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情绪平和,孩子幸福一生:如何做一个不吼不叫、温和坚定的好妈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陷入“吼叫恶性循环圈”的妈妈:吼叫——后悔——再吼叫

每一位吼叫的妈妈都是心有悔意的。吼叫的时候头脑发热,可一旦冷静下来,我们都会有一种“为什么又吼了呢”的后悔之意。但是这个后悔之意并不会持续太久,下一次遇到孩子的问题,毫无办法的我们也将依旧选择吼叫来应对。

不知不觉中,我们就已经陷入了一个“吼叫恶性循环圈”,若是始终意识不到理智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个可怕的循环圈将会恒久循环下去,而最终受到严重伤害的,只能是无辜的孩子。

“都是为他好”只是吼叫的借口

到底为什么会对着孩子吼叫,你有仔细想过吗?

有的妈妈说“孩子总能触碰底线”,有的妈妈说“不吼叫孩子不听”,还有的妈妈则说“吼叫才能体现长辈威严”,几乎所有吼叫的妈妈,都会认为自己的吼叫对孩子是有利的,也就是“我还不是为了他好”。

但是,“都是为他好”真的只是吼叫的一个借口罢了。

这也是一个最拙劣的借口,为了孩子好,可以温柔对待,可以笑脸相迎,可以体贴呵护,可以谆谆教导,本可以和风细雨,可为何偏偏要选择炸雷狂风?难道只有大吼大叫一番,才能让孩子对这份好深有体会吗?这是多么可笑的逻辑。

毕竟,不论多大的孩子,都绝对不会因为妈妈吼叫才能感受到妈妈的好的。

对待3岁的孩子,有妈妈是这样的:

儿子在饭桌上弄撒了粥,妈妈皱着眉头吼道:“你吃个饭就这么费劲吗?没有一点儿安生的时候!吃饭真没规矩,不是弄撒这个就是弄撒那个!真是太讨厌了!”

儿子眼圈一红,妈妈又继续吼:“你还有脸哭?我还不是为了你好!你现在养不成好习惯,将来没人喜欢你!我训你就得记住!听见没有!”儿子眼泪开始往下掉,还不得不连忙点头。

他才3岁而已,不管是怎样的好习惯,都是一点一点养成的,妈妈对孩子的成长如此紧张,甚至一点错都不允许犯,这会让孩子也变得紧张起来。而且,撒了粥,妈妈并没有关心孩子有没有可能被烫到,有没有可能被呛到,却只关注孩子吃饭没有好习惯,也很容易让孩子感受不到关心与爱。

这时候的教育,到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呢?恐怕就算妈妈再怎么说“我还不是为了你好”,孩子根本听不懂,他哭并不是因为有“悔改”之心,而只是因为被吓到了。

对待7岁孩子,有妈妈则是这样的:

晚上临睡前,女儿吵闹着要求妈妈给她讲一个故事。妈妈自己还有别的事要做,觉得这种吵闹让自己心烦,便吼道:“你都上小学了,还让妈妈陪着讲故事,不害臊吗?而且你今天晚上很闹,所以就算有故事也不给你讲!你说你什么时候才能不烦我自己乖乖睡觉呢?”

女儿的眼泪啪嗒啪嗒掉了下来,妈妈更心烦了,又吼道:“哭什么哭啊!我还不是为你好!你要学着独立,小学生都自己睡觉,妈妈还有事要做呢,你怎么就这么不懂事啊!”

最终女儿哭着上了自己的小床,妈妈也并没有感觉多好,自己的事情进展得也并不顺利。

对于孩子来说,在学校里待了一天,晚上她很想与妈妈亲近一会儿,她觉得与妈妈在一起才是最重要也最快乐的事情。

但显然妈妈并不这么认为,妈妈过多地考虑了自身的繁忙,考虑了孩子这个年龄“应该”有的状态,却忽略了母子亲情所带来的温暖,还觉得自己这样将孩子从身边赶走是“为了孩子好”,孩子感受不到温暖与爱,怎么可能会认为妈妈是为了自己好!

对待12岁的孩子,也有的妈妈是这样的:

女儿自己偷偷把头发剪成了齐刘海,妈妈最不喜欢齐刘海,吼道:“谁让你自己动头发了?整天不想着怎么好好学习,就想着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女儿忍不住反驳说:“我就剪个刘海而已……挺好看的呀,同学们都这样剪的……”

“你还顶嘴了?”妈妈嚷得更大声了,“要不是为了你好,我管你那么多事!不知道学习,就知道臭美,好看什么啊好看!丑死了!作业做了吗?你看看你这像个什么样子!我怎么就有你这么不害臊的孩子!”

女儿气鼓鼓的,眼泪强忍着不落下来,脸涨得通红,妈妈还在不停地吼,她心里觉得,这样的妈妈真是让人烦透了。

孩子不是妈妈手中的提线木偶,妈妈不能只凭借自己的喜好就左右孩子的想法与决定。所谓的“为了你好”,不过是妈妈因为孩子不受自己控制了而感到恐慌罢了,妈妈妄图用这样的话来换回孩子对自己的“言听计从”。

你看,你的吼叫,有多少内容是真的能让孩子感受到“啊,妈妈对我真好”的呢?

除非那些涉及人身危险等特殊情况下的吼叫,否则,孩子永远不会从妈妈的吼叫中感受到妈妈的好,他只能体会到恐惧、难过、愤怒。

“都是为了孩子好”,这个借口掩饰的是我们自身的不知所措,比如那个对待7岁女儿的妈妈,自己很忙,孩子又闹,妈妈完全找不到可以合理分配时间来满足两个人的解决办法,无措导致焦虑,焦虑引发吼叫。看似吼叫解决了当下孩子哭闹、自己没法应付的情况,可实际上,孩子在难过中睡去,内心没有获得满足,妈妈也同样在烦躁中无法继续工作。

也许,只有说“是为了孩子好”才能缓解我们内心吼叫之后的悔意吧!否则,我们应该也能意识到,吼叫除了让孩子变得情绪不好之外,让自己也变得烦躁不安,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人总是习惯为自己的不良行为找一个借口,当我们没法用其他借口来更好地解释自己的吼叫行为,便只能寻找一个比自身弱小、自己又能掌控的角色来为自己的不当行为做“挡箭牌”,孩子也就成了我们最容易“下手”的对象。

而且,我们自诩是“负责任的父母”,那么“为了孩子好”就成为最能说服自己的想法,所以我们便用这样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为自己的吼叫建立起一个“坚实”的使用基础。

仔细想来,这一切不过都是我们的自我感觉良好罢了,我们哪来的权利去这样对待孩子?当我们不能付出爱,不能好好对待他的时候,又有什么资格苛求那个复刻缩小版的自己呢?当孩子某天“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时,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有一句网络流行语,叫“细思恐极”,意思是如果仔细想想,就会觉得恐怖到了极点。对着孩子吼叫这件事,实际上也会有细思恐极的效果,丢掉那个其实是安慰自己的借口吧。如果真的是为了孩子好,我们就不应该选择这样的方式。

别再以爱的名义去伤害

才几岁的孩子对你说,“妈妈,我好爱你哦!”你要相信,这绝对是他发自内心的爱,你能从他的眼睛里看到那种简单而纯粹的情感,他满心满眼都是你,他需要你,他会拥抱你,会愿意亲吻你,更愿意随时随地贴近你,希望每时每刻你都陪伴在他身旁。从孩子的表达中,我们能感受到爱与依赖,你会觉得温暖,会觉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都被触动。

但反过来,作为妈妈的你,能做到这一点吗?

你有没有像孩子那样,毫无任何条件地就讲出“我爱你”?

答案应该是,没有。

因为很多妈妈在教育孩子时,都会加上一句“你只有听话,我才更喜欢你”,或者是“你只有做到了……我才更开心,更爱你”。我们的内心永远有一个条件等着,孩子若是没有满足那个条件,我们所谓的爱,便将以另外一种形式开启。

3岁的孩子不愿意好好刷牙,妈妈经过劝说、诱哄之后,发现孩子就是不听,忍耐力到了极限之后,便瞬间转换了脸色,皱着眉吼道:“你刷不刷?不刷牙就不要你了!”

本来就不情愿的孩子被吓到了,嘴一撇,几声吭哧之后,眼泪哗哗哗地开始掉,妈妈继续吼:“不许哭!给我好好刷牙!你要是还哭,就打你屁股!”

孩子的眼泪掉得更凶,妈妈刚想开口,就听孩子抽噎着说:“不、不……不要妈、妈妈生气……呜呜呜……”

妈妈的声音明显没有变小,还是吼道:“你好好刷牙,不再哭闹,乖乖听话,这样妈妈才不生气呢!妈妈喜欢听话的宝宝!现在给我张开嘴,把牙刷放进去!”

孩子用渴望的眼神看着妈妈,眼泪没有停歇,即便听了话,开始刷牙,也并不那么情愿,还是哭,牙也只是草草刷了两下,换来妈妈最终的总结性吼叫:“你这就是糊弄事!等着你满嘴虫牙疼哭,到时候别哭着找我!”

妈妈气鼓鼓地要走,孩子哭着追着妈妈,生怕妈妈把自己一个人留在狭小的卫生间中。

能说这位妈妈不爱孩子吗?当然不能了!督促孩子养成刷牙的好习惯,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正确的事情。但是妈妈选择的处理方式,却明明白白地揭示了她行为的性质,这就是一次以爱为名义的伤害。

妈妈的吼叫中,充满了厌恶感,不管是“不要你”还是“打屁股”,都是孩子所恐惧的事情。“听话”、“不哭闹”、“好好刷牙”,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才能得到妈妈的爱,这也将是孩子从这件事中所得到的唯一收获。

可实际上,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处在用反对来表现独立的时期,一边是他成长的特性使然,一边是对妈妈爱的渴求,但是妈妈的爱又有那么多限定条件,孩子无法自然而然地享受与满足,他又该有多么难过。

“因为爱你所以我才会吼你”,这样一个如此别扭的逻辑,却被我们运用得娴熟无比。

如此渴望爱的孩子,又该如何从那么难听的吼叫与丑陋的狰狞表情中去感受到爱呢?他被恐吓、被威胁,还要为了获取爱而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这对心灵的伤害是很深的。

而且,给吼叫打上一个“爱”的标签,也不过是我们自欺欺人的做法罢了,骗一骗自己,让自己不会觉得吼叫有什么不对。不信你看看孩子,每一次你吼叫之后,孩子眼神中的恐惧,以及恐惧之下所压抑的渴望,难道不是最直接的证明吗?孩子哪里感受到爱了?

其实对这么大的孩子来说,我们可以用游戏比赛的方式带着他一起刷牙,或者是买一些关于牙齿的绘本,读给他听,让他知道刷牙这件事很重要,从小就要保护好牙齿。以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进行你的教育,远比强硬的吼叫管用得多。

每一个弱小的生物,都会对爱有渴望,但他绝对不会渴望那会给他带来伤害的“爱”。

孩子为什么即便哭着也要说“不要妈妈生气”?他此时的哭,其实是在因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懊恼,他没办法在短时间内找回那个对他笑的、温柔待他的妈妈。

你要意识到,有时候,你的爱,孩子不敢要,就像是玻璃渣里的糖,他怎么吃?吃了嘴里疼,他哪里还能注意到甜?

爱不是吼叫的借口,爱的名义之下隐藏着的伤害,远比直接的伤害来得更让人伤心、难过。

而且不得不说的是,这样的爱让妈妈自己也很累,爱是温暖的,吼叫是丑陋的,你到底是如何将这样两个完全相反的事物融合在一起的呢?这个借口真是苍白无力。

如果真的爱孩子,就先从丢掉吼叫开始吧,最起码的爱,就是要和颜悦色,从表面就要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温暖,让他意识到妈妈是好亲近的。你需要拆掉用“吼叫”建成的那座丑陋的隔档,然后孩子才能从你的内心去体会到真正温暖的爱。

吼叫——后悔——再吼叫:一种无法破解的死结

孩子不听话,你还在大吼大叫?有用吗?还是陷入了“不听话——吼叫——后悔——不听话——再吼叫”的死循环?

“有一次儿子和女儿在一起玩,玩得有点疯了,他们把玩具到处乱丢,还打破了我墙上的画框。我非常生气,狠狠地吼了作为哥哥的儿子,告诉他他的这种行为令我非常厌恶,还说他是一个顽劣的孩子。”

“结果,比他小两岁的女儿吓哭了,儿子则有些愤愤地看着我,那眼神有些狠,也很委屈。我忽然意识到,我的情绪失控了。等到冷静下来,我抱着女儿哄她,又摸了摸儿子的头安抚他,我后悔了,后悔不该这么暴躁。”

“可是,仅仅过了一天,看到儿子调皮地把饭碗扣在女儿头上时,我再次吼他,说他是我见过的最让人讨厌的孩子。”

“这一次,不仅女儿哭了,儿子也哭了。我也不想总这样的,可孩子们调皮得让我头疼,我觉得我总是在吼叫,然后后悔,之后再吼叫、再后悔,这真是个难以破解的死结!”

这是一位有两个孩子的妈妈的心声,实际上,这应该也是很多吼叫妈妈的心声。我们对待孩子,总是在经历“吼叫——后悔——再吼叫”这样一个过程,我们找不到那个能打破循环的节点,也就只能无限循环。

这样的情况之下,这些问题就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了:

这样的你,真的准备好了去做一个新生命成长的监护人吗?

这样的你,是否还处在不成熟不理智的状态?

这样的你,真的了解自己和你的孩子吗?

这样的你,需不需要为了家庭、自己和孩子做一些改变呢?

有的妈妈讲,我为孩子操碎了心,忍无可忍才会吼,谁愿意吼呢?没错,吼叫也是一个体力活儿,有时候甚至要用尽全身力气去做这件事,喉咙、表情、肌肉、内心,一次吼叫之后,往往会精疲力竭,仿佛用尽了所有力气。但我们却总是要“知难而上”,吼叫不仅是对孩子身心的伤害,对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一种虐待呢?

几乎所有的吼叫都是“冲冠一怒”,你吼叫的原因其实就是你只注意到了眼前,眼前孩子折腾出来的状况让你觉得愤怒,你的吼叫就是为了发泄这些愤怒。

当我们冷静下来之后,再去看孩子犯的错误、出的问题,就会发现有些事真的只是自己在小题大做,有些事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也会好奇自己当时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

我们固守着自认为正确的原则,将自己的感受放在优先位置,习惯了自以为是,也许还有一些从自己的父母长辈那里沿袭下来的“吼叫传统”,所以我们才会一遇到事情就大吼大叫。但也正因为我们并不是毫无原则之人,所以冷静之后才会心生悔意。

既然如此,“吼叫——后悔——再吼叫”这个死结,就不是没有破解之机的,两次吼叫之中的“后悔”,就是一个又一个破解的机会。

心有悔意,就会对自己之前的行为有反思的过程,反思就会慢慢找到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果能记下来,针对自己所不知道的地方去学习,对自己所做不到的地方去努力,那么下一次再遇到类似情况,就能知道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去应对。

简单来讲就是这样一个关系图:

吼叫→悔意→反思→寻找症结→努力→解决→记住教训→下次回避

这是破解这个无限循环死结的理想途径。

一旦试过简单有效不需要吼叫就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能体会到这其中的轻松与智慧,再加上对自己情绪的管理训练,就能慢慢与吼叫说“再见”。

不过,有的妈妈又会说了,后悔、反思我知道啊,可是下一次我还时会立刻吼出来,然后又会后悔。所以这就考验的是我们自身对情绪的掌控能力了。要破掉死结,不是一次两次就解决掉的,学习掌控情绪,也是要有过程的。

所以这又从另一个层面在提醒我们,不要觉得为人父母是简单的事,这里面蕴含着深奥的教育智慧,我们也要与孩子一样不断学习成长,不断磨练自我,才可能摸索出适合孩子的教育道路,从而最终避免只用吼叫来解决一切问题的情况出现。

戒掉吼叫,一个不吼叫的妈妈胜过10个好老师

对于孩子来说,妈妈是他的第一任老师,是他接触世界、认识世界、在世界学习的重要领路人。所以这个第一任老师的好坏,将会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带来重要的影响。

温柔的妈妈,会让孩子感受到善意,他的内心也将充满爱。

严谨的妈妈,会让孩子感受到责任,他也将学会认真细致。

讲道理的妈妈,会让孩子意识到理智的重要性,他也将培养自己具备冷静的头脑。

但是,吼叫的妈妈,只能让孩子感受到烦躁与恐惧,他也将因此变得暴躁,尤其是遇到不顺利的事情,他的不冷静几乎就是妈妈的翻版。

而面对孩子的不冷静,我们却从来没往自己身上考虑过,反而总是觉得“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好管教”。于是我们只得继续重复之前的吼叫,妄图用高声、狂怒的姿态来压制孩子,寄希望于用这种自认为很有威严的状态来让孩子意识到“我是你妈妈,我比你有气势,你必须服从于我”。

可显然,孩子的反应总会出乎我们的意料,最开始他可能会被吓到而变得安静下来,可随着被吼叫的次数越来越多,他开始习惯,并意识到妈妈除了吼叫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对付他,他就会变得肆无忌惮。

这时候,无计可施的妈妈可能就会求助于其他人,比如,寻找能够解决孩子情绪问题的老师,希望老师经过“调教”可以还给自己一个好脾气的孩子。

妈妈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妈妈带给孩子的影响是老师所无法比及的。一个不吼不叫的好妈妈,胜过十个好老师。只有你不吼不叫了,孩子才会变得情绪平稳,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们应该时时提醒自己,并牢牢记在心里。

4岁的女儿不想上幼儿园,并哭着拒绝妈妈的劝说。

之前遇到同样情况时,妈妈会吼她,说“不去幼儿园的不是好孩子”,或者“你不去我就不喜欢你”之类的话,每次女儿的回应都是哭闹一番,甚至能一路哭到幼儿园。

但这一次,妈妈没有吼她,换了一种方式,妈妈蹲下来,一边给女儿穿衣服一边温柔地说:“你知道吗?老师们比你更早去了幼儿园,你最喜欢的小刘妈妈早早就在幼儿园里等你了。你难道不希望看到小刘妈妈吗?”

女儿的注意力被转移了,点着头说:“刘妈妈等着我呢。”

“对呀!”妈妈趁势说,“小刘妈妈那么勤奋地早去,你是不是也要像老师学习啊?”

女儿开始频繁点头,穿衣服的动作也快了,情绪平复下来,自己主动背上小书包跑到门口,挂着眼泪笑道:“妈妈,妈妈,我们快走吧。”

看,吼叫的妈妈换来的是哭闹的孩子,平静的妈妈也能让孩子更快速地平静下来。你不吼叫,孩子也就不会被你的负面情绪“引导”。

等着别人来帮忙,永远都是被动的,只有自己主动改变,才能更快也更熟练地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要实现这一点,你只需要戒掉吼叫。

戒掉吼叫,你能更好地与孩子交流,并更快地发现孩子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因为你的不吼叫,孩子也不会失控,而不吼叫的你是冷静的,你可以更全面地观察,更直接地询问,这都有助于帮你快而准地找到问题源头。

戒掉吼叫,你能更冷静地分析当前的情况,从而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为不吼叫,你的头脑是清晰的,你就会意识到孩子需要什么、你想要孩子做到什么,你也能想起那些曾经学到过的道理方法,也能更顺畅地实行你之前所学到的有效的教育方法,并更好地体会这些方法所带来的真正的实效。只有这时候这些“老师”,才会成为你教育道路上真正的助力。

戒掉吼叫,你会发现孩子开心,而你的心情也将变好。

你不吼叫的时候,孩子也就不会因为你的糟糕表现而受到惊吓,不会产生愤怒的感受。而你冷静的处理会让孩子更愿意接受你的教导,于是他的问题也解决了。既然孩子没有了问题,你的烦恼还能留得住吗?

教育孩子是个“技术活”,需要用脑、用智慧;不是“体力活”,吼两嗓子就能解决问题。

妈妈的情绪,将会影响整个家庭的氛围,并牵动所有家庭成员的情绪,尤其是孩子的情绪。妈妈是平静的、温和的、理智的,孩子的情绪会比较稳定,有个稳定的情绪和平和的心态,孩子才会接受老师的教导,不管他学什么才能见成效。

妈妈拥有良好情绪→最初的源头

孩子才能拥有良好情绪→引发的影响

孩子进而安心投入学习→影响所致的动力

有所成就→满足自我与他人→妈妈的情绪更加平和→良性循环

这个关系环环相扣,但归根到底,还是需要妈妈先起一个好头,好情绪的妈妈最容易获得孩子的亲近与信赖,不管是跟着妈妈学习还是听从妈妈的指导跟着老师学习,孩子也才会学得安心。

所以戒掉吼叫,是所有妈妈应该优先解决的自我问题。

也来做一个不吼叫的好妈妈,成为离孩子最近的一个好老师吧!

破掉死结,做不吼不叫的好妈妈

做父母这件事,永远不会有完美情况的出现,你只能努力接近这个程度。同样的,孩子也不大可能太完美,他也只能是无限接近完美。既然如此,何必要给自己和孩子施加如此多的压力呢?

每一次吼叫,你都在让自己变得紧张起来,负面情绪就如雾霾,看似悄无声息,实则暗藏“杀机”,它让你看不清周遭的一切,只让你陷入一种灰暗之中,那糟糕的氛围让你整个人都变的灰蒙蒙的。

你的每一次吼叫,也是在给孩子施加压力,他可能只知道自己出了问题,但他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能消除你的怒气,他因为你的态度而变得恐慌,但同时他也意识到“原来遇到事情还可以这样吼”,他想要向你靠拢,不仅是情感上的靠拢,也是行为习惯上的靠拢。

跳出亲子关系范围,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请冷静地思考一下,这样的压力若是不能及时消除,你和你的孩子将会陷入多么紧张而难过的生活之中。

一想到这一点,你是不是感到有些恐慌了?有一些情绪化的妈妈,可能会因此变得自责,因为自己的吼叫而变得内疚、羞愧,甚至否定自己所做的一切。

实际上,一旦陷入这样的心态怪圈之中,你可能反而更容易吼叫,不仅是吼叫孩子,周围的所有人都可能变成你吼叫的对象。

一位全职妈妈最近感到了自己内心的无力,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她发现自己吼叫的次数及强度都呈上升的状态。孩子不听话会吼,孩子犯了错她也会吼,孩子没做到她一样会吼。不仅如此,自己不高兴了吼,自己累了吼,自己难过时更会吼。

她说:“上幼儿园的孩子离开了我,我觉得不能掌控他了。而且原来他在家的时候,我觉得有做不完的事,他的存在对我来说称得上是一个‘阻碍’。可他去了幼儿园,家里的事情依然那么多,但我很多时候不想做,事情压得太多了,我才可能会动一动。原本想做一做自己的事情,但怎么都提不起精神。”

“这样的状态让我越来越烦躁,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了,当我发现他出现以前所没有过的行为时,又觉得那种无法掌控的感觉更加厚重了。”

“吼叫,让我觉得是发泄的出口,但实际上吼叫之后,我并没有放松的感觉,反而那种难过的、憋闷的感受,依旧在内心久久不散。”

这位妈妈怎么了?

实际上,她的吼叫来源于包括孩子在内的外界的改变与她内在不变的情况的冲突。

孩子在成长,周遭环境和他的内心都在变化,妈妈因此也要产生改变才行,总想像对待并不能自主决定和行动的孩子那样去“把控”孩子,妈妈当然会有心理落差,并因此而变得烦躁。吼叫在所难免,吼叫后的后悔也意味着妈妈自身的不满。

与其这样,倒不如想办法改变自己,就像前面提到的,破解这个“吼叫——后悔——再吼叫”的死结,就从“后悔”这个机会入手。此时不要觉得太过自责,而是勇敢面对自己的问题,将后悔变成改变的动力,寻找可以改变的方法。

人人都具备这种“认识自我,改变自我”的力量,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观察分析,多注意自己的情绪,找到情绪发作的根源,让自己逐渐恢复冷静,从而减少吼叫。

这种改变可能很快就会发生,但要彻底呈现改变也需要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好好探查一下吼叫的深层原因,想想在什么情况下自己会大吼大叫,为什么自己这么容易吼叫。

而杜绝吼叫还有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要对孩子充满爱,对自己也要有爱。接纳孩子的一切,也接纳自己的一切。

这种接纳会让你能以更平常的心态来看待孩子的成长,并不以他的种种变化,尤其是不太好的变化而出现很负面的情绪改变,反而是能顺应其自然地去寻找解决不好变化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对自我的接纳,只有接纳自我,才不会将对自我的不满迁移到孩子身上,接纳了自己的一切,会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改变自我,变成更好的自己,也变成更好的妈妈。

爱是深层的原因,有了爱,有了正确的爱,自然会变得心态平和,然后我们就会发现,孩子的心理是不容忽视的,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内心想法;与孩子沟通是非常必要也很重要的,哪怕是很小的孩子,他的想法也值得你尊重;给孩子提前立好规矩,远好过麻烦爆发后你情绪的爆发。

不要总试图寻找那些所谓的“不吼叫就没办法”的事情,不管是孩子的拖拉还是注意力不集中,不管是他不专注学习还是不爱动脑思考,又或者是马虎、有依赖性,哪怕是不能自控、总跟父母对着干,这都不是什么不能解决的问题。

破掉那个“不吼叫就能够解决问题”的死结,从内心深层开始努力,我们都能摆脱“吼叫妈妈”的标签,成为孩子内心最想亲近的温柔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