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促而成的反常帝国
加洛林王朝经历了种种反常事件,其中颇为重要的一件就是它的诞生其实是缔造者的违心之作。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段历史。800年,欧亚大陆被分成3块。首先是阿拉伯帝国,当时的统治者是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首都是巴格达,统治着今天的西班牙、北非、埃及和中东的广阔区域。其次是拜占庭帝国,这个横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帝国占据了希腊半岛的绝大部分、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拜占庭帝国当时处境危急,一方面,作为古罗马帝国皇帝的后裔,拜占庭皇帝认为应该夺回整个意大利,以便成为名副其实的古罗马帝国的继承者,然而伦巴第人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只剩下意大利南部一些边边角角的领土;另一方面,它在北面受到保加利亚人的攻击,南面和东面还有伺机而动的阿拉伯人。800年,君土坦丁六世被他的母亲艾琳放逐,艾琳自己作为女皇执政。第三个就是西方帝国。自476年西罗马帝国陨落以来,这片土地第一次由法兰克国王查理实现了统一。768年,查理从他父亲矮子丕平那里继位,成为加洛林王朝的第二位君主。在30年的统治时间里,他开疆拓土,使国土面积达到120万平方公里,东至易北河,西至埃布罗河,北至北海,南抵拉齐奥,包括了高卢法国、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整个阿尔卑斯山地区、奥地利、巴伐利亚地区、一部分匈牙利平原地区和日耳曼尼亚(与撒克逊王国、荷兰交接的地方)。这里生活着2000万人,他们是阿勒曼尼人、勃艮第人、图林根阶人、撒克逊人、巴伐利亚人、伦巴第人和法兰克人,属于不同的民族,说着不同的语言,带着不同的文化烙印。聚居在卢瓦尔河和莱茵河之间的法兰克人是最主要的族群,他们制定法令并要求所有的人遵守,也由此形成了法兰克王国。这一集合体的共同根基只有一个,那就是信仰基督教,所有的人在5世纪到9世纪都自愿或者被迫皈依了基督教,最晚皈依的是撒克逊人。
这些领土的君主就是查理,属于日耳曼文化的法兰克人和伦巴第人的国王。他把国都设在了亚琛,像野蛮时期的国王那样治国。也就是说,他的权力主要建立在赫赫军功之上,这些军功使他可以把战利品分赏给贵族,以此换得他们的忠诚。法兰克王国并没有公产和私产的概念,国王就是王国的主人,国王死后,他的儿子们可以平分王国。另外,从矮子丕平开始,法兰克国王就被涂上君权神授的色彩,教皇为他涂油,以涂油礼确认其王位的正统性。军事力量和教会认可构成法兰克国王统治的两大基石。这很像《圣经》中的国王,比如说大卫王。
作为北方人,查理对皇帝这个虚名并不感兴趣,因为这并不能带给他真正的权力,然而教皇硬把他推上了这条帝国之路。其实,教皇利奥三世当时的处境非常不妙,他受到伦巴第人和罗马贵族势力的双重夹击,甚至在799年被后者痛打,所以亟须找到一个强大的保护者或者说“打手”。扮演这个角色的通常是拜占庭皇帝。但是正如前文提到的,当时的拜占庭皇帝没有能力介入此事,而且罗马教廷和拜占庭帝国的关系也十分紧张。因此唯一能担当保护者角色的只有法兰克国王,而且他还几次进攻伦巴第人,并于774年俘获伦巴第国王。不过教皇在799年遭受攻击后认为有必要更进一步,给查理一个皇帝的称号,这样才能打着教皇的名义采取军事行动,他也因此不仅成了教皇的受恩人,还是教皇的官方保护人。把法兰克王国变成加洛林帝国,教皇的这个主意是通过阿尔昆等查理身边的教士传给他本人的。查理似乎并没有想到这个称号的这些功能,因为拉丁语中“皇帝”(imperium)一词在法兰克人看来很奇怪。而在日耳曼文化中,根本找不到“帝国”和“皇帝”这样的词。意思相近的Reich既可以指“王国”(regnum)也可以指“统治者”(imperium),而指代皇帝的“恺撒”是一个外来词,从希腊罗马人的Kaisar、Caesar和Kaiser演变而来。而且在798年,拜占庭艾琳女皇的反对者向查理献上这一称号时,遭到了拒绝。一年后,查理与教皇在帕德博恩经过漫长的谈判后接受了这一称号。阿尔昆是这样说服查理的,基督世界有3个首领,拜占庭皇帝已经出局,教皇自身难保,他才是真正的实权者,因此应该利用这一局面接受这个实至名归的称号,发挥皇帝的作用。
800年,国王变成了皇帝。但是将法兰克的传统和罗马帝国的传统融合在一起并非易事,而且这更像是称号的叠加而不是融合。800年至814年间,加洛林王朝的官员在选择称号时举棋不定就是一个例证。查理大帝从来没有放弃过国王的头衔,因此在外交文书上,他的全称是“查理,尊贵的奥古斯都,由上帝加冕的伟大而和平的皇帝,罗马帝国的执政者,天主仁慈赐予的法兰克人和伦巴第人的国王”。“罗马帝国的执政者”的含义就是皇帝,而保留“法兰克人的国王”是为了凸显法兰克的至高无上。查理大帝既不放弃法兰克的君主制,又推行罗马帝国的统治方式。他想将两者合二为一,然而继承问题随之出现:帝位是不能共享的,而根据法兰克王国的传统,王国是可以由王子们分割共享的。806年,查理大帝为王位继承草拟分割计划,他要将他的帝国或者说王国(连他自己都在迟疑该用哪个说法)分给他的3个儿子——查理、丕平和路易。按照法兰克王国的传统,他们每个人都享有国王这一称号和相应的国土。然而这样一来,皇帝的称号就不见了。如此看来,查理大帝认为这只是给予他个人的一个荣誉称号,而加洛林帝国应该在他死后跟着一起结束。
还有一个问题。新的帝国是建立在宗教的基础上的,与其说它是一个罗马帝国,不如说它是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帝国。而教皇也打算利用这个转变将自己变成一个真正的精神领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罗马教廷还伪造了一份文书,即《君士坦丁的赠礼》。根据这份文书,330年前后,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曾把罗马、整个意大利和帝国西部赠予教皇。800年,在查理的加冕仪式上,教皇抢在众人用欢呼鼓掌推选出查理之前为他加冕,以此显示是教皇给了查理皇帝这个头衔。这引起了查理大帝的不满。因此,问题从一开始就在那儿摆着——到底谁是加洛林帝国的主宰?俗权独立于教权还是依附于教权?当然,查理大帝功勋显赫,教皇根本无法撼动他的威权,但如果将来的皇帝没有他这么厉害呢?
加洛林帝国是罗马教廷为了自己的利益临时促成的,它对未来的目标没有清晰的概念,也没有指导思想,这也注定了它的短命。将罗马帝国的法律概念移植到一个政权建立在国王和贵族间私相授受的约定基础上的日耳曼世界,这样的帝国在创立者死后还能撑多久?每一次继位都会出现矛盾,要在法兰克王国平分模式和罗马帝国不可分割模式之间抉择。查理大帝一直都觉得这是一个临时的、只属于他的政体。812年,他的两个儿子先他而去,命运没有给他选择的机会,他只剩下虔诚者路易这个儿子。813年,路易在亚琛继承帝位,也继承了帝国的种种矛盾。帝国的衰亡就此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