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这本书的翻译是上海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的秘书长杨烨同志受学会的委托,组织几个会员和华东师范大学的部分研究生完成的。我名义上是这本书的顾问,但只是通读了全部译稿,提了几点意见,充其量只能算“顾得上就问”的角色。因此由我来做这个译者序实在有点名不副实。因为实在拗不过这本书的译校者,加上看了译稿以后也有一些想法,就代替译者说几句吧。
读者面前的这本《俄罗斯史》是近年来英语国家教育界、学术界的同类出版物中较有影响、学术水准也较高的教材。作者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有近半个世纪从事俄国(包括苏联)通史的教学和研究的经验。此书在某种意义上堪称他终身学习、教授和研究俄罗斯和苏联历史的一个总结。此书的影响可以从其多次再版的事实中略窥一斑。该书的第一版是1962年出的,后来在1968、1976、1983、1992和1999年五次再版。本书所据的原版书是2005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的第七版。由于原作者年事已高,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历史学教授、专事近代俄国社会史和文化史研究的马克·斯坦伯格成为这个最新版的合作者。通读全书以后,我觉得这本书有如下优点和特点。
一是学术性很强。好的教材应当力争体现最新学术动态和反映最好的学术水准。每次再版,作者都根据学术上的最新进展和当代苏联历史的最新事态,做了必要的增补和修正。作者还多次到苏联和解体以后的俄罗斯进行考察及学术交流,修订第七版时还利用了苏联解体后解密的苏联和俄国档案。用今天中国流行的一个词来说,作者做到了与时俱进。可以说作者写这本书花了四十多年。作者在编写过程中非常注意避免仅仅简单地讲述俄苏历史,重视向学生或读者介绍有代表性的各家学术观点,比如在基辅罗斯的社会性质、蒙古统治的历史评价、莫斯科公国崛起并统一俄罗斯的原因、苏联解体的背景和原因等重大问题上,作者都为读者提供了学术界内部各种有代表性的解释。虽然作者不赞成共产主义和苏维埃制度,但其对苏联历史的总体介绍和苏联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比如,作者既指出了斯大林体制带有某种专制性质,同时承认这个制度不仅仅建立在恐怖的基础上,也得到了相当多的苏联人民的真心拥戴,具备一定的合法性。作者在历次写作和修订此书的过程中,还征求了英美两国众多研究俄国和苏联的著名学者的意见,或请他们阅读过书稿,这些人包括迈克尔·卡尔波维奇、伊赛亚·伯林、格列高里·格罗斯曼、理查德·赫尔和理查德·派普斯。熟悉俄苏历史和现代国际关系史的国内同行都知道,他们都是国际知名学者。
第二,在结构上,这本书是一部名副其实的通史,从史前时期一直讲到普京执政时期,全书分七大部分,依次分别是导论、基辅罗斯、蒙古统治时期或封建格局时期、莫斯科大公国、俄罗斯帝国、苏联和俄罗斯联邦。彼得大帝以来的历史占了全部篇幅的三分之二强,体现了适度的厚今薄古。对彼得大帝以前的历史处理得也是详略得当,重要的事件、人物全部涉及了。除远古时期以外,对每一个重大历史阶段(分别对应着每一个部分),除按时间顺序纵论该阶段的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外,还设立专章介绍该阶段的经济、社会、政治制度以及文化和宗教。历史既是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的,也是在特定的地域里展开的,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学者一贯注重地理对历史的影响,此书也不例外。全书以对苏联版图范围内的东欧、中亚和北亚的地理介绍开篇,考虑到地理因素对俄苏历史发展的巨大影响这一客观事实,作者的这种安排也是此书的一个亮点吧。
三是文笔优美流畅,深入浅出。这也是许多西方优秀学术作品的一个共同点。译校者们在翻译中力图再现原著的文风,效果如何,有待读者的裁判。
当然,书中不少地方也表现出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无知和偏见,这在西方学者中并非少见,相信读者自有鉴别能力。
学会之所以译介此书,除了此书的上述特点之外,还有如下考虑。迄今为止,虽然在国内出版物中不乏关于俄苏历史的著作,但它们也有明显的局限。其中少有西方学者的同类著作,它们大多译自苏联学者的著作,也有少数国内学者的著述。这些著作代表了一定时期苏联和我国学术界对俄苏历史的看法,且大都止步于苏联解体前,少有涉及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的,更罕见从远古一直讲到今天的俄罗斯联邦的通史著作。西方学术界对俄苏历史的看法自有其独特视角,了解他们对俄苏历史的见解,对于丰富、开阔和启迪对此问题有兴趣的国内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头脑,定有裨益。本书不仅从古至今完整再现了俄罗斯的全部历史,而且代表了西方学术界对俄苏历史的最新观点。相信本书的出版对于国内关于俄苏问题的教学与研究,多少会有些帮助。另外,作为高校教师,多年来我们痛感国内同行编著的不少高校文科教材质量总是不尽如人意。借鉴一下国外的高质量教材,对于推动本土高质量教材的编撰,或许有他山之石的功效。
俄罗斯和苏联是我们的最大邻国,也是自康熙皇帝以来影响我国历史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之一。了解和研究这个国家,其现实意义是怎么估计也不过分的。国人对这个邻居的了解乃至国内学术界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推动上海乃至全国的俄苏研究和东欧中亚研究是我们学会的宗旨,这也是学会组织翻译此书的最主要动机。
上海市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会长 姜琦
2007年6月于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