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我们的税收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人生的误会与无悔

周铁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村经过减租退押、清匪反霸和土地改革运动,完成了乡村两级政权建设,并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干部。

张国成就是在这一时期被选拔参加工作的。1951年7月下旬的一天,驻村土改工作组组长找张国成谈话:“乡农协和土改工作队决定,推荐你出去工作,如果愿意,就在这两天内将你的家庭和你个人的情况写一份材料——自传,带上衣被和乡农协的介绍信,到区委报到。”张国成自是没得说,高高兴兴地到区上交了自传,填了履历表后,又到组织部集中。

这时张国成才知道自己将和全县选出的三十多位同志一起,被送到重庆合作干部培训学校学习。临出发时,排队报数,组织部门前那块小小的空地上,点名声、应诺声此起彼伏,一个个雄赳赳地出发,带着奔赴战场一样的庄严。

“张国成!”

“到!”终于到自己了。张国成莫名地兴奋起来,急切地应声回答。

“你,留下来!”张国成心里一凉,完了,一定是什么地方没做好,或是条件不合格,这下全完了。望着即将高高兴兴奔赴重庆学习培训的同志们的背影,张国成甚至都没有勇气问一下领导:“我怎么了?”

“经部务会研究,”领导一字一顿地说,“要选派一位干部到税务局工作,挑来挑去,你懂得珠算,脑子灵光,去税务局正合适。”

“嗨!为啥子不早讲嘛!”张国成说——不过是在心里说。放到最后才讲,人家还以为我被“刷”掉了!然而,他在嘴上的表达却是“服从分配!”

就这样,张国成走进了税务系统,而这句“服从分配”也从此伴随他一生,起起伏伏。

人生,有时就像一场玩笑,误打误撞的事情太多,往往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人生无常,造化弄人。

太和税务所的所长赶了二十多里的路,把张国成接到了税务所。走在这条充满崎岖的乡间土路上,张国成还来不及设计属于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人生第一课,骤然降临。那时正在开展“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始料未及。刚参加工作的张国成被派到县局领税票,正赶上局里召开“三反运动”动员会,等着也是等着,坐下来,听听会,算是学习呗。一位局长正沉痛地检讨自己的问题:借工作之便,收受了纳税人的一双牙骨筷子。尽管他的检讨声泪俱下,痛心疾首,牙骨筷子当场交公,还是受到参会的县委领导的严厉批评,那场面,真不含糊。时至今日,张国成都忘不掉那个场面,像是一堂生动的警示教育课,受益终身。见小利而忘大义,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松懈,都会铸成人生中最大的遗憾。清白做人,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啊。这场在张国成初入社会即偶然相遇的警示,来得太及时了。

工作上的考验也接踵而来。

富牛镇税务驻征处,那时是归两个区管的中间地带。由于征管不力,税收工作在这里空白点很多,欠税严重。追收欠税是上级下达的硬任务。张国成这时成了富牛镇与土地乡、复盛乡之间的那条绳,往来穿梭于三地之间,用吐丝般的艰难编织着国家税收的网。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工作,追收回90%的欠税。

一家企业偷漏税严重,而张国成却怎么也撕不开口子,揭开这家企业的虚假报表和账务的盖子。张国成毕竟是1950年就担任过村农协委员的基层干部,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仍然是他的拿手好戏与制胜法宝。他深入企业调查研究,白天,周旋于老板与财务人员布下的八卦阵中;到了晚上,他就泡到工人们堆里,摆家常,说道理:“税收是国家建设的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工人在帮助企业发展的同时,有监督企业合法经营,依法纳税的权利和义务,有协税护税的责任,企业漏报税收,损失的是国家,得利的是偷漏税的人。俗话说,大河没水小河干,国家利益受到损害,也是咱工人和老百姓的损失啊!”道理一讲明,工人们清楚了,一下子提供了多条线索,张国成逐渐摸清了这家企业的进销渠道与往来账务。

查清企业的经营情况后,张国成把各项征税条例、企业与供销商的各种单据一一摆在这家企业老板的办公桌上,老板傻了!他没想到,眼前这个看起来年纪轻轻的小伙子,这个整天跟他打着哈哈说说笑笑的年轻人居然有着这么多的手段,这么大的能量!他老老实实认栽,一次就补交了大部分漏报税款。

张国成小有成就:这一年的年终,被评为眉山县税务工作模范,全县才评了两三个人呢!物质奖励也很“丰厚”,一个笔记本,一支钢笔。那个年代,这就够得上“高大上”了,工作了两年,还没用过这么奢侈的纸和笔呢!张国成好高兴,铺开笔记本,用那支“流利得不得了”的钢笔,开始书写他的税收篇章。

然而,“宏伟篇章”刚刚开头,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情节却“旁逸斜出”,一封告状信,让张国成那还没有完全绽放的笑容顿时凝成了尴尬,那支流利得不得了的钢笔,也就开始了无休无止的解释、说明。

告状信言之凿凿:张国成纠集群众,殴打企业老板,逼迫工商户交税!属于暴力征税!

这还了得?其时,全国范围内正在开展“新三反”运动,中央要求“从处理人民来信入手,检查一次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分子的情况,并向他们展开坚决的斗争”。不由分说,县局马上做出决定“停职反省”,而专区税务局监察科马上立案调查。张国成的问题,套到“新三反”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的哪一条都毫无争议。

这真是天大的冤枉!明知是栽赃陷害,然而,张国成百口莫辩。

张国成找到局长办公室:“局长,你对我是了解的……”

“我对你了解,但我不了解事实。我要的是事实,用事实来证明你是有还是没有,是对还是错!你自己首先要正确对待。”局长强硬地说。其实,局长确实是了解自己的下属,他也深知这告状信里有着难以言说的阴谋。但是,拿不出驳倒这不实之词的证据,就要查,并且一查到底。干部需要保护,保护要讲究策略。背着张国成,局长找到当事人,也开始了细致的调查。

张国成也在回忆,这诬告或者这个误会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他只恍惚记得一次出去收税,返回的路上恰好路过这家企业,也正好就碰上一群工人正围着老板争吵着什么。看看没有什么大事儿,就顺便跟几个熟人打了声招呼就离开了。会不会是后来争吵升级搞出了什么打人事件?会不会是自己跟熟人打了招呼被误解为背后指使?甚或是有人利用了这个事件要达到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张国成也盼望调查取证,最起码要找到几个当事人证明自己与打人事件无关。

调查在继续。而这段等待的煎熬却让张国成几乎崩溃。每天从早到晚,没有工作,没有岗位,只有反省。磨破嘴皮,也解释不清。并且越是解释越被人认为有问题。索性不说话了,是非曲直总有落实下来的那一天。两个多月,“那真是度日如年啊!”至今张国成回忆起来都会大发感慨。

最终问题查清楚了,是那位被张国成追收了欠税的老板和工人发生争执被愤怒的工人打了。那老板固执地认为是张国成背后挑唆,索性把张国成一并告到专区,搅一搅浑水,想着说不定就把他漏税的事儿遮掩过去了。

“一封信,四分钱,折折腾腾小半年。”那时的法律不健全,歪打官司乱告状的事儿多了。张国成无语,他无法追究也无力追究诬告者的什么责任了。只是给自己提了个醒: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你的问题搞清楚了,一场误会。你,调思蒙税务所工作。”局长这时轻松了许多,“放下包袱,轻装前进。不过呢,你也有责任啊,为什么发现苗头没有去制止?别不服气。往后工作要胆大心细,尤其要心细。”局长的意思,张国成明白。

兴师动众地搞了好几个月,是误会还是玩笑?只是这“玩笑”开得大了点儿。

思想上的包袱放下了,工作上不含糊,扛起背包又出发。那几年,岗位调动频繁,张国成只有三个状态:刚调动完——正调动中——准备调动。他的那个随时准备出发的背包,好像从来都没有停歇过,只有一个状态——在路上。张国成总是没什么话说,让咋是咋。谁让咱当初参加工作时做过那个承诺呢:服从分配!

我翻看了一下张国成的履历表,仅1958—1977年不到20年的时间里,张国成就调了9个单位:先后为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工业局、县手工业局、县财贸办公室、县人委农业办、县农水局、县退伍军人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从税收专管员到税务所副所长、县局税政副股长、人秘副股长到各局办干事、秘书、副局长,好像很多不相干的事儿都能跟他沾上边。

等他转了一大圈重新回归税务队伍任财税局副局长的1981年,他已然从一个毛头小伙步入了“天命之年”,而这段“转战南北”的经历,也让他收获了更多:经历多了,见识多了,学习的机会多了,了解的情况多了,认识的人也多了,这对后来做好税务工作还真是助益多多啊,让他工作起来游刃有余。

税务工作说起来还真是局长的那句话:胆大心细。

20世纪50年代,我们的税收政策正处在调整期,国民经济还没有根本好转,组织税收收入的任务非常繁重,临时性的追加任务随时下达。1954年11月中旬,已经是万胜税务所副所长的张国成突然接到县局人事股的电话:“你们所追加税款任务2万元。这是局务会决定,没价钱讲!”张国成还没回过神儿来,那边电话已经挂断了。

那就完成呗。张国成沿着那条不知走过多少遍的街道,把自己管的所有企业、工商户理了一遍,已经没什么死角可挖了。一瞥之间,区供销社的招牌让他眼睛一亮。就是它了!

这回,张国成虽然懂得一些查账知识,看报表,对账目,找会计,好像都没发现什么。供销社不是生产单位而是经销部门,货物有进有出,一进一出,就是利润空间。进出平衡就是关键环节。他让会计拿来所有的进货清单,掌握了底数,再拿销售清单比对,发现销售的大宗商品中有的差价低于库存商品的差价,把已实现的利润,转移一部分到库存商品差价里,显然他们在账上做了手脚。“你们可能把这叫合理避税,而我们认为这是明显的逃税,性质的严重程度你们懂。”张国成严肃地说,“该怎么办,你们更懂。”供销社会计连忙认错,很快就把漏缴的一万多元税款交到了税务所。初战告捷,接着又查了九区供销社,问题一样。两万多的任务,张国成花了一个礼拜的时间搞定。县局根据万胜的办法在全县展开大检查,查出各区供销社都有类似问题,依法补缴了所得税,堵住了供销社系统所得税的一个大漏洞。

有些事儿,还真的一时弄不明白,那是因为这世界变化实在太快。20世纪80年代,商业上有一个“粮票换饼子”的新型交易。税管员发愁了,“粮票不属于有价证券,以物易物,这种交易税收怎么收?”问题摆到了已经当了副局长的张国成的案头。张国成结合实际,在脑子里打了几个转转,认为粮票是无价证券,对的。你没有粮票商店给你饼子不?不给,你就要花钱买。饼子是有价的吧?那是不是销售价格?所以凡是用粮票在糖果厂及商店换出去的饼子,都应计算销售收入,依法征税。一句话点醒梦中人。看来,这税收的“细”,还得靠平日知识的积累啊。

按照国家的法律合理收税,我们才可能要求纳税人合理纳税。其实收税与纳税的矛盾冲突就在于对合理性的把握。

前些年,兴修水利成了农业的命脉。重要意义不用说,都知道。修水库产生的大量经营行为要不要缴税?政府投入的建设投资要不要缴税?当时有人认为水库建设资金一律不征税,主管领导也同意不能征税。张国成指出:据我了解,水库建设资金主要是两个来源,一是地方自筹资金,二是国家计划投资。按政策规定,地方自筹资金属免税范围,国家计划投资应当依法征税。后经乐山地区财税局肯定,眉山以资金渠道划分征免是正确的,解决了以往水库建设资金“一律不纳税”的问题。

说到底,税收这个事儿要靠政策吃饭,政策掌握不好,不是个人吃亏就是国家利益受损。张国成在主持税收工作那段时间,为维护税收政策的严肃性,保证国家税收收入,固执地站在税务部门的立场上,有时还比较冲动,如有时因开减免税的“口子”与县上分管领导发生争执,闹得彼此都不愉快。他们之间的这种争执,其实是站在不同的但都是从事业出发的原点上的正常的讨论。

事后,张国成也找领导沟通,检讨自己的态度和方式方法的问题,毕竟不是当初那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了。谁知领导哈哈一笑:“工作上就是要这股劲,一团和气才不正常。往后,类似的问题,我还真的需要跟你争一争,吵一吵呢,道理不说不明啊!”此后,张国成还真的就成了这位领导的诤友,直到退休。

到了退休的年龄,张国成才回头看了一下自己一路走来的长长的足迹,叹了口气,唉,人生有时候就是一场误会和这个误会之后的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