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走,向右走
教室外的走廊上,两个女孩的动静把我吸引住了。我站得远远的,静静地观察着。短发女生小童双手紧握着长发女生小月的右手,嘴里叨叨着什么,甚是激动。小月则一脸不高兴地站在原地,拼命挣脱小童的双手,可小童就是不肯松开。那场景像极了一对小情侣在闹矛盾。女性的直觉告诉我,这极不寻常。我暗中调查,居然发现了一个全班同学皆知,而我被蒙在鼓里的“惊人”秘密——小童和小月在“恋爱”!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但调查的真相告诉我,小童真的很“在乎”小月!这种“在乎”已经超出了正常的同学之情。我使劲按捺住心中的诧异和疑惑,侥幸地希望她们的情感没有那么复杂,只是不一般的同学情罢了。我心中盘算着如何处理这件事,同时暗地组织班干部嘱咐同学们不造谣、不传谣。
从教以来,在青春期对异性产生爱慕的孩子我见得多了,可成人眼中的“同性恋”我是真没遇见过。小童是个外表酷似男孩的女生,留着一头干净帅气的短发,安静少语。小月极其活跃,人缘很好。我完全没想到她们之间会产生“爱”的火花。这该如何引导呢?正当我一筹莫展的时候,意外再次发生了。那天放学后,就因为小月和男生有说有笑,小童醋意大发,一把将小月摁倒在桌子上,双手死死地掐住小月的脖子,眼神里透出深深的怨恨。小月被掐得满脸通红,挥舞着纤细的双手奋力挣扎。幸亏课室里的同学拉开了她们,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没过几天,音乐课上,小童又因为小月坐在一个男生旁边而整整一节课死死地盯着小月……事情在不断发酵,我再也不能静观其变了。
我先从详细了解她们的相处过程入手,分别找来小童和小月,向她们了解两人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交往情况。庆幸的是,两个女生显然都急需我的帮助。她们都很信任我,把我当成了知心姐姐。原来,小童和小月真的已经有了拥抱、接吻等亲密接触,甚至还有了对未来的美好约定。但我看得出,相比小月,小童对这段感情更为认真,甚至无法自拔。只要小月随口说一句“你短发更帅”,小童就毫不犹豫地把头发剪短。只要看到有其他同学接近小月,小童的心就像受到了暴击,会不由自主地出现过激言行。我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她们的自尊,告诉她们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需要同性友谊,但这只是心理上的互相依赖。我和她们分析了爱情和友情之间的区别,建议她们多参加体育锻炼、集体活动以转移注意力,提醒她们在公众场合注意形象、适当保持距离。
一方面,我每天关注她们的动态,开导她们;另一方面,我利用网络和书籍去查阅同性恋者的表象,并请教心理老师如何准确界定两个孩子的行为。心理老师给我的答复是:不算同性恋,只是正常的行为。
正当我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时,危机又一次爆发。隔壁班阳光帅气的男生小轩向才貌双全的小月表白。小月似乎也无法抵挡小轩这名优秀学霸的魅力。鉴于跟男生多说两句话就挨小童打的经历,小月甚至想借此甩掉小童,于是和小轩越走越近。这彻底挑战了小童的底线!小童怒火中烧,完全失去理智,扬言放学后要与小轩打一架。班干部知道后赶紧跑来告诉我,这才制止了小童的疯狂举动。
我知道仅靠我单方的教育是无效的,必须借助家长的力量。我让家长不要过于惊异,更不要责骂孩子,以免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长也求助心理医生,努力帮助孩子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可是几番教育下来,小童还是不能完全放下小月。
由于小童无法自控,而生物地理中考在即,我们只好避开诱因。最后我艰难地提出一个建议:让小童转校。小童妈妈虽无奈,但也觉得这是万全之策。随后,她立即给小童办理了转学手续。一个月后,我收到了小童妈妈的短信:“谭老师,小童在新学校学习、生活一切正常!她已经适应了新环境,还认识了新朋友,人也开朗了很多,谢谢您!”再后来,小童托同学把她曾经的班服拿给我,让我给她留言。我写道:“虽然你在另一片蔚蓝的天空,但你一直在我心中。”
每每回首小童的教育过往,我总是心生遗憾。我遗憾自己在心理学方面的功课做得不足,我遗憾没能用一个更好的办法留住我的学生。在充满暴风骤雨的青春期“拐点”,我与小童一个向左走,一个向右走。
也许,有些遇见,我们只能辜负;有些往事,我们只能沉淀。但作为新时代的班主任,我们不仅要做富有教育情怀的教匠、拥有教育智慧的工匠,更要做具有教育自觉性的心匠,用看待孤品的匠心精雕细琢每一个学生,以匠心情怀去创造、把握教育的契机,将学生打造成最优秀的精品,也使我们班主任在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修行旅途上不留下一丝遗憾。
爱在左,情在右。让我们在最美的季节静待花开,不问花开几许,只愿浅笑安然。
【专家点评】谭老师的这篇德育叙事文章有三个闪光点。最大的闪光点是能够聚焦对遗憾的反思,关注自己的成长。第二个闪光的地方是当故事中的小童、小月、小轩在与同性交往和异性交往中出现问题时,谭老师并没有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去解决,而是用了关注、查阅、请教的方式,虽然没有找到办法,但是她运用了“做人的有限性”原则来处理。所以,正如故事所说“也许,有些遇见,我们只能辜负;有些往事,我们只能沉淀”。其实,“做人的有限性”原则非常重要,当我们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还不能够确定能否真正帮助孩子走出原有的困境的时候,就不能贸然简单处理。第三,故事的文笔非常优美,语言非常动听,让我们在体会到班主任处理复杂学生问题的艰难时也感受到了一丝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