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乱,细川
出场人物简介
主角:细川政元(细川胜元之子,幕府管领,权倾天下)
配角:细川晴元(细川澄元之子)
细川澄之(细川政元养子中的长子,文中简称细川长子)
细川澄元(细川政元养子中的次子,文中简称细川二子)
细川高国(细川政元养子中的三子,文中简称细川三子)
松永久秀(三好长庆家臣,著名奸臣)
龙套:足利义尚(室町幕府第9代将军)
足利义稙(室町幕府第10代将军)
足利义辉(室町幕府第13代将军,后被刺杀)
三好元长(细川晴元家臣,受到猜忌被杀)
三好长庆(三好元长之子,夺去了细川晴元的实权)
三好三人集团(三好家族三位家臣的统称)
明应之变
与前面不同,这里我准备先介绍一位比较牛的人。
细川政元,出生于文正元年(1466年),文明五年(1473年)父亲细川胜元病故后,继承了家督之位。应仁之乱后,西军的山名家族被其他战争牵扯了很多精力,再加上其继承人的能力不如细川派,朝中大权就慢慢落到了细川政元手中。
我们可以看到,细川政元继承家业的时候年仅8岁,在政务方面还需要他的叔叔来辅佐。但他却在后来显现出了极强的政治天赋,慢慢地把持了朝政,控制了幕府的大权。而最终使细川政元站在了权力顶峰上的,却又是一个关乎将军由谁继承的问题。大家不要嫌烦,因为争夺权力的方式,一共就那么几种。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的时候历史显得很单调。
文明六年(1474年),第9代将军足利义尚继任,但好景不长,在15年后的延德元年(1489年),这个继任者就病死了,年仅25岁。由于他死的时候实在太年轻,没有留下儿子,继承权的问题就又一次摆在了台面上。
经过层层推荐和选拔,与足利家族同宗的足利义稙在第2年即位,成为新一任的将军,也就是第10代将军。
对于这个新将军,细川政元并不满意,不满意之余,他就一直策划着废掉这个将军。至于废他的原因,估计是细川政元想立一个更听话的傀儡,便于他独掌大权。从后面的表现来看,足利义稙的性格有些刚硬,不太能满足这个条件。
明应二年(1493年),近江国(今滋贺县)出了点乱子,足利义稙御驾亲征,看准机会的细川政元二话不说,直接在内部起火。他诏告天下,宣布废掉现任将军,于是足利义稙就被迫在外流亡了。
这件事过去以后,细川政元又找了一个足利家族旁支的孩子继承了将军之位,真正做到了大权独揽。
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明应之变,虽说过程简单,没有什么新奇之事,但是它所造成的影响却丝毫不亚于20年前那场闹腾了10年多的应仁之乱。
应仁之乱中,虽说有了下克上的先例,但人家毕竟没有把主君完全消灭;这回倒好,你细川政元把将军给废了,还立了一个自己的傀儡,这不是摆明了要独裁么?
更为关键的是,这个事件形成了一个榜样,即告诉了世人:只要你有实力,就可以在这个乱世中拥有一席之地,成就一番事业!
这个榜样的出现,逐渐将日本带入了以实力决胜负的战国时代,传统的制度和规定开始沦为摆设,只有具备了绝对强大、无人能敌的实力,才能够最终统一天下。
半将军
明应之变后,细川政元彻底牛×了。用史书上的话说,细川政权正式建立。
将军是自己立的,家臣们都是自己的亲信,驻守在外面的是自己的军队。无论是上司(理论上的),下级(理论上和实际上的),还是军事力量(本身就是自己的),都已经被这位大哥摆平了。在京都,他要是称第二,真没人敢认第一。
由此,朝野上下给他取了一个响亮的绰号:半将军。
所谓半将军,就是说细川政元能顶半个将军。在我看来,这实在是个无比谦虚、无比保守的说法,因为将军已经是傀儡了,毫不客气地说,十个将军都顶不上一个细川政元!
据说在当时的日本,有人编了一句话:只知有细川管领,不知有幕府将军。可见当时细川政元之牛。那我们的半将军大人具体有多牛呢?来看一个小小的例子就能明白了。
在幕府中,虽说有细川、畠山和斯波家族“三管领”这样的统称,但是确切地说,管领这个官职只有一个,需要3个家族的家督轮换去当,就像当今的欧盟轮值主席国一样。这个规矩就连细川政元那个老油条的爹——细川胜元也未能打破。
可是到了细川政元这一代,事情就转了个大弯儿。自从长享元年(1487年)细川政元接任幕府管领之后,他的屁股就一直没挪窝儿,直到永正四年(1507年)他本人去世方告结束。也就是说他足足做了20年的幕府管领。换句话说,细川家族在细川政元手中达到了鼎盛。
内乱隐患
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细川政元也不例外,他也是有缺陷的,而且很致命。
从某个方面来说,细川政元是一个十分热爱生命的人,而且是异常地热爱,但是他这种热爱的表现方式却有些特殊,那就是——追求长生不老。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当年追求长生不老的皇帝可谓数不胜数,从秦始皇、汉武帝一直到唐太宗,再到后来的明世宗(嘉靖),都是长生不老药与长生不老术的忠实粉丝。在这方面,我们这位半将军大人一点也不输给中国的这些皇帝们。据说他修炼的法术能够让他像鸟一样飞在空中(据说有人确实见过),是真是假不知道,反正是够玄。
其实如果仅仅是这样倒也罢了,反正像他这么高地位的人,不做饭也饿不死,国家大事你不管也有人替你管,这样的日子倒也算滋润。
但是为了好好修炼法术,细川政元做出了一个非常雷人的举动,那就是不近女色,就连周围的侍女也不让近身。
不近女色,固然可以免除枕边风胡乱吹等不良影响,但是根据生理常识来讲,这个样子是无法生出孩子的。大家都明白,天上打个雷地上就生孩子的事例只存在于传说中。
要知道,在封建时代没有孩子就没有继承人,没有继承人就无法把家业传下去,整个家族就会散架!
但我们的半将军大人似乎完全不担心这一点,按照他的“天外飞仙式”逻辑,等他长生不老以后,有没有孩子都无所谓了,因为这个位子上坐着的人永远都是细川政元,他将永远掌握日本的未来。
我们都知道,古代人的平均知识水平远逊于现代人,常会被一些毫无逻辑的事情所误导,但对于细川政元的这个逻辑,就连没什么知识的古人都不能忍了,他们纷纷表示不信。于是,很多人前赴后继地上书,要求让细川家族有个继承人,哪怕是认养的义子也可以,一时间奏章满天飞。
顺便提一下文化方面的问题,日本人对于家族传承的重视要远远高于对孩子血统本身的重视,所以在日本,养子和亲生子一样拥有合法继承权。
养子
细川政元觉得家臣们的这个建议很不错,既可以有儿子继承位子,也不妨碍他继续修道,便认了一个养子,取名叫细川澄之,为了方便大家阅读,这个人以后称作细川长子。
按说认了儿子,家臣们该消停了,但他们似乎还是不满意,一定要让细川政元再认一个儿子!
听起来这些家臣实在是没事找事,但实际情况却不是如此,因为这个养子在加盟细川家族之前,是公卿九条家族的后代,换句话说,他不是武士!
地球人都知道,幕府是建立在武士阶层基础上的,幕府的征夷大将军通俗点说,就是全国武士的首领,管领作为将军的助手自然也得是武士。如果让细川长子成了管领,那就变成了公卿领导武士,这显然是幕府体系所不能接受的。
不知道细川政元是不是只想敷衍了事,居然把这个关键的问题给忘了。但儿子认了又不能退货,那就再认吧。不久后,旁支的细川澄元成了他的第二个养子,按照惯例,这个人就是所谓细川次子。
家臣们终于松了一口气。
然而接下来,细川政元却做了一件令人费解的事:他从同族内部又认了一个养子,名叫细川高国,也就是细川三子。
无话可说了。没儿子的时候一个不要,要儿子却一下要了3个。作为一名成熟、老练的政治家,细川政元肯定明白这样做会引起家族的派系分立,也不可能不知道这样的派系分立是一定会引起家族动荡的。但他还是做了。
估算了一下,这位仁兄当时大致是30多岁,按照贵族的生活标准来说,他还能活好多年,突患老年痴呆等精神性疾病的可能性基本上等于0,所以只能这样推测:他对于自己和自己的修道太过自信了。
我就站在权力的顶峰上,只要我发话,人们就会去执行;只要我还在,就没人敢觊觎我的位置,所有人都得听我的。
历史上无数精明的政治家就是倒在了类似的自大之下。
不过说实话,虽然细川政元很自大,但他仍然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为了缓和家中的矛盾,他倾向于立细川次子为继承人,结束这内部的一切争斗。
然而,这一倾向不止没有结束家族内乱的隐患,反而成为了内乱的导火索,他自己也因此命丧黄泉。
内乱第一阶段——细川长子的短期政权
细川长子不是傻子,他敏锐地发现了养父的立嗣倾向,同时他也清楚地知道,如果按照这个态势发展下去,自己就永远无法用合法手段得到管领之位。
于是他决定,刺杀细川政元,赶走细川次子,夺位!
永正四年(1507年)6月23日,细川长子派人刺死细川政元,细川家族内乱爆发,史称“永正之乱”。第二天,他马不停蹄地派人攻打细川次子派,逼得这帮人仓皇逃离京都,逃亡到近江国。就此,细川家族内乱的第一阶段结束。细川长子几乎是不费一兵一卒,赶走了细川次子,占据了京都。
头回看到这一段记载的时候,第一个感觉并不是细川长子有多么厉害,而是这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太简单了。俗话说:欲速则不达。事物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如此打乱自然规律的做法,必定会遭到极大的反扑。
果不其然,不久之后,细川次子派遣家臣来到了细川三子的领地,希望他能够帮助自己攻击京都,为父亲报仇(名义上的目的),顺便帮助自己夺得家督之位(实际上的目的)。
细川三子很爽快地答应了,并且告诉细川次子,我们打回京都以后,还是你来当家督,我绝不和你抢。从这个角度看起来,细川三子还是很厚道的一个人,他团结群众、乐于助人,积极帮助应该继承家督之位、却被恶势力驱逐出京的细川次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侠义之士。
但是,这终究只是看起来罢了。
同年(1507年)8月,细川次子、三子联军打着“为父报仇”的旗号反攻京都,杀死了细川长子等人,重新将主动权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内乱第二阶段——二川分流
在开始下面的介绍之前,我想先让大家看两个问题。
第一,现在拥有主动权的人究竟是谁呢?
细川次子认为是他自己,因为他打败了细川长子,又争取到了细川三子的支持,夺得了家督之位。
这一看法充分证明了细川次子是个不太有脑子的人,因为在这一逻辑里,有一个致命的漏洞:人家细川三子跟你是有共同竞争目标(细川家督)的人,无缘无故的凭什么支持你啊?所以结论就是:细川三子帮助细川次子,肯定有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好的,第二个问题来了,那么这个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废黜细川政元扶植的傀儡将军,把流亡中的第10代将军足利义稙迎回来,借助这个功绩夺取细川家督、幕府管领两个位子。
豁然开朗。
这是一个很复杂却也是很精密的计划,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个酝酿了多时的策略。
首先,细川三子要等待长子和次子掐架,直到其中一个被打出京都(谁都行);接着,细川三子要帮助落难者攻击另一方,并借此取得此人的信任;最后,足利义稙出面,拉拢外地的大名,再由细川三子从内部响应,里应外合,夺取政权。
永正五年(1508年),足利义稙率军攻击京都,细川三子顺势反叛,把细川次子赶出了京都。在这以后,细川三子和来自西部的大内家族联手,重新拥立足利义稙为幕府将军,并建立细川—大内联合政府,掌控了大权,京都地区也迎来了一个难得的稳定时期。
细川家族内乱的第二阶段结束。虽然细川次子被赶出了京都,但他的势力并未被彻底歼灭,而是又逃到了近江国,拥兵自重,继续与细川三子相对立,这种局面被史学界称为“二川分流”。
“二川分流”的局面极大地弱化了细川家族的实力,细川胜元、政元父子创立的基业开始大规模衰退。从此以后,细川家族不但再也没能像以前那样权倾天下,反而开始被自己的家臣们蚕食鲸吞。
继续废
根据权利争夺的定律,联盟的两方在达到了共同目的之后,应该开始策划内部矛盾了。足利义稙和细川三子或许没有潜心研究过这一定律,但是他们却自觉地按照这一定律去行事,足见其悟性之高。
看来足利义稙是个很有性格的人,也很希望能够摆脱应仁之乱以来的混乱局面,重新振兴幕府,但他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很多想法都无法实行,自己说的话也被人当作耳旁风。
一开始,他并不知道这是为什么,经过观察后,他慢慢发现,他的想法无法实行,是因为人们都在实行另一个人的想法,他的话不被重视,也是因为人们都在重视另一个人说的话。
这个人,就是幕府管领,确切地说,是细川三子。这个人,看似是他最大的助手,实际上却是他最大的掣肘。
对于这一切,足利义稙看在眼里,但他却不那么在乎,因为他知道,在他的身后,还有强势大名——大内家族的支持。只要不出意外,大内家族就不会走,他就仍然可以默默地影响朝政,把风向慢慢地扳向对自己有利的一侧。
但是意外终究发生了,永正十五年(1518年),大内家族旁边的一个豪族突然雄起,开始进攻他们领地。大内家督被迫立即返回领国,整军备战。而且非常让人郁闷的是,这位家督走了没多久,就病死了。
这下子麻烦了,大内军一走,足利义稙就变成了光杆司令,细川三子也不用害怕了,便在大永元年(1521年)把他亲手迎立的将军放逐,转手又立了一个新的傀儡将军。
乱吧?告诉你,乱世就是这么乱。
内乱第三阶段——桂川原之战
在大内家族离京之后,京都方面的防务偏于松弛,再加上细川三子废了将军,更给了细川次子以口实来进攻。
对不起,说错了一点,在永正十七年(1520年),细川次子就已经不幸逝世了,继任者是他年仅6岁的儿子,而大政方针都交给了重臣三好元长来处理。这位三好元长是个非常有才能的人,他在实力不强、家督又年纪幼小的情况下独立支撑起了整个家族,着实不易。
在经过了多年的准备后,次子派在以三好家族为主的势力带领下,向细川三子集团发动了疯狂的反击。
大永六年(1526年),细川三子势力内部出现了动荡,一名重臣因为涉嫌反叛被处死,他的两位亲戚对此十分不满,于是跑到了细川晴元那里,表示愿意归顺做内应。面对此等良机,三好元长自然不会放过,双方的决战即将来临。
大永七年(1527年)2月12日,次子军和三子军在时隔近20年后再次交战,史称“桂川原之战”。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两军见了面,二话不说,立马开掐。次子军在三好元长的带领下左突右杀,袭击高国军侧翼。经过了长时间的激战,次子军最终获胜,细川三子被迫带着傀儡将军逃到近江国。胜利之后,三好元长没有带兵去京都,而是在堺港(今大阪堺市)建立起将军府,找了一个傀儡当堺港将军,暂时统领起了全国事务。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之前不管多少次内乱,似乎失败一方都会逃到近江国呆着,这也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看看日本地图,大家不难发现,近江国距离京都,可以说是一个不远不近的地段,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估计这也是为什么失败者都愿意往这个地方跑的原因。
内乱第四阶段——大物之崩
桂川原之战后,细川三子势力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但并没有完全失势,如果适当把握时机,反败为胜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于是他开始积极地寻找各方面势力来支持自己,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打回京都。
但是桂川原之战的影响实在是太大,很多人都认为细川三子已经过时了,三好元长才是时尚,所以很多人都拒绝了他的出兵邀请。
不过仍然有一个家族同意了他的请求,这个家族就是浦上家族,备前国(今冈山县东部)的守护代官家族。浦上家族想要从备前国出发,一举向东扩展地盘,但估摸着自己的实力可能不够,所以就想借助细川三子的力量来平定它。
经过了一番谈判,双方达成协议:细川三子帮浦上家族向东扩张,浦上家族帮细川三子打下京都。又一个攻守同盟诞生了。
享禄三年(1530年),细川三子出兵,帮助浦上家族向东扩张,履行了条约。第二年,他们把矛头转向了京都,率领2万兵马攻击近畿的摄津国(今大阪、兵库县交界),与次子派的1万军队在天王寺地区(今大阪市四天王寺区)展开了长达2个多月的对峙局面。
从人数上来讲,细川三子联军无疑占据着绝对优势,但如果战争仅仅是在拼人数的话,那就不是打仗,而是码架,也就不需要什么兵法不兵法了。
《孙子兵法》云:上下同欲者胜。从这个角度来说,细川三子和浦上家族的确做得不好,因为他们忽视了一个人,而就是这个忽视最终把他们引向了惨败。这个人叫做赤松晴政,时任备前等三国的守护,是浦上家族的顶头上司。
但在当时的日本,下克上已经从风气变成了习惯,所以说如果浦上家族不架空他,那是不大正常的。浦上家族不但架空了他,还把他的父亲——前一任守护给弄死了。这就不太好了,虽说在日本没有“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这样的俗语,但杀了人家老父亲,总是会让人记仇的。
赤松晴政就是这么一个记仇的人,他很想把这个仇人给灭了,但苦于实力不足,没办法,只能这么忍着,忍了很多年。在多年的隐忍中,他把愤怒变成了怨念,一直在等待机会。
现在,机会来了。只要抓住这个机会,他多年的夙愿就能得以实现,怨念也能够得到化解。于是,赤松晴政秘密地派出了使者,投靠了细川次子派,还把自己的儿子派到细川次子军营里面当人质。
战争的前奏基本完成,激战即将开始,胜负很快揭晓。
享禄四年(1531年)6月4日,赤松晴政突然从背后袭击细川三子联军的营地,次子则派军队从天王寺出发,在外部发动总攻。细川三子联军再次惨败,主要将领几乎全部战死。其残兵败将在仓皇逃跑的时候被赤松晴政的伏兵歼灭。
战败以后,细川三子逃到了不远处的大物城(今兵库县尼崎市)藏了起来。在这里,他将迎来他的宿命。
不久以后,次子派的军队就追来了,开始寻找细川三子。
在寻找的过程中,还出了一件让人啼笑皆非的事。当时负责寻找细川三子的将领带了很多甜瓜向当地的孩子说:“谁要是告诉我细川三子在什么地方,这些甜瓜就是谁的”,而孩子们为了得到甜瓜就四处去找细川三子。
不管怎么着,细川三子最后是找到了,并被勒令自尽。就此,持续20多年、席卷了三代人的细川内乱终于算是画上了句号。
细川家族内乱,看起来最终是以细川次子派获胜告终。但实际上,无论是对于已故的细川次子,还是对于细川三子,这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双输局面。
战败的细川三子就不用说了,作为战胜一方的次子派其实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由于内乱开始时,次子派势力偏弱,他只能靠着家臣三好家族来继续对抗三子派,所以在内乱结束后,三好元长完全占据了次子派内部的话语权。
综上所述,与其说胜利者是次子派,倒不如说是三好元长。
对于这一切,细川次子派的继任者、年轻气盛的新家督——细川晴元自然是一清二楚,在四下无人的时候,他就开始悄悄地计划如何除掉这个人。
话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一个大家都熟知的案例:当年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之后,大功臣范蠡不辞而别,另一功臣文种不太理解,范蠡只说了一句话,揭示了其中的道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漏洞凸显
天文元年(1532年)的时候,三好元长杀掉了曾经诋毁自己的一个同僚,这让细川晴元十分生气,再加上三好家族的同族人士不断进谗,细川晴元最终决定,除掉这个人。
很快,细川家臣们便联合外部势力猛攻堺港,三好元长战败自尽,先前拥立的堺港将军也仓皇出逃。
刚消停会儿,又开始闹,日本人真是有精神头。
其实你杀就杀了,人死不能复生,只要后续工作处理得好,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别忘了当年的杀功臣专业户——明太祖朱元璋就是处理好了后续工作,所以一直活得好好的,到最后也没被人篡掉。
这个所谓的后续工作,也有一个专用的成语,叫做斩草除根。但细川晴元不知道是突然良心发现而十分内疚,还是脑袋里面哪根弦不小心搭错了,居然没有杀他的儿子!没杀也就算了,居然还让他儿子出山,继续当自己的家臣。
弄死人家老子,再把人拉过来给个好处,发抚恤金,你涮谁呢?
从政治上来看,这似乎是个很蹩脚的处理方式,但实际上,事情可能并非那么简单,这一举动,其实在某些方面也牵涉到了日本的核心文化体系。
在传统的日本社会里面,日本人一直非常坚持以家族为基础的概念,这种概念在配上以忠、勇、义等理念为核心的武士道精神后,就成为了一种家臣家族对于主君家族的忠诚,甚至是无条件忠诚。民国时期的政治家和学者戴季陶先生曾经在自己的著作《日本论》中这样写道:“武士们自己认定自己的主要目的是‘为主家’。这句话的真意,就是为主人和自己的家系家名而奋斗。”
或许大家对于这种思维方式接受起来有些困难,这也是自然的。因为在中国,大家奉行的最高理念是情,这种情的第一反映就是与父母之间的亲情、孝道,由此引申到最高境界就是“仁”的理念;然而日本人奉行的最高理念是“理”,即他们行事的原则,在三大幕府(镰仓、室町、江户)时期,这种“理”就是武士道。
在武士道中,我们看到了忠、看到了勇、看到了义、看到了追求光荣,但是“孝”这一理念,却并未太多涉及其中。我并不是说日本人不重视孝道,只是他们并不以此作为思维的出发点。忠与孝发生矛盾时,日本人基本都会选择忠。
这种不以孝道为基础的家族观念导致日本人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日本人做事的时候,更多地会顾及到家族的兴衰,只要能保全家族,家中的任意一个成员是随时可以牺牲的(包括家督);中国人则会为了亲人(尤其是父母妻儿)而无私地贡献出一切。
再说一个细节,学过日语的人都知道,日语里面的汉字一般都分为两种读音,即训读(日本音)和音读(中国音)。据考证,在古日语中,“忠”、“勇”等汉字都拥有这两种读音,但是“孝”这个字,却只有音读,没有训读。这说明在原始日本人的思维体系里,“孝”这一概念并没有出现,可以说是舶来品。
如此说,就算某个主君想要杀掉某个家臣,他也只会把这个人杀掉,而依然把这个家族留下为自己效命。
所以,此次细川晴元杀了三好元长,却让他的儿子继任家督,主要原因是想保存三好家族为自己所用。
不过就算人家再不重视孝道,无缘无故把人家爹砍了,还让人听你的话,这似乎有点难。所以后世的大名就很聪明,他们在灭了某一个家族以后,就让儿子或者心腹家臣改姓去继承人家的家业,既保住了家族,又不会担心谋反。
不管怎么说,杀父事件给三好元长的儿子种下了仇恨的种子,后来这个人也成为了摧毁细川政权的重要人物。
后面的小乱
抱歉,一直忘了说,三好元长的长子,跟他本人的名字就差一个字——三好长庆。说实话,关于三好长庆,我实在是觉得没什么可以多说的,他的一生虽然比较具有传奇色彩,但对于日本战国的影响并不大。
简单来说,他在青年时代重新响应细川家族的征召,帮助细川军攻击其他势力,但到了后来,他却彻底架空细川政权,建立了以自己为主的三好政权。
过了十几年,三好政权却开始出现了问题。首先,政权中的两位肱股之臣相继去世,三好长庆的嗣子也撒手人寰,这极大地动摇了三好家族上层统治的根基,也让三好长庆本人十分之郁闷。郁闷之余,他就不理会政务,而将之交给了女婿——一个叫松永久秀的人。
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这是一个可以被载入史册、作为反面典型来对待的政治昏招。因为这个松永久秀在日本的知名度,就如同蔡京、秦桧、严嵩等人在中国的知名度一样,属于超级奸臣那一行列。
在日本战国时代,以下犯上就如同吃饭、睡觉一样平常。在那个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中,这位仁兄能够脱颖而出,夺取“超级奸臣”这一殊荣,足见其专业水平之精湛、业务能力之高超。
既然是超级奸臣,不闹点事儿自然也是说不过去的。松永久秀在三好政权中最大的作用,通俗来说,就是铲除异己。在一轮接一轮的大清洗运动中,很多三好家族的关系户都遭了殃。
但令人奇怪的是,三好长庆本人对此并不干预,他每天做的事除了玩,就剩下玩了。而玩到最后,三好长庆也玩死了。
在得悉三好长庆的死讯后,松永久秀立即联合三好三人集团建立了联合政权,使三好家族的大权正式落到了松永久秀等人的手中。
同时得知三好长庆去世的人,还有第13代将军——足利义辉。
足利义辉,出生于天文五年(1536年)。虽说这个时候幕府将军已经完全沦为傀儡,但这位仁兄仍然有着远大志向,那就是要复兴室町幕府,还天下一片太平,跟第十代将军足利义稙非常相似。为了实现目标,他苦学文才、武艺,甚至向当时的武术专家学习剑道,成为了有名的剑道高手,一个人打十几个人,易如反掌。
在三好长庆去世后,足利义辉感觉机会来了,便积极联络地方强势大名,希望他们立即挥兵进京,救援将军。
看到这种情况的松永久秀和三好三人集团自然是不高兴的,经过了一番策划,几个人决定:既然这个将军这么不听话,那就灭了他!
堂堂的将军,想立就立,想废就废,世道还真是乱啊。
永禄八年(1565年),松永久秀以及同僚三好三人集团等人带领着军队冲进幕府将军的居所,攻击足利义辉。
在杀死了30多个袭击者之后,足利义辉被刺死,年仅30岁。不久后,这个惊人的消息就传遍了日本全境,成为了当年十大事件之首。
足利义辉死了,三好政权内部着实消停了几年,这是极其不易的。几年之后,松永久秀和三好三人集团又因权力问题起了争端,双方拉起人马,开始干仗。
干仗的结果一般来说无非,一个是甲方胜,一个是乙方胜。但这回偏偏甲、乙两方都没取胜,胜利的是大名鼎鼎的军事家、改革家织田信长。他在这个时候正带着已故将军——足利义辉的亲弟弟向京都开来,跟随他的还有为数甚众的军队,要求很简单,那就是立这个弟弟为将军,不服的都去死。
好了,三好家族正在进行内乱的军队被织田信长完全打败,松永久秀立刻投靠了织田信长,三好三人集团则逃到了四国岛。
日本战国中前期发生在近畿地区的乱子基本就是这样了,总的来说,先是细川和山名两派PK,然后细川一家独大,然后细川分裂,然后细川被三好取代,然后三好也被取代,然后松永久秀把将军杀了,然后织田信长把他们都灭了,就这么点破事。总结起来三句话,细致起来三天都说不完。
近畿闹完了,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向东移,来到日本东部的关东地区,看看这里正在进行的一系列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