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育事业与反腐败斗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放眼未来,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将会更加凸显。它对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1]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教育领域也存在一些腐蚀教育事业成就、破坏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消极力量,那就是教育腐败。在学者看来,教育腐败泛指教育界和办学过程中种种不健康的、异化或变质的状态。它涵盖了社会违法犯罪、以权谋私、行业不良风气、个人私德败坏等不同问题。教育腐败行为的受益主体不仅是个人,而且还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考试机构等教育部门或小团体。这种“集体腐败”比个体性的腐败危害更大,性质更为严重。也就是说,教育腐败的领域不仅仅涉及教育行政部门,还包括学校。
腐败在本质上是由于权力的寻租而导致的蜕变。南京大学的朱力教授认为,腐败的界定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是掌握公共管理权力;二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地使用,变为谋取私利的工具;三是权力的使用违背了社会的基本价值和规范;四是侵占、损害公共利益或他人利益。[2]教育系统内的腐败是由于教育权力寻租而导致的蜕变,与其他领域的腐败有着相同的共性,即都是权力的滥用,甚至在国家的经济损失方面比其他领域要大得多。同时,教育领域内的腐败多是“非典型性腐败”,而不是“典型性腐败”,隐蔽性极强。“非典型性腐败”就是由“潜规则”导致的不被认为是腐败的腐败,因而很容易被贴上“名正言顺”的标签。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教育产业化”的办学口号曾广泛流行。所谓“教育产业化”,无非是把教育资源作为一种商品经营,按市场经济的交换规律来解决教育的供需矛盾。在这种办学指导思想的支配下,学校像企业那样追求教育利润最大化,把学生作为赚钱的对象,把教育资源作为交换的内容。这样,“钱学交易”的产生就有了理论指导,教育的公益性活动也开始蜕变成为营利性活动。学校管理者假借争取宽松的教育环境为名,与社会上的权力拥有者、金钱财富的拥有者进行交换,借此谋取私利。比如,打着学校发展的幌子,将“招生名额”“学位授予”作为设租、寻租的资源,甚至贿赂的资源;打着教学需要的幌子,强行推销教材、教学辅导材料,以获取巨大回扣;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职称评定、课题立项、成果鉴定、奖励的评审权,对申请博士后流动站以及博士点、硕士点的评估权,谋取个人利益;以讲学为名,接受豪华接待和高额讲课费等等。这些活动都是在为了学校发展,提高教学、科研质量,进行学术交流等名义下,冠冕堂皇地进行的。教育腐败通常是在某种正当、合法的形式掩盖下的不公正、不公平的行为及其现象,有各种合理化的解释,有各种“遮羞布”,比起赤裸裸的权钱交易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3]
这种隐蔽性和欺骗性确实迷惑了很多人。有人认为,人们由于对教育期望值高,所以对教育腐败痛心疾首,但与执法腐败、司法腐败相对比,教育能腐败到哪里去?[4]这种观点曾引起广泛讨论。我们认为,教育腐败的危害性不在于损失了多少物质财富,而在于它的恶劣影响。这种恶劣影响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背离了教育的目标。教育的目标是教书育人,通过传授知识将文化知识传承下去,保持人类经验的延续,通过育人造就各类优秀人才,促进整个社会进步。它需要的是奉献,而不是索取。但是有些人却受到了私欲的迷惑,利用手中的权力、资源和教育者的身份,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不择手段捞取好处。公益性的教育成为功利性目标的手段,教育被异化了。而教育的重要功能无法有效实现,势必会对社会产生恶劣的负面影响。
第二,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教育的发展所需要的资源需要国家按照各地、各领域的实际需要进行调配,但是腐败让资源的分配方式发生了变化,使得一些本该得到资源的地方没有得到,而不该得到的地方却得到了,资源遭到极大浪费,甚至造成了教育的不均衡发展。
第三,阻碍了教育政策的有效执行。教育腐败会使得教育系统内形成一个既得利益群体。这个群体以满足个人和小集团利益为目标,一旦国家政策伤害或影响到其利益,他们便通过某些方式予以抵制,或者在落实过程中大打折扣。
第四,严重影响青年未来。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五四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5]教育腐败最直接的受害者是学生,因此,教育腐败直接影响到未来一代建设者的思想文化素质,是社会危害最大的腐败,比任何领域的腐败都要可怕。
第五,污染社会风气。教育领域是道德高地,自从孔子之后,教师除了是一个社会职业外,还被赋予了更多的道德含义。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必须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如果教师腐败了,教育领域腐败了,就会使人们对教育丧失信心,对道德规范产生怀疑,甚至使社会中的人参与到教育腐败中,获取不当利益。
总之,教育事业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民众关切的焦点。教育腐败破坏的不单单是教育事业的发展,还会浇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道德境界的追求。因此,教育系统反腐败意义重大,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与此同时,教育腐败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并不是容易对付的“敌人”,因此要找准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举措。
[1] 参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载《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编:《教育规划纲要学习辅导百问》,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
[2] 参见朱力:《教育腐败是双重权力的腐败》,载《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2期。
[3] 参见朱力:《教育腐败是双重权力的腐败》,载《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2期。
[4] 参见潘多拉:《教育能腐败到哪里去》,载《师道》2002年第7期。
[5] 参见《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www.gov.cn/xinwen/2014-05/05/content_2671258.htm,2017年9月12日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