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乱,关东
出场人物简介
主角:足利成氏(第5代关东将军,初代古河将军)
上杉显定(山内上杉第11代家督,文中简称山内显定)
上杉定正(扇谷上杉第11代家督,文中简称扇谷定正)
配角:足利持氏(第4代关东将军,足利成氏之父,因反叛幕府被杀)
长尾景春(山内上杉家臣,发动对上杉家族的叛乱)
太田道灌(扇谷上杉肱骨重臣,后被害)
龙套:上杉宪实(山内上杉第8代家督)
足利政知(初代堀越将军)
足利茶茶丸(第2代堀越将军、足利政知长子)
足利义澄(实町幕府第11代将军、足利政知次子)
北条早云(小田原北条家族创始人,原名伊势宗瑞)
啥叫关东
就在京都上演应仁之乱的时候,东边的关东地区也没有闲着,一直在为我们上演着一出又一出的好戏。当然,这里的关东不是指中国山海关以东的地区,大家不要混淆。
京都所在的近畿地区与关东地区,是日本战国时代的最重要的两块战场。说到关东地区,也是乱得不行,比起近畿,关东乱出了新意、乱出了水平,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乱,所以在叙述之前,先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东地区的状况。
按照官方说法,日本关东地区指铃鹿关、不破关和爱发关以东的地区。大家不用趴在地图上去找这3个关,因为还有一个比较通俗的说法。
按照通俗说法,日本关东地区是如今东京、横滨、千叶一带的繁华地区,大家对这块地方应该比较熟悉。这一带地域靠海,气候良好,土地肥沃,是日本主要的农业区和商业区。
室町时代的关东地区是一个行政独立的地区,因为前一个幕府政权——镰仓幕府的首府就在关东地区的镰仓城(今神奈川县镰仓市)。为了防备镰仓幕府旧部重新抬头,室町幕府的首任将军足利尊氏就把自己的一个儿子足利基氏放在了镰仓,掌管关东地区的各项事务。
由于京都幕府的将军又被称为“公方”,所以足利基氏也被人称为关东公方,为了表述方便,我们就称之为关东将军,之后出现的“某某公方”,也都一并称之为“某某将军”,方便理解。另外,为了协助关东将军,还有一个关东管领的职位,这个职位由关东地区的豪族上杉家族继承。
好了,解释完名词,先来看一看室町时代关东将军的管辖范围:
安房(今千叶县南部)、上总(今千叶县中部)、下总(今千叶县北部)、常陆(今茨城县)、上野(今群马县)、下野(今枥木县)、伊豆(今静冈县东部)、武藏(今埼玉县及东京)、相模(今神奈川县)、甲斐(今山梨县)。
起初,关东将军能够管辖这10个国,但到了后来,由于甲斐国被武田家族占据,伊豆国也比较远,慢慢远离了关东的控制,所以关东将军能够管辖的地区,实际上只有剩下的那8个,也就是后世俗称的“关八州”。
永享之乱
关东地图
俗话说,天高皇帝远。京都离关东实在是太远,那时候也没有电话、电脑,也没有什么互联网、qq、msn等等,那个时候下个通知可得拿马去跑,着急的没准儿还得跑死好几匹马。所以久而久之,关东就形成了一个针扎不进、水泼不进的地区,外人根本无法插手其内部事务。
关东将军颇有点占山为王的感觉,渐渐地不把京都幕府放在眼里了,到了第4代关东将军——足利持氏这一代尤甚。京都幕府察觉了这一点,对关东将军的态度也是越来越强硬。东西两个政府的火药味越来越浓,但是足利持氏反倒是更加积极地备战。
在应仁之乱发生的30多年前,也就是永享七年(1435年)1月,足利持氏集结了大规模的军队,开始清理周围反对自己和支持幕府的人马,一时之间所向披靡。不过就在他势如破竹的时候,内部却出现了另外一种不和谐声音,这个声音来源于关东管领——上杉宪实。
上杉宪实对此举非常反对,甚至在足利军进攻信浓国(今长野县)时,亲自带兵阻止。不过他的苦心不但没有挡住足利持氏前进的步伐,反而让人觉得他的胳膊肘儿朝向有问题。无奈,这位仁兄只好在永享九年(1437年)4月辞职。
不过足利持氏觉得这个老冤家还有用,不想把他这么快就弄到一边去,便在那年8月好言好语地把他请了回来,还继续当他的关东管领。双方名义上和好了,但矛盾却并没有因此消解,事实上,两个人的和好只有短短10个月。
永享十年(1438年)6月,足利持氏的嗣子准备进行元服仪式,也就是日本古代的成年礼。按照惯例,关东将军要给儿子在成年礼上取一个新的名字,在这个新的名字中应该有一个字与幕府将军的名字相同,这个规矩叫做“偏讳授予”,算是个老规矩了。
然而足利持氏为了藐视幕府,故意不这么做,私自给儿子起了一个名字。上杉宪实得知这一消息后,再次提出反对,这让足利持氏怒不可遏,立即决定发兵攻打他。为了避祸,上杉宪实马上逃跑,并向京都方面报告了此事。
幕府对此十分不满,鼓动天皇下令讨伐足利持氏。拥有出师之名的幕府军很快取得了优势,关东则有很多人马投靠了幕府。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足利持氏的军队,在幕府军出动1个月之后就被包围,然后被圈踢。
看到时局不利,足利持氏开始认输,希望能够得到宽大处理。但是经过反复的对峙和政治交涉,他的性命还是没能保住。永享十一年(1439年)2月10日,足利持氏被迫自杀,十几天后,他的长子也被迫自尽,永享之乱基本结束。
永享之乱是关东地区的第一场大乱。在此之后,关东将军的权威和实力大不如前,实际权力逐渐脱离关东将军足利家族,转而移到了上杉家族的手中,双方力量的转变也促成了第二场大乱的爆发。
享德之乱的开端
嘉吉元年(1441年),幕府出了乱子,第6代将军被弄死,继任的第7代将军也很快夭折,于是在宝德元年(1449年),前面提到的第8代将军足利义政即位。就在这一年,幕府放宽了从前对于关东将军家族的管制,已故的足利持氏的另一个儿子得以即位,而他就是本章最大的主角——足利成氏。
足利持氏的长子自尽,次子和三子逃到了拥护关东将军的部将那里,后来上杉军前往打败了这个部将,这两个孩子也被杀死。所以到了拥立关东将军的时候,四子足利成氏就成为了首要候选人。
足利成氏即位后,经营关东多年的上杉家族拥有着极强的实力,这使得关东将军的实力大不如前,二者之间的矛盾越发激烈,家臣也各自展开了明争暗斗,到了享德三年(1454年)年底,这种矛盾终于演化成了大乱的发端。
12月27日,眼瞅着要过年了,足利成氏把继任的关东管领请到了镰仓府邸,名义上是亲近下属,实际上却设了个鸿门宴,三下五除二把他给弄死了。干完这票谋杀案之后,足利成氏手下的军队立即夜袭上杉家族在上野国的领地,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使之蒙受了巨大损失,家族成员仓皇逃窜。
这件突如其来的谋杀案,让关东的各位大名都惊慌失措,他们不明白双方的恩怨,只好按照喜好去站队,关东的人马出现了第一次分裂,分为了足利和上杉两派。至此,享德之乱爆发。
享德四年(1455年)1月,上杉家族稍作喘息之后,他们集结了军队与足利成氏的军队进行了数次战役。但在这几场战役中,上杉联军都被打得惨败,多名大将战死,只得卷起铺盖卷儿向东逃窜,在常陆国小栗城(今茨城县筑西市)暂时歇脚。不过足利成氏显然不想给他们喘息的机会,没过多久,上杉军再次被击败,小栗城也被攻克,足利成氏完全把上杉家族逼上了绝境。
为了解决自己的困境,上杉家族盘算了半天,还是向幕府打了小报告,希望幕府方面尽快派出援兵帮助他们。将军很快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并借天皇的名义发布了征讨令。足利成氏如同他的父亲一样,也成为了幕府的敌人,不过从其后来的表现来看,显然比他父亲强多了。
自征讨令发布开始,幕府军以最快速度集中了各方力量,向足利成氏的主城——镰仓城发起进攻。不巧的是,当时足利成氏的主力部队正在战略要地古河城(今茨城县古河市)屯兵,镰仓城只有一些老弱病残。于是很快,镰仓城就被幕府军拿下。
现在后路被人抄了,足利成氏自己却是鞭长莫及。无奈之余,足利成氏只得放弃镰仓城,在古河城呆了下来,并重建自己的政权体系。
说实话,迁居到古河城虽然有些不心甘,但客观来讲,古河城的环境和战略条件都还是很不错的。
古河城是一个靠河的城市,处于关东的水路枢纽地带,也是战略重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同时,古河城的周围都在足利派家臣的掌握之中,经济基础和人员基础都非常强大,对于足利成氏日后的发展其实是很有好处的。足利成氏凭借着这一战略要地,逐渐稳住了关东的东部地区,也抵抗住了上杉联军的疯狂反扑,战况就此陷入僵局,正像同时期京都地区发生的应仁之乱一样。
为了占据优势,双方在交界处纷纷增设防务,比如上杉家族就修建了河越(今埼玉县川越市)和江户(今东京)两座城池。享德之乱逐渐成了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转眼过去了几年,到了长禄二年(1458年),幕府第8代将军足利义政发现关东的问题还没解决,干脆就免了足利成氏的关东将军职位,另立自己的一个兄弟——足利政知作为关东将军,同时命令他尽快启程去关东地区接任。
前面说过,关东地区内部的事宜,外人很难插手。人家足利成氏和上杉家族都是关东的老熟人,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低头不见趴着也见,这老哥俩儿的矛盾大致可以归为人民内部矛盾。你现在派一个外人进去搅局,双方肯定都不高兴,到最后就是一个也不帮。
果不其然,不明所以的足利政知晃晃悠悠地来到关东附近,由于无法得到支持,只能在伊豆北部修建府邸,也就成了后来的堀越城(今静冈县伊豆之国市)。
虽然关东出现了一国两主的情况,但这位堀越将军对关东局势并没有构成什么影响,只是一个好看的摆设而已。
至此,关东出现了三股对峙的势力:第一股是足利成氏,他占据东部的安房、上总、下总、常陆和下野5个领国;第二股是上杉家族,占据西部的相模、武藏和上野;第三股则是没什么戏份的足利政知,他只占据着西南角的伊豆一国。
另外,由于关东将军授予了足利政知,而足利成氏又在事实上拥有关东东部的所有权,所以人们干脆称足利成氏为初代古河将军、足利政知为初代堀越将军,后面将沿用这一称呼。至于关东将军的称呼,大家可以无视了。
拖了多少年了
古河、上杉的对峙就这么又持续了近20年。当然,期间也不免你打打我,我骂骂你。这里头最值得提的一件事,就是上杉家族曾在文明三年(1471年)拿下古河城,把足利成氏赶出去喝西北风,但古河军不甘示弱,第二年又把城池抢了回来。
虽说双方时不时会有些小摩擦,但总体而言,没有人能够打破这种对峙的局面。这时候,上杉家族的内部就出现了叛乱,这不仅催化了古河与上杉的议和,也为下一次的动乱埋下了伏笔,还催生出了上杉家族的一位名将——太田道灌。
文明八年(1476年),上杉家臣长尾景春不满意自己的待遇,便扯起反旗,攻击上杉家族。各地支持他的党羽蜂拥而起,逐渐在上杉领地之内形成了气候。
此时,身处江户城的太田道灌立刻出马,统领上杉军,起兵平叛。经过短暂的交战,太田军清理掉了叛军的外部党羽,进而展开了反击,叛将长尾景春被迫向古河军求援,上杉家族的内乱逐渐演化成古河和上杉两方的大战。
7月初,手痒痒的古河军出马,他们来到上野国最前线布阵,准备与上杉家族过两招。看到对方风头正劲,太田军选择暂避锋芒、退避三舍,暂时带领着上杉军主力回到自己的主城,高挂免战牌。
到了9月27日,估摸着古河军的锐气稍微消下去了,太田道灌决定分头出击,让上杉军一部分人马牵制古河军,自己亲率人马击溃长尾军,长尾景春被迫出逃,古河军只剩下了孤军奋战。
不过这时,古河军已经没有时间再找援军了,因为双方的决战即将打响。12月27日,双方正式布阵,战事一触即发。然而就在这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双方眼瞅着就要兵戎相见,天上却突降大雪,气温也骤降不止,士兵们再无战意。看到这种情况,双方只得停战,各自带了兵将回去。
在逼退古河军之后,太田道灌开始对叛军展开最后的追击,终于在文明十二年(1480年)6月将叛军最后一个据点攻克,长尾景春被迫逃到了古河将军的府上,希望能够讨得救兵。
不过这个时候的古河将军,早已无意再战。
足利成氏从20多岁就开始闹,闹到那时已经是40多岁的中年人了。一个人有如此毅力,也确属难得。当年他发动享德之乱,其实就是为了夺回权力,现在不但一点便宜没捞着,反倒捞来了一场场战争,搞得他天天要生活在刀光剑影中,动不动还要考虑往哪儿逃跑的问题,实在是不值得。
足利成氏对权力心生倦意,就想找个地方抱孩子,不想再参与什么斗争了,只要能保留他名义上的地位就行。
文明十二年(1480年)11月27日,足利成氏与幕府正式达成协议,关东的10个封国中,伊豆国归堀越将军,其他9国归古河将军,实权则掌握在上杉家族的手中,至此享德之乱结束。
如果说永享之乱不过是个小乱,那么享德之乱彻底把小乱变成了动乱。就此关东将军的势力彻底被打压,他的权威再也无法操控关东了。决定关东未来的是实力,古河、堀越将军和幕府的那位将军一样,完全沦为了摆设。
同室操戈
如果你以为关东这一系列乱子就这么结束了,我只能说,你太低估日本人内斗的本领了。大家一直以为日本人非常团结,但这只是近现代的日本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如果去翻翻战国史,你就会发现这个想法有多么胡扯。
享德之乱后,古河和堀越两位将军都不太想打仗了,而且他们那点势力真是小得可怜,想打也打不起来。既然这两个大哥如此不配合,那关东唯一的实力派——上杉家族就只好玩内斗了。
上杉家族脱胎于京都的超级豪族——藤原家族,这个家族曾经是举足轻重的家族,所以它衍生出的家族一般都相当庞大。越庞大的家族,其分支就越多。上杉家族也不例外。关东地区到处都弥漫着他们的影子。
抱歉说远了,这次动乱的主角,是上杉家族最著名的两大分支——山内上杉和扇谷上杉。为了行文简便,这里会将这两个分支简称为山内家和扇谷家,而这两个家族的人,会冠以“山内某某”或“扇谷某某”的称呼,以免二者出现混淆。大家只要记住,无论山内还是扇谷,都只是一个代号,都是上杉家族的人。
随着上杉家族逐渐成为老大,这两个分支间的争斗也不免越来越激烈。为了削弱对手,两方不惜赔上家族的整体利益。前文所述的太田道灌,就成了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言归正传。山内家一直把持着关东管领的职位,所以双方目前争斗的重点,就是这个职位。
事情还得从上回反叛没成功的长尾景春说起。这位仁兄是山内家臣,按理说他反叛之后,也应该由山内家去灭掉。怎奈山内家实力不济,只好派扇谷家臣——太田道灌清理门户。
内乱平定后,山内上杉第11代家督、同时也是关东管领的山内显定对此非常不满。他觉得在这件事中,自己实在太丢人,便总想找机会把扇谷家撵出去。可是,无论太田道灌还是扇谷家,目前都享有很高的人气,如果贸然挑起内战,谁赢谁输还真是个未知数。
想了又想,他决定在太田道灌身上动刀子,他要借扇谷家之手,除掉这个居功至伟的人,既可以减少威胁,又可以削弱扇谷的实力,还能让扇谷家督背上一个自毁长城的骂名。
于是,山内显定想出了一招离间计,这招对高手而言,没什么用,可对一般人来说,足够了。很不幸,扇谷上杉的第11代家督——扇谷定正就是个一般人。
很快,山内显定就开始编造谣言,说太田道灌功高震主,万一有个不臣之心,恐怕事情就难办了。甚至还说,太田道灌当年修建江户和河越两城,根本不是为了防御古河将军,而是为了方便反叛。
扇谷定正很快轻信了这个传言。文明十八年(1486年)7月26日,太田道灌被诛杀,一代名将没能死在沙场上,反而死在了政治斗争中,实在是让人哀叹。
山内显定很高兴,立即前去策反太田道灌的后人,很快,江户、河越二城的太田家族人员都投靠了山内家。可以这么说,扇谷家杀掉太田道灌的举动,不但砍掉了自己的左膀右臂,还壮大了敌人。
长享二年(1488年)2月5日,山内军派遣了1000兵马,前去攻击扇谷主城糟屋城(今神奈川县伊势原市),继永享、享德两场大乱之后,以上杉家族内乱为主的长享之乱再次爆发。
得知山内军要来端自己的老窝,扇谷军立刻带领了200人与山内军交战。虽说扇谷定正并不精于政治,但军事上还有一定能力,在以少打多的情况下,扇谷军赢了。此战后,扇谷方面意识到支持自己的人并不太多,便把古河将军——足利成氏搬到了自己阵营中,还联合了反叛失败的长尾景春,这一大帮子人结成了“反山内同盟”。上杉家族的内乱扩大成了关东的混乱。
好景不长,扇谷定正在明应三年(1494年)10月去世,古河将军看到风向不对,立刻投向山内军。山内军获得名分,继续招兵买马,把越后国(今新潟县)的亲戚拉了进来,军事力量空前强大,而扇谷家只能凭借原班人马进行抵抗。
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扇谷家也被迫向外人求救。不过这个外人进入关东后,却明显不想走了,后来还甚至把山内、扇谷两个上杉都赶出了关东,独自称霸了这一地区。
这个外人,就是伊势宗瑞。他死后,有个通称,叫北条早云。
堀越内乱
让我们先放下长享之乱,看看这个伊势宗瑞。不过为了让他出场,不得不把重心先转移到关东地区的边陲——伊豆国,看看这里正在发生的一些事情。
自打享德之乱结束后,关东10国被划成了两块,堀越将军足利政知占据了伊豆。一远离战争,这位仁兄就松懈了下来,开始吃喝玩乐,天天与美酒、美女为伴,对于政务根本不理。
按说这也不算什么事,毕竟你是贵族,也没什么事值得你管。问题在于,在吃喝玩乐的过程中,他把智商也玩低了。具体说来,他又在那个老问题上出了差错——继承人选取。
足利政知一共有3个儿子,大儿子叫做茶茶丸,二儿子送到别处寄养,还有个三儿子。茶茶丸是太太生的,另外两个儿子则是一个姨太太生的。按理说茶茶丸应该是当仁不让的继承人,但足利政知到了晚年,却开始偏爱姨太太生的三儿子,弄得茶茶丸的地位越来越不保。后来也不知因为什么事,茶茶丸惹怒了他爹,足利政知便把这个大儿子给扔进了大牢。
大牢是个很奇怪的地方,有些人从里面出来以后,变得非常平和,例子有很多,不一一列举;而另外一些人,却比往常更加激进,比如希特勒先生。至于足利茶茶丸同志,大致也属于后者,只不过他的表现方式有些残忍。
延德三年(1491年)4月3日,足利政知去世,茶茶丸从大牢里走了出来,成为第2代堀越将军。他上台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报复那些让他下大狱的罪魁祸首,至于报复的手段,他采用了最简单明了的做法——杀。几个月后,茶茶丸将他的三弟弄死,接着把生他的姨太太给杀掉,终于报仇了。
坐上堀越将军的宝座,茶茶丸颇为得意,但两年以后的一件事,却让他大跌眼镜。这件事就是细川政元同志发动的明应之变。明应二年(1493年),细川政元将第10代将军足利义稙废黜,另立了一个傀儡,这个人就是足利义澄。
这位足利义澄,正是足利政知寄养在外地的二儿子。
好了,虽说俩人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茶茶丸杀了人家亲弟弟,还杀了人家的妈,任谁都不会善罢甘休。你要报仇,我也要报仇,所以足利义澄在刚到京都之后,就立刻下了命令,要征讨茶茶丸。
明应二年(1493年)7月,北条早云奉命攻打堀越将军,茶茶丸被迫逃窜到北边,投靠进了山内家。没过1个月,整个伊豆就全部打了下来,于是他顺势在堀越东边建立了韮山城(今静冈县伊豆之国市),把触角伸进关东地区。
占领堀越御所之后,早云缓缓登上了城楼,微风吹过了他的头发。在很多人的认知中,这个时候的他已然是60岁的老人了,但事实上,他当时只是一个40多岁的中年人。
茶茶丸北逃后,在山内家的支持下一直处于流亡状态,北条早云则借追杀茶茶丸的名义,加入了扇谷军,开始介入长享之乱,一步步扩大自己的实力。
提一下茶茶丸的结局。明应七年(1498年)8月,经过好几年的逃亡生涯,他还是被早云逮捕,并最终切腹自尽。随着这位兄弟的去世,堀越将军不再设立,而早云也得以真正控制住整个伊豆。
关东的动乱,从永享十年(1438年)开始,持续了近60年,并还将持续很长时间。但与早云的出现相比,关东再怎么乱,都无法继续吸引眼球了,因为早云,是战国时代的第一个传奇人物,也是第一个划时代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