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次出现亏损
1977年,铜山制药厂迎来了第一个亏损财年——当年亏损1.49万元,企业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了。
四句顺口溜道出药厂的尴尬.6415部队撤走后,居然濒临绝境、面临倒闭。
1976年6月5日,铜山制药厂正式告别部队管制划归地方,没有想到的是,药厂的好日子也快要到头了。
6月28日,洞头县内务局第一次向药厂派遣领导干部,退役军人洪求忠同志成了铜山制药厂的革委会主任。
出于“快速发展”的打算,新班子在进人上打开了大门。厂员工从1975年的36人剧增到了98人,次年又增到了109人。
6415部队撤离的第一年,还能勉强吃老本。第二年——1977年初,各种矛盾迅速爆发:
先是煤炭供应跟不上。厂领导缺乏计划,造成一个月中有十多天停工停产。
省市的生产计划指标(也就是销售渠道)原先是部队的同志打下,现在,缺少拓展而坐等计划指标上门,以至于出现“断炊”。
人员的急速膨胀,停工停产过长,人浮于事的状况也出现了。
管理松懈,质量意识欠缺,员工上岗前没有培训,质量事件频频出现:包装箱里压箱的石头没有拿出;针剂玻璃管里有了蚊子,等等。退货积压如山。
从江苏换防过来的一名姓孙的部队军医,编了一则顺口溜,道出当时的种种尴尬:
七点上班八点到,
穿着白大褂到处跑。
生产的药品往山上倒,
不是吵来就是闹。
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想到药厂出现坏局面一定是有人搞破坏。那就要捉拿“元凶”。“元凶”是谁?
有人想到了颜贻意。
于是,颜贻意就成了“破坏生产的坏分子”而被厂里的革命群众拴起来,开批斗会。
仅仅批斗还不够,还要彻底挖出他的“反革命思想根源”,大字报便铺天盖地的从药厂蔓延到了洞头县城主要大街上——
“孔老二(孔子)的孝子贤孙。”
“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路线在洞头的反动代表。”
“林彪修正主义路线在铜山制药厂的代理人。”
“出勤不出力的反革命两面派。”
每一顶大帽都可以压死颜贻意。
颜贻意从药厂的红人一下子变成了罪人。他每天低着头,沉默不语。看着褚福德和胡志群同志交到自己手上的药厂变成这番模样,颜贻意和一大批正直的伙伴们既着急又痛心。
粉碎“四人帮”之后,批斗颜贻意和贴他大字报的恶作剧算是减少了,可药厂的流动资金到了临界点——连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了。
领导班子想到了颜贻意。
“小颜,看来还是要你出面去干一件事。”临近春节的一天清晨,洪求忠来到颜贻意跟前,诚恳地说:“批斗你的事情请你理解,这些都是‘四人帮’的反动影响,你不要往心里去。我也被一些群众贴过大字报呢。”
“嗯。是不是厂里没有钱了?”
“你说对了。昨天财务告诉我,我们的账户上只剩下几百元了。”
“我知道了,我去想想办法吧。”
颜贻意能到哪里去想办法呢?
他还是想到了组织——多年来,铜山制药厂和它的直接上司——洞头县南塘公社工业办公室相处得十分融洽。就是这个(“公社”于1983年10月改名为“乡镇”)“工业办公室”(办厂的人和乡里乡亲,都会简称之为“工办”),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培育乡镇工业和乡村经济,为培养乡镇企业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离大年三十仅有一周,为了完成领导交付的任务,也为了稳定军心,颜贻意硬着头皮,来找“工办”的陈小珍。
同为小朴人的陈小珍,与颜贻意一向交情甚好,看出颜贻意的来意之后,小珍关切地问:“小颜,有什么好事情要交给我来办?”
“小珍,你说话太客气了,哪是什么好事情。你也知道,我们厂里的户头开在公社的信用社(见延伸阅读),户头上只剩下不到50元,发工资都有困难了。”
“你要借多少钱?借太多,我没有这个权力。”
“就借个2000元吧。一要发工资,二也需要生产资金。”
“我就知道你不会为难我。”陈小珍深知颜贻意的为人,领来收款收据后,请颜贻意填写好,自己就“先斩后奏”批了“同意”二字。
“还要请公社书记签字。这个估计不会有大问题,你们药厂毕竟是第一次向我们借钱,书记会批的。不过你还要等一两天。什么时候批好了,我通知你。”
“那太好了。”颜贻意十分感激。但他的内心忐忑不安,2000元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要是还不了怎么办?
颜贻意不敢往深处想。
第二天下午四点左右,“工办”陈小珍打来电话说,书记也签字同意了,2000元已经到你们信用社的账户了,请你们的财务赶紧到信用社领现金发工资,让大家过个安心年。
借钱的事情办妥之后,颜贻意立刻向洪求忠书记汇报。这位从军营里出来的硬汉,眼眶有些湿润了。
领到了2000元,还是无法足额给职工们发放工资。从此开始,药厂便进入“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苦日子。“工资发不出来”“厂里流动资金不够”的情况一直伴随了三年。
1977年的统计报表出来了:生产针剂65万支,销售额25.4万元,实现产值27.45万元。一合计,还是亏损1.49万元。
铜山制药厂出现了第一个“亏损的财年”。事实上,一直到第二年、第三年还是亏损。
为什么出现连续三年的亏损?1976年底入厂的元老张孚甫的讲述,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我是1976年11月,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航空兵高炮8团复员后入厂的。在部队里,我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应该说,政治觉悟还是很高的。我们这个团曾经参加“西沙保卫战”,得到了中央军委的嘉奖,是一支英雄部队。
入厂后,我看到不少同志是奋力拼搏的。可惜的是,1977年前后,厂里的产品十分单调,主打产品仅有两个。这些产品的附加值都很低。在计划经济时代里,企业根本没有对产品进行定价的权力。比如,两个主打产品,黄连素注射液卖4分钱一支,原料就要3分了;穿心莲注射液卖5分钱一支,原料将近4分钱,留给企业的,能有多少?
再加上那时候,班子意见不统一,质量意识欠缺,就造成了连年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