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逻辑:中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国特色的开放之路

我国的经济奇迹举世瞩目,对外开放功不可没。1978—2014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扩大到4.3万亿美元,由世界的32位升至第一位,出口占世界的比重由0.7%提高到12%以上,成为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利用外资从不到2亿美元扩大到近1200亿美元,连续23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存量近1.1万亿美元,占世界比重提高到4%;对外投资从基本为零扩大到1000多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即将成为世界净资本输出国,对外投资存量近7700亿美元,累计外派劳务700多万人;从出口创汇到担心外汇过多,外汇储备高居第一,比二至七位的总和还多,世界经贸大国的地位更加稳固。

对外开放是我国取得发展成就的重要法宝,开放型经济显著提高了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5左右,外资企业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4左右,涉外税收占总税收的1/3左右,带动了1亿多人的就业。对外开放加速了我国“新四化”进程,增进了国民福利,缓解了能源瓶颈,缩小了技术差距,促进了思想解放和体制变革,培养了全球意识和世界眼光,增强了规则意识和法治理念,显著提高了国际地位和世界影响力。

回顾36年的开放历程,我国始终不渝地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在开放中升华提高自己,坚定不移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以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开放式发展道路。

一、立足于中国国情,不断增强开放的气度和自信

中华文明是一种世俗文明,与一些宗教文明相比,开放包容是其底色和亮色。中国历史昭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汉唐盛世和陆海丝路,展现了这种博大的开放胸怀;而明清闭关锁国,民族危在旦夕。1978年以来,从封闭到开放,我们看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不需要去解放,我国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需要奋起直追;也看到市场经济有不同形式,英美与欧陆、日韩各不相同;民主也并非万灵药,既有成功的国家,也有许多失败的国家,国情、阶段、制度,是任何国家的根,照搬照抄,定会碰鼻;与中华文明一样,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等都在探索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现代文明并非直线,更非独此一家,“历史终结论”是多么可笑。不站在世界历史长河的高度、不比较鉴别、不学习先进、不吸取人类文明的共通精华,只能戴上落后的帽子。这让我们知道,文明须相互往来、相互借鉴。中华文明应该敞开胸怀,上承历史和传统,下接时代和人民,致力于返本开新和旧邦新命,自信地找到自己的路。

我国的开放大业一脉相承,对开放的认识在实践中动态深化。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对外开放没有成功先例可循,我们只有立足国情,大胆创新,自主探索开放新路。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不管国内压力有多么大,甚至顶着被误骂为“汉奸、卖国贼”的帽子,我们都应该始终顺应世界大势,坚持开放国策,勇于扩大开放,保持开放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历代领导集体战略高远,战术灵活,先是敢于突破意识形态障碍,打破中美关系僵局,为6年后的大开放奠基;之后做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敢于打开国门,推出了四大经济特区、浦东开发开放等重大举措,遇到“苏东巨变”也决不退缩,开放先驱者的勇气,值得钦佩;然后经过15年艰苦谈判,以极大勇气和智慧加入世贸组织,实现了制度性开放;现在又加紧多哈谈判,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动高水平自贸区、中美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新一轮高水平开放战略正在实施,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正在形成。我国的开放代代相传,现在开放的接力棒到了我们手上,被勇敢地接了下来,再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二、立足于比较优势,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

近代以来,紧闭国门让我国几次错过世界产业革命机遇。36年来,我国顺应世界大势,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和坚定支持者,也是重要建设者和主要受益者。我们依托比较优势及后发优势,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调整的机遇,全面参与国际分工,从产业间分工到产业内、公司内、产品内分工,从垂直分工到水平分工,让我国在吸引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上后来居上,大规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开放初期,利用丰富的劳动力、广阔的国内市场、众多的海外华人等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成为世界工厂。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利用国内资本日渐丰富、产业配套能力强、基础设施完备等新优势,主动承接高端研发制造和服务外包等更高层次的产业转移,更深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为维护和延长战略机遇期,在全球化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我国根据国内外大势的最新进展,与时俱进地调整开放战略。90年代初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推动外贸增长由外延式向内涵式、由出口创汇转向创利增效转变,逐步提高中国质量和培育中国品牌。随后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大经贸战略,推动外贸、外资、对外投资、援外等“四外联动”。新世纪实施“走出去”战略、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和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我国开放很有主见,既借鉴东亚出口导向的成功经验,也吸取拉美进口替代中过度保护的经验教训,采取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的组合战略,前者依托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后者嫁接国际市场,有竞争能力和自生能力,在开放和竞争中谋发展,探求最优的开放路径。

三、立足于两个大局,促进开放与改革发展的良性互动

中国绝非为开放而开放,始终以国内需要为依归,促进国际国内良性互动。我们既充分利用13亿人的国内大市场,并通过国内竞争形成国际竞争力,再走向57亿人的世界大市场。善于运用全球要素和国际市场,与跨国公司同台竞争,华为等公司的跨国指数已经相当高,世界500强的企业已达90多家。我国正加快从经贸大国转向经贸强国,创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并促进国内发展方式转变。我国还将推动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来和走出去以及国际收支的四大平衡,增强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和两类规则的能力。

36年来,开放与改革始终是孪生兄弟,相互支撑,相互促进,难以分离。每一次大开放,就推动一次大变革。开放型经济始终走在体制改革的前列,在转变观念、制度创新、管理方式和营商模式等方面都起了先导作用。外贸从审批制到登记制,外资从层层“把关”到产业导向,对外投资从种种限制到日益便利化,涉外经济体制脱胎换骨。“入世”后,加快国内外规则对接,全面完善开放的软件系统,不断扩大市场作用,直至起决定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同时还让政府更加有为、有效并有限,在开放中探求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当前我国改革面临难啃的“硬骨头”。据对比研究,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60条任务,大约70%可以通过开放来加以推动,开放又将为改革深化大显身手。

四、立足于战略主动,不断增强规则制定能力

按规则办事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法治中国需要从官员到庶民的规则意识,减少潜规则和随意行事。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亟须建立现代规则。在冷战时代我们更强调国际经济“新秩序”经济全球化使市场规则趋于统一,我们现在更强调现行秩序的公正合理,有无“新”字极为关键,体现了对通行国际规则的态度,是接纳、衔接与完善,即是两类规则的部分融合,当然还应有自身特色,不失中国规则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开放让我们从规则的学习者、遵守者、运用者,到参与者、建设者、引领者,遵循渐进的路线图。过去我们是现行规则的主要受益者,将来仍可以成为重要受益者。“入世”时大量修订国内法规政策,谈判中与外国人讨价还价,与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争吵,主动运用争端解决机制,逐步提升了自身的规则意识,为法治中国打牢了地基。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的设立,亚太自贸区的推动,标志着我国引领国际规则的起步。规则之争是发展主动权之争,我们将积极参与和影响全球经济治理,在新一轮国际规则重构中把握主动,以开放的主动赢得改革的主动、发展的主动、创新的主动和竞争的主动。

五、立足于国家安全,树立开放的经济安全观

开放对安全的影响是双重的,既因开放增强实力而更加安全,也因外部影响更大而增加了风险因素。开放后是否安全,关键在于应对是否得当和有力。我国坚持渐进、稳妥的开放策略,不照搬西方的标准,不盲目自由化,始终有底线,把握好“度”既“打开门窗又装好纱窗”处理好开放力度、进度与承受度的关系,“治于未病”。我们树立开放的安全观,既加快了开放进程,以开放增强实力和竞争力,又考虑国内产业实际,避免出现大的外部冲击。

我国的开放是区域梯次推进,创办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在试点中看风险是否可控,稳妥后再行推广。渐进开放国内市场,对敏感产业设置过渡期,开始反垄断与安全审查,注重谈判桌上解决经贸摩擦,避免贸易战与相互报复,有效维护产业安全。利用外资时以直接投资为主,严控商业信贷,审慎开放资本市场,保持汇率基本稳定,有效防范了金融风险。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或提前加强宏观调控、挤压经济泡沫,或及早扩大内需,两次都应对有效,保持了中国发展的一枝独秀。

六、立足于民族复兴,走共同发展与和平发展之路

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曾长期居于世界文明中心,经过近二百年的蛰伏和沧桑,到了复兴再生之时,有信心再回世界文明高点。“和”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允执厥中、过犹不及、中和太和、和而不同、和谐相处、天下大同等观念,可为西方民族国家思维开启一扇中国中道、天下思维之窗。中华文明复兴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世界的和平离不开中国的强力支持。中国的开放将加深经贸往来,促进人文互通,推进世界和平和谐。

走共同发展之路,推动互利共赢,缩小南北差距,是我国处理国际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商品出国越多,士兵出国就越少,中国的大量进口,创造了“中国特需”;出口的价廉物美商品,增加了外国消费者福利;过万亿美元的外国投资,让更多国家分享了中国“红利”;每年1000多亿美元的对外投资,带动了东道国的发展和就业,力争做到自己吃得好,也要别人吃得饱。“一带一路”建设,首倡共商共建共享,打造利益、责任和命运共同体,是真正的合作共赢。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是永续发展之路,将优化我国国际环境,加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总之,中国的开放,秉承中华文明的中道智慧,既不妄自尊大,又能认清差距、自强自律、融入世界经济、保持战略耐力;也不妄自菲薄,而是尊重差异、自信自主、突出特色优势、保持战略定力、探求中国特色与世界大势的黄金结合点。中国的开放道路,是立足中国国情、抓住世界机遇之路,是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参与全球化之路,是深化市场取向改革、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之路,是国内外良性互动、保障经济安全之路,是追求合作共赢、推动共同发展之路,是在学习中追赶、在赶超中创新之路,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开放之路。

(写于2015年,部分刊发于《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会会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