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的小手动起来
手不仅是一个人心灵的展现,还是人与环境之间建立起某种特殊关系的桥梁。我们可以说,正是依靠手人类才征服了环境。在大脑智慧的指引下,人类用手改造了环境,进而改造了世界。因此,我们也应该满怀热情地期待孩子能够伸出自己的小手,去拥抱周围世界里的一切事物。
当孩子第一次举起他那一双充满灵性和智慧的小手时,他们就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向往和渴望。他们急切地想投入世界的怀抱。对于孩子的这一举动,父母应该表示由衷地欣赏并加以鼓励。但是我们似乎总是担心孩子的小手握住的东西毫无意义,甚至还想办法尽力掩藏这些东西,不让孩子看到,更不让他们触摸。
“不要碰它”就像“不许动”“静一静”之类的口头语一样,成为我们成人嘴里不断出现的命令性要求,这些命令让孩子变得畏畏缩缩。
我们要知道,孩子从事的任何活动都不是偶然发生的,每一次活动都是孩子在自我意识的指导下,让身体进行的协调性训练,或者说是协调性的工作,并让自己在多次重复之中不断积累经验,进而发展自己的心智。在活动中,孩子的各项能力发展得更为完善,我们应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想法自主地去选择想做的事情。
有个两岁左右的孩子,看到小桌上摆着一摞熨得平平整整、叠放整齐的毛巾。他小心翼翼地用一只手把最上面一块托起来,又用另一只手按住其余的毛巾,防止剩下的毛巾变乱。然后,他用手小心翼翼地把这块毛巾从这个房间托到了另一个房间里,把它放在另一张小桌子上,嘴里还叨念着:“一块。”然后他又返回原来的那个房间,又像拿第一块毛巾那样拿起了第二块毛巾,用同样的方式把它放在了第一块毛巾上,而且又说了一遍:“一块。”
接下来,这个孩子就一直不断地重复着这项活动,直到把这个房间里所有的毛巾都转移到了另一个房间。然后,他又把所有的毛巾一块一块地托回了原地并重新摞了起来。虽然毛巾有点倾斜,摆放得不如原来那样整齐,不过每一块基本上还保持原来的样子,折叠得还是挺齐整。
“盖瓶盖”也是孩子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顾名思义,这项活动极其简单,就是取下瓶子的盖子,然后再盖上。这项简单的活动非常受孩子欢迎,因为他们能从中找到无穷无尽的乐趣。孩子对那种能够折射出阳光,焕发七彩光芒的瓶盖特别着迷。那些五颜六色的瓶盖,也能吸引他们的注意,他们喜欢拧下来看了又看。
孩子对“盖瓶盖”这样的活动乐此不疲,最常见的就是把墨水瓶盖子拿下来再盖上去。这项活动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反映出孩子通过动手去探索世界的能力。
即使很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简单的动手活动。比如将近一岁的孩子很喜欢扔东西,孩子这么做并不是为了破坏,而是因为他们在这个动作中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他把手中的东西一次又一次地扔到地上,这个不断重复的简单动作让他们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
我们还发现,孩子把扔东西当作一项简单的“科学实验”,他们扔出东西的目的是想看看东西被自己扔出去以后,会不会有什么变化。他们会探索物体在扔前与扔后会有什么不同,比如,把铃铛扔到地上会发出一种很响的声音,但把布娃娃扔到地上就一点声音都没有。孩子从扔东西这个简单的动作中能够发现各种物体的不同属性,从而增长不少知识。
在孩子扔东西的时候,父母往往会选择帮忙捡起来,结果发现孩子会扔得更开心,孩子已经把这种简单的活动当作一种游戏,所以才会对这项活动乐此不疲。父母可以把孩子放到干净的地板上,让孩子把东西扔出去,再自己捡回来,这样孩子也不会太依赖大人。父母还应该教育孩子什么东西可以扔着玩,什么东西不可以扔。对孩子们喜欢扔东西这个行为,父母可以加以正确的引导,把这个行为恰当地应用到生活当中去:让孩子与父母一起玩皮球,教孩子把垃圾扔到垃圾箱里……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喜欢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撕东西,如撕书本、报纸等。孩子通过撕纸张这个动作,能够看到纸张在撕之前和撕之后的变化,同时也能感觉到自己强大的力量并找到自信。
一般来说,孩子有一个时期比较喜欢扔东西、撕纸片,但这个时期不会持续特别长的时间。过了这一时期,孩子撕纸片、扔东西的习惯会慢慢自然消失,因为孩子已经开始学会如何正确地玩玩具、阅读书籍,这比扔东西或撕纸片更容易获得心理满足,他们的兴趣点也随之转移。
孩子的任何一项活动,哪怕是一个微小的动作,都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有一定的原因。尊重孩子的双手吧,让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每一个孩子通过双手不断增长智慧,在活动中进行自我塑造,并不断地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