅善琴.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8(7):190-191.
[6]金龙泽.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教育的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1(2).
[7]陈帅,陈雷,等.吉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与发展对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 27(1):105-107.
[8]杨忠伟,赵国炳.体育与竞争性[J].体育学刊,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