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物流实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物流的特征与作用

物流属于第三产业,它是社会生产、生活中物质层面的传导机制,自始至终构成流通的物质,没有物流,社会物质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就不能实现,社会再生产就无法进行。

1.2.1 现代物流的主要特征

了解物流的特征,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现代物流观,把握好物流发展的基本思路。今天,人们对现代物流的理解存在很多偏差,如一些物流企业投巨资建造自动化的仓储设施和商品分销中心,开发区域性或全球性有形市场,扩展并巩固现有的分销网络。发展是硬道理,但物流的发展是建立在“一定服务水平上总成本最低”的基本理念。事实上,真正的现代物流是要扩大虚拟市场规模,压缩有形的仓储设施和商品分销中心,要精简和简化分销网络。社会实践中的误区与不了解现代物流的特征有关。现代物流的主要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信息化

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基本特征之一。具体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因此,条形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订货系统(EOS)、电子数据交换(EDI)、快速反应(QR)及有效客户反映(ECR)、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等技术观念在我国的物流中将会得到普遍应用。信息化是现代化的基础,没有信息化。任何先进的技术设备都不可能有效地应用于物流领域。

2.柔性化

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导致生产的柔性化,作为服务于生产与流通的物流业也必将走柔性化物流之路。生产中的敏捷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精益生产等都是为适应需求多样化而形成的制造技术。这其中没有配套的物流柔性化物流系统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柔性化的物流正是适应生产、流通与消费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物流模式。物流配送要根据需求“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个性化、快速反应”的特点,灵活组织和实施物流作业。

3.标准化

标准化是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物流业亦然,托盘、集装箱等物流工具都是标准化产物,越是国际化、全球化发展,越是对物流标准化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全球标准化。在未来社会,物流设备、物流系统的设计和制造必须满足统一的国际标准,以适应各国各地区之间实现高效率物流运作的要求。标准化是现代物流得以发展的基础之一。

4.自动化与智能化

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化,自动化的核心是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的外在表现就是无人化,自动化的效果是省力化,并可扩大物流作业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物流作业差错等。物流自动化的设施非常多,如条形码/语音/射频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取系统、货物自动跟踪系统GPS等。这些设施在发达国家已普遍使用于物流作业流程中,而在我国,由于物流业起步晚,自动化技术的普及还需要一定时间。

物流自动化与信息化的更高发展就是智能化,物流作业过程中大量的运筹和决策,仅有自动化是不够的,如库存水平的确定、运输路径的选择、自动导向车的运行轨迹和作业控制、在自动分拣线的运行、物流配送中心经营管理的决策支持等问题,都需要借助于大量的知识才能解决。在物流自动化进程中,物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将成为必然。

5.最小化

对现代物流水平的衡量,是以最小化为基础,如在保证供应量前提下库存量最小;合理的路径选择,使运输里程最短;包装标准化使材料最节俭,包装费最低;经济批量化采购,批量化运输、设备集约化使用等,都可使费用降至最低,最终实现物流成本整体最低。

6.增值性

物流属于服务行业,物流过程本身不会创造新的价值,但它可以提高和增加原有物品的价值,而增加的幅度取决于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与信誉。如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高质量的装卸搬运,降低货损货差;完善的库存养护设施、技术与制度,确保商品在库质量不衰减;网络化服务系统;低差错甚至无差错的订单处理系统以及服务承诺水平的高低等,都会影响甚至决定增值的幅度。美国FedEx就是典型的高服务带来的高增值。现代物流快速发展的两大因素,一是社会需求,二是高附加值。

1.2.2 物流作用

物流是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从生产到消费,从空间上说可能距离遥远;从集约度上说,可能是从一个工厂到千家万户。而物流把生产者与消费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它是一个过渡,是一个桥梁。

物流是生产系统的一个支柱。没有物流,生产者无法回收资金,也无法进行再生产;没有物流,消费者无法购买到产品。例如,新中国成立前,北京山区的柿子经常烂在农民手中,运不出去,外地人想吃柿子却吃不到,公路建成后,有了公路运输,于是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米资源十分丰富,而上海缺米,于是很快建成了铁路,四川的大米才能及时调往上海。

物流是企业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生产性企业,要靠物流这根擎天之柱,这在上面已经说到。经营性企业更是如此,物流组织得好,成本就低,到货就及时,从而也就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1.物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社会经济活动由生产、消费和流通活动所组成,其中,流通活动是连接生产和消费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商品经济越是发展,市场范围越是扩大,流通的重要性就会愈加突出。流通并不只受制于生产和消费,流通效率的提高、新型流通方式的出现、流通领域的重大变革都会对生产和消费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重生产轻流通”,其结果是制约了生产,限制了消费,经济发展缓慢,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的方向转变,流通的功能受到重视,流通活动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方面的能动作用日益显现出来,这给发展现代物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物流作为流通活动的一部分与商流活动共同构成流通活动的整体,物流和商流从两个不同的侧面体现着商品流通的内容。商流是与商品的所有权转移相关的交易活动,通过买卖活动实现商品的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而物流是紧随商流之后商品的空间和时间的转移,通过物流活动为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提供可能,体现的是商品的物理属性。通过合理的物流活动,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等生产资料从生产地适时、适量地运送到工厂;工厂生产的各种产品也能从生产地源源不断地向消费者高效率地配送。通过这种顺畅的物流,维持生产、流通以及消费的协调,使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因此物流无论是对于企业的经营还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物流在经济中的作用

物流在经济中的显著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物流是商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其他经济活动相互影响。比如,在美国,1996年物流费用约占GDP的10.5%。美国工业花费了大约4510亿美元用于货物的运输,大约3110亿美元用于仓储和存货搬运,这些及其他物流费用加在一起大约有7970亿美元。在1980年,物流支出大约占GDP的17.2%。如果在1996年物流支出仍是这么高,则美国要在物流上多花掉5100亿美元。这会导致商品的高价格或企业的低利润,或二者兼有,其结果将是生活水平下降或税基减少。因此,通过改善物流运作效率,物流会对整个经济作出重要贡献。第二,物流服务于许多经济交易活动,它实质上是所有商品和服务交易中的一个重要活动。我们可从系统角度理解这个作用,如果商品没有及时到达,客户就买不到它们;如果商品没有在指定的条件下到达指定的地点,交易也不会做成,这样,供应链中的所有经济活动都将受到影响。

物流创造价值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创造效用。从经济学上讲,效用是商品或服务为满足需求所提供的价值或用途。它有四种类型的效用:形式、拥有、时间和地点。后两者——时间和地点效用是通过物流提供的。

①形式效用(Form Utility)是创造商品或服务的过程,或者是把它组成适当的形式供客户使用。当本田的美国制造商将原料和零部件组装成整车,形式效用就形成了,它是生产或运作过程的一部分。

②拥有效用(Possession Utility)是人们实际拥有特定商品或服务的价值。这可通过信用管理、贷款等来实现。例如,当通用汽车承兑公司为某一个买家提供贷款时,就可能产生拥有效用。虽然形式和拥有效用与物流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如果没有在恰当的时间、地点、条件和费用下得到可供消费或生产的恰当物品,则这两个效用均不可能实现。

③时间效用(Time Utility)是在需要物品时拥有物品所产生的价值。这可能发生在组织中,比如拥有生产所需的所有原料及零部件,以保证生产线不会停下来;也可能发生在市场上,比如客户需要某一物品时,该物品被及时提供。

④地点效用(Place Utility)是在物品需要的地点拥有它所产生的价值。如果消费者所需的产品在运输途中、仓库里或其他商店里,那么它就不会对此消费者产生任何地点效用。没有物流所提供的地点和时间效用,客户就得不到满足。

(2)物流的经济价值

比尔·盖茨在《未来时速》一书中指出:“80年代竞争靠质量,90年代竞争靠流程优化,21世纪竞争靠速度。”也就是说,要赢得竞争,必须以更快的速度来反应市场、满足顾客,而企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依赖于高效率的物流。因此,欧美物流界认为,物流活动最大的作用并不在于为企业节约了消耗、降低了成本或者增加了利润,而在于提高了企业对顾客的服务水平,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物流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价值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时间和速度。时间和速度被看做是物流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公司仅重视产品的设计和制造的时间与速度,以缩短新产品系列的推出时间已远远不够,快速、可靠的运输送货可以使公司缩短备货时间或周转时间,从而减少存货和堆存成本。在减少存货水平、“零库存”、MRP、配送需求计划中,物流将在满足“快速反应”要求的系统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戴尔以“大规模定制”方式组织生产,并只保留很少量的库存(远远低于同行业的30d),成为当今全球电脑销售额增长最快的公司,其所依赖的就是高效率的物流配送体系。

②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公司重视的质量问题不仅包括对生产产品的质量重视,也包括对公司所有领域的重视。其中,客户所感受到的服务质量最为重要,如客户期望准时、高质量、反应快速、更精确的提货和进货服务。物流之所以用“Logistics”一词,就是因为它能为企业提供强大的服务保障功能,是企业的“服务中心”。例如,世界第三大水泥制造商Cemex销售的虽然是一种普通商品水泥,但它能保证98%的销售在20min内交货。而它的墨西哥竞争对手则是3h内交货,交货可靠性只有34%。Cemex的超级服务使它能在大多数市场收取2%~10%的额外费用,但顾客仍乐意签约购买,其利润率比它的5个顶尖竞争对手高出50%。

③增强企业应变能力。柔性化的物流体系可以使企业能够有效应对原材料供应和商品供给过程中发生的突发事件,适应多种企业内部及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为自己赢得竞争优势。例如,在美国“9·11”事件发生后,由于海关、机场等加强了检查,许多美国企业难以及时生产所需零部件,也不能将产品供应海外市场。福特就由于得不到在加拿大生产厂的发动机,被迫关闭了美国境内的5家汽车生产厂,但Sears百货公司却由于具有很好的物流管理计划而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④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世界第一大公司沃尔玛集团一直采用成本领先战略,并由此击败了凯马特等众多对手。多年来,零售业的标准评价是:如果谁能在24%的毛利率上获得1%的净利,就一定是天才。但沃尔玛认为,传统的超级市场只能从24分的毛利里得到1分带回家,原因就是在物流管理中没有良好的表现,缺乏效率。它依靠优越的配送体系和高效率的客户响应系统,在其毛利率里获取了3倍的利润,改变了产业的标准,从而形成了与其他大型超市之间的获利差距。可以说,物流配送是沃尔玛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

下面以一些企业的实例来分析物流的经济价值。

【案例1.1】 戴尔的供应链管理

1983年,个人电脑(PC)还处于萌芽期的时候,学医的迈克尔·戴尔开始从本地二手零售中购买过时的IBM PC剩余存货,在他的大学宿舍里对它们进行升级,然后廉价卖给急需电脑的客户。不久,戴尔放弃了学业,集中精力经营逐渐壮大的电脑事业。

戴尔公司现在已是美国第一、全球第二的计算机跨国集团。戴尔电脑DELL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优化供应链管理,即把订单处理、采购、生产、物流紧密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把供应物流、生产物流与销售物流融为一体。戴尔公司集中力量使库存最小化和增加资本回报率,把采购和装配过程中的每一个可能不增加价值的时间消耗都压缩掉,外购零部件在工厂仓储时间必须小于15min,在戴尔公司接到客户订单之前不会向供应商订购零件。为了达到这种合作提高整合的水平,戴尔公司减少了它的供应商数量,从1992年的204家减至47家。在戴尔公司的生产厂,总库存只相当于11d的销售量。1999年销售额达到252亿美元,而存货在销售额中只占1.55%。在戴尔,战略中追求的不是“速度”,而是“速率”,因为“追求速度,意味全速冲刺,而追求速率代表能够节省过程中每一个步骤的时间”。

【案例1.2】 海尔集团“一流三网”的物流管理模式

1999年,海尔集团进行流程再造,成立了物流推进本部,下设三个事业部,即采购事业部、配送事业部和储运事业部,实行集中采购、集中配送和集中储运,将分散在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各个公司和工厂中的物流元素加以集成。

海尔实行“一流三网”的物流管理模式,即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建立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客户资源网络和计算机信息网络,用以实现以下四大目标:

(1)实现双赢。海尔和供应商之间不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供应商提前参与到海尔产品的设计阶段,与海尔共同面向客户,使订单增值。

(2)三个JIT(准时制)实现同步流程。由于物流技术和计算机管理的支持,海尔物流通过三个JIT,即JIT采购、JIT配送和JIT分拨物流来实现同步流程。

(3)计算机网络连接新经济速度。海尔100%的采购订单都从网上下达,使平均采购周期由原来的10d降低到3d,网上支付已达总额支付的20%,降低了供应链成本。

(4)目前,海尔在国内已建立了43个配送中心,每天可将5万多台定制产品配送到1550个海尔专卖店和900多个营销店,实现在中心城市8h配送到位、区域内24h到位、国内4d以内到位。海尔物流的再造,已取得明显成效,供应商由原来的2336家优化至667家,呆滞物资降低了73.8%,仓库面积减少了50%,库存资金由1999年的15亿元降为2001年的3亿元,商品库存周转期由30d降至7d。2001年,海尔全球销售额突破600亿元人民币,正在向世界500强快速迈进。

上面仅举了国内外两个例子进行分析,如果全国所有的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都能这样做,其经济价值是非常巨大的。

2.物流对社会的作用

物流是进行生产和建设的物质前提,是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重要保障。物流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物流保障生产

无论在传统的贸易方式下还是在电子商务下,生产都是商品流通之本,而生产的顺利进行则需要各类物流活动支持。生产的全过程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便要求有相应的供应物流活动,将所采购的材料提供到位,否则,生产就难以进行;在生产的各工艺流程之间,也需要原材料、半成品的物流过程;废弃物的处理则需要废弃物物流。可见,整个生产过程实际上就是系列化的物流活动。

(2)物流服务于商流

在商流活动中,商品所有权在购销合同签订的那一刻起,便由供方转移到需方,而商品实体并没有因此而移动。在传统的交易过程中,除了非实物交割的期货交易,一般的商流都必须伴随相应的物流活动,即按照需方(购方)的需求将商品实体由供方(卖方)以适当的方式、途径向需方(购方)转移。而在电子商务下,消费者通过上网点击购物,完成了商品所有权的交割过程,即商流过程。但电子商务的活动并未结束,只有当商品和服务真正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商务活动才告以终结。在整个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中,物流实际上是以商流的后续者和服务者的姿态出现的。没有现代化的物流,任何轻松的商流活动都会退化为一纸空文。

(3)物流是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根本保证

电子商务的出现,在最大程度上方便了最终消费者。他们不必再跑到拥挤的商业街,一家又一家地挑选自己所需的商品,而只要坐在家里,在Internet上搜索、查看、挑选,就可以完成购物过程。但试想,如果他们所购的商品迟迟不能送到,或者商家所送并非自己所购,那消费者还会选择网上购物吗? 物流是电子商务中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最终保证,缺少了现代化的物流技术,电子商务给消费者带来的购物便捷就等于零,消费者必然会转向他们认为更为安全的传统购物方式,那网上购物便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4)物流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

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历史曾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第一个是资源领域,在此利润领域,起初是通过掠夺等方式获取廉价原材料、燃料等资源,然后则是依靠科技进步、节约消耗、节约费用、综合利用、回收利用乃至大量人工合成资源而获取高额利润;第二个是人力领域,通过依靠廉价劳动力、劳动分工或者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等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在现代企业,这两大利润源的潜力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而物流领域正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1962年,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财富》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物流是“经营的黑暗大陆”,强调应当高度重视流通及流通过程中的物流管理,并把物流管理比喻为“企业降低成本的最后边界”。1970年,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西泽修教授把他的著作《流通费》的副标题写作“不为人知的第三利润源泉”。从此,“第三利润源泉”的提法流传开来,人们达成了“物流是降低成本的宝库”这一共识。

那么,物流为什么会被称为第三利润源呢?我们不妨看看物流成本在企业总费用中所占比重。据美国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咨询机构Establish公司的2001年度调查报告指出,美国普通公司的物流成本占总销售额的9%以上,见表1.1。

表1.1 美国公司物流成本开支

虽然物流成本所占比重会随着公司销售额大小有所不同,但在绝对数量上还是相当高的。另外,据有关专家统计分析,商品成本中约有64%以上为物流成本。商品从开始生产到到达最终用户所需的时间中,加工时间仅需5%,而其余95%均用于物流环节。因此,物流既是企业成本的重要产生点,又是降低成本的关注点,是企业的“成本中心”。如果能够有效地管理物流,就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直接和间接的利润,形成“利润中心”。如何以合理的方式组织产、供、销环节,将货物按恰当的数量以恰当的方式,在恰当的时间内送到恰当的地点,从而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已成为现代企业的共识。

(5)物流是现代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流涵盖了全部社会产品在社会与企业中的运动过程,涵盖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和全部社会再生产过程,因而是一个非常庞大而且复杂的领域。物流作为一个产业的总称,本身也是由不同结构的产业所组成。物流产业的构成主要有五个部分:第一是物流基础产业,它是由各种不同的运输线路、运输线路的交汇与节点以及理货终端所构成的系统。第二是物流装备制造产业,它是物流生产力中提供劳动手段要素的产业,大体上可划分为集装设备生产行业、货运汽车生产行业、铁道货车生产行业、货船行业、货运航空器行业、仓库设备行业、装卸机具行业、输送设备行业、分拣和理货设备行业、物流工具行业等。第三是物流系统产业,它提供物流系统软硬件和系统管理,是计算机系统技术和通信技术在物流领域的独特组合。第四是第三方物流产业,它是代理货主向货主提供物流代理服务的产业。过去很少能由一个企业代理货主的全部物流服务环节,所提供的服务往往局限于仓库存货代理、运输代理、托运代理、通关代理等。第三方物流的代理作用是全部物流活动系统的全程代理,这种代理活动需要在物流平台上运作,因此代理活动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平台。第五是货主物流产业,它是自办物流产业,有可能部分从事第三方物流的活动。货主物流产业着重于建立巨型企业内部的物流系统,尤其是配送中心以及配送系统、流通加工系统等。

3.物流在组织中的作用

随着物流管理的深化,物流概念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企业开始在整个经营组织中考虑物流活动,使物流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紧密。对于企业来说,其本身就是一个组织,它的内部又可以根据职能、业务、工作地域等进行划分,如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等都是组成企业的细化的组织结构。

以前的物流是融入其他各部门之中的,随着人们对物流认识的逐步加深,物流活动逐步从其他各部门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部门。然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仍然是不可忽视的。例如,近些年,有效的物流管理被看做是提高公司利润和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客户服务被许多组织置于中心位置,甚至许多原先以营销理念为中心的组织也开始重新审视客户导向的价值。现在以客户为中心的趋势仍在加强。

营销理念是一种营销管理哲学,它通过确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和比竞争者更有效提供物品或服务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市场营销是客户导向型的,认为商业存在的目的就是满足客户需求。物流与市场营销的三个要素(客户满意、整合系统方法和充足的公司利润)的关系如图1.1所示。在这些要素中,物流充当主要角色。

图1.1 营销/物流管理概念

市场营销组合中的“4P”是指公司要获得成功,就要在营销中整合恰当的产品、恰当的价格、恰当的促销方式及恰当的地点。物流在从恰当的地点获得产品这一点上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就像先前讨论的与效用的联系一样,产品或服务只有在客户需要的时间和地点提供给客户,才能使客户满意。图1.2总结了物流与营销组合的主要因素之间的成本权衡。因此,组织在联系营销所预测的需求、生产和物流时要采用系统方法。实现客户满意需要内部努力以及供应商、最终消费者的合作。同时,对组织的中心目标——实现长期利润最大化,或公共或非盈利部门的资产的有效利用的理解也很重要。就像图1.2表明的和以后要讲到的,做到这一点的一个主要途径是在可供选择的方案中进行权衡,以减小系统内的总成本。

图1.2 营销与物流中的成本权衡

随着物流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不断地对企业和企业内部的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企业要以充分满足客户订货为目标,理顺公司内部的业务流程,实现采购、生产、分销配送等各个环节协调有序的发展;并且,企业应进行正确的市场需求预测与准确的生产计划安排,力求将库存量控制在最低水平,甚至要实现“零库存”。也就是要求企业内部的各组织部门在认真做好本部门业务的同时,注重与其他部门的配合,贯彻一体化管理的思想。这些都迫切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随之完善,以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物流业的进步,现代物流便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充分的信息共享以及及时、有效的信息处理手段是实现物流一体化的先决条件。现代物流要求企业及其他内部部门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使信息传递更为顺畅,并且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总之,物流与组织的发展相辅相成,物流的运作与进步需要以适当的组织结构为依托,同时又对组织的完善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