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忍的宫刑
公元前99年,即武帝天汉二年,父亲遗言中提到的那本史书,司马迁已经写作到了第十个年头。
这一年,汉武帝刘彻的贰师将军李广利远征匈奴,在主力部队没有斩获的情况下,李陵自请精兵五千,以寡敌众主动出击匈奴。不料,却遇到了匈奴主力。李陵在重重包围之下,力战而不能脱身,最后不得已投降了匈奴,这件事情,很快传到了长安。
汉武帝刘彻怒了。
原因之一,投降本身,对古人是一件奇耻大辱。
原因之二,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堂堂名将之后。
原因之三,李广利是皇亲,也是当时皇帝最信任的统帅。
这一年,汉武帝57岁,已经过了古人的知天命之年。
人岁数越大,越不容许失败,尤其是耻辱性的失败。因为,人的岁数越大,就越输不起。因为一旦铩羽,属于自己翻盘的机会越来越少。在自然规律面前,英明神武的汉武帝刘彻,也不过是一位年迈的老人而已。汉武帝眼睛里面闪现的,是年轻时代一幕幕英雄的画面,匈奴在背景板上痛彻心扉的惨叫。他想到了卫青、霍去病,想到了李广……然而今天的李广利、路博德们无功而返,尤其是李广的后人李陵,居然能够叛变投敌……此时此刻,年老的汉武帝一定是痛彻心扉的。
朝臣众口一词,要求治李陵重罪。
汉武帝环视朝堂之上,看到了官微言轻、平时也极少发言的司马迁。历史在很多时候都是偶然,这一次也不例外。破天荒地,刘彻要求司马迁来发言。
司马迁认为,李陵可能是诈降,而实际是心向大汉的。司马迁在后来的《报任安书》中曾经提到这件事,他的初衷只是想做一名好臣子,上能宽慰皇帝,下能保全李陵。这当然符合一般人的想法,然而,却不符合皇帝对一名合格政客的要求。
司马迁的准备显然是不充分的,最起码,他没有揣摩皇帝的想法,也没有顾及皇帝的忌讳。更加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司马迁甚至不是李陵的朋友,他这样做,真真切切只是仗义执言,为了保全一位名门之后的名节和其全家性命。
无论从哪个方面分析,这次司马迁的发言,都算是一次意外。
发怒的汉武帝,听完司马迁的发言,怒气值瞬间爆表。
司马迁不知道,不管李陵是否诈降,这场仗都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军事失败;司马迁更加不知道,替李陵开脱,等于在给李广利难看。给李广利难看,就是打脸汉武帝,这打脸啪啪作响。
李广利,汉武帝后期的外战名将。
李广利的上位,不是因为能力,而是因为裙带。
西汉的人才选拔制度不够完善,所以人才选拔的路径也不一而足。常见的有:察举制、赀(zī)选制、任子制(选拔官员子弟)、太学选拔、皇帝征召等。其中的皇帝征召,是官员提拔最快的一条路径,可谓一步登天。
皇帝征召,汉武帝是尝到过甜头的。
比如卫青的上位,是因为皇帝的宠妃是卫子夫,而卫青又是卫子夫的弟弟;
比如霍去病的上位,是因为皇帝当时的爱将是卫青,而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
卫青、霍去病对匈奴的战争胜多负少,成为汉武一朝的军人榜样。
所以,皇帝用人之际,出于惯性思维,一定想复制当年的辉煌。
按照“卫青霍去病第一定理”,已知皇帝的宠妃是李夫人,而李夫人的兄长是李广利,则李广利和李广利的亲戚一定能够为刘彻分忧解难。
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成为贰师将军;
李夫人的二哥李延年成为宫廷音乐家;
李夫人的三哥李季成为宫廷皇帝近臣。
经验主义害死人。
事实证明,李广利这个人作为统帅,成事不足而败事有余。
从公元前104年开始,李广利两征大宛,三征匈奴,劳民伤财不说,军功也是杀人一万,自损一万五。不仅如此,李广利在公元前90年最后一次征匈奴失败之后,居然投降了匈奴。更加极品的是,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89年,投降匈奴的李广利,又因为另外一个汉奸卫律的诬陷,被匈奴的单于处死。从而,结束了其奇葩的一生。
然而,人不可能穿越未来。公元前99年的李广利,还是皇帝亲自提拔,刚刚大破大宛的李广利。虽然朝臣对这个人的能力颇有微词,但是还没有谁敢在皇帝面前直言。
司马迁的发言,为自己招祸。皇帝盛怒之下,要求按《汉律》给司马迁治罪。
按照《汉律》,司马迁的刑罚是死刑。
汉代的死刑,其实是可以免除的。其一,如果有前朝皇帝御赐的丹书铁券,可免死。但司马迁没有;其二,如果花五十万钱(大概相当于如今的人民币3000万元)作为保释金,可免死。然而,司马迁只是一个普通官吏,断然拿不出如此多的钱;其三,最后一个选择,接受残酷的宫刑。
宫刑,意味着需要丧失作为男人的基本自尊,而苟活于世。
但,司马迁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