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物流实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4 物流管理概述

物流管理是在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之后才产生的。它首先在工业技术发达的美国形成,并且很快被日本和西欧各国引进。在发达国家,物流科学的研究已具有很高的水平,在社会经济和工业生产中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应用,并且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果。也就是说,一定水平的社会经济是产生物流业的基础,而先进的物流业又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先进的物流管理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一。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都是由许多部门和企业组成的,它们分布在不同地区,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些企业向社会供应其产品,同时也从社会获得其他企业生产的原材料和消费品。企业之间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错综复杂关系是依赖物流系统加以维持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要靠物流系统的调整才能实现。物流业发展的水平已成为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一。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幅度较大,重视物流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无疑会避免许多损失。

1.4.1 物流管理的内涵与演变

1.物流管理的内涵

物流管理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队输送物资装备所发展出来的储运模式和技术,即后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后勤管理在物流管理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国物流管理学者鲍尔索克斯(Ronald J.Bower Sox)和弗兰克.H.莫斯曼(Frank H.Mossman)在1974年出版的《Logistics Management》一书中对后勤管理的定义是:“以买主为起点,将原材料、零部件、制成品在各个企业之间有策略地加以流转,最后达到客户手中,其间所需要的一切活动的管理过程。”这是世界上第一本介绍物流管理的教科书,在该书中详细论述了物流系统以及整体成本的概念,为物流管理成为一门学科奠定了基础。

1976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对后勤管理的定义是:“后勤活动包括客户服务、需求预测、销售信息、库存控制、物料搬运、订货销售、零配件的供应、工厂及仓库的选址、物资采购、包装、废物的处理、运输、仓储等。”

1985年,该协会又为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下了一个迄今为止仍被认为是权威的定义:“物流管理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以高效和经济的手段来组织原料、在制品、制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到消费的运动和储存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如图1.3所示。其活动包括:客户服务、需求预测、运输、仓储、搬运、包装、存货控制、工厂和仓库选址、订单和分销处理、采购、零配件和技术服务支持、退货处理、废弃物和报废产品的回收处理。”

图1.3 整个供应链中的物流管理

近几十年来,物流管理已从过去只注重分散的各个环节的物流功能的研究,发展到越来越注重整个物流过程的整合。当前,国内外工商企业界和物流理论界强调对物流整个活动进行全面整合的思想更加流行。综合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已成为现代物流管理的一个方向。

综上所述,所谓物流管理就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

2.物流管理的形成和发展

物流管理作为现代供应链管理思想的起源,同时也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的物流管理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了解物流管理的形成和发展,对于理解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实质以及供应链管理中的物流管理的作用很有必要。

物流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后勤管理阶段

后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最初起源于军事上战时物资的供应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根据军事上的需要,在对军火进行供应时,首先采用了后勤管理这一词。后来,后勤管理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不断发展从而形成后勤工程(Logistics Engineering)、后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和后勤分销(Logistics Distribution)。

战后,这些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并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为企业赢得了众多客户。当时的物流管理主要针对企业的配送部分,即在成品生产出来后,如何快速而高效地经过配送中心把产品送达客户,并尽可能保持最低的库存量。

在此阶段,物流管理只是在既定数量的成品生产出来后,被动地去迎合客户的需求,将产品运到客户指定的地点,并在运输的领域内去实现资源最优化使用,合理设置各配送中心的库存量。准确地说,这个阶段企业还没有一个独立的物流管理业务部门,只是被当作制造活动的一部分,有的只是运输管理、仓储管理、库存管理,也没有职业物流人员和关于这方面的学术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物料管理 (Materials Management)和物资配送 (Physical Distribution)出现后,情况才发生变化。

(2)物流管理阶段

现代意义上的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人们发现利用跨职能的流程管理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企业经营中的问题非常有效。通过分析,物料从原材料运到工厂,流经生产线上每一个工作站,产出成品,再运送到配送中心,最后交付给客户的整个流通过程,企业可以消除很多看似高效率却实际上降低了整体效率的局部优化。因为每个职能部门都想尽可能地利用其产能,没有留下任何富余,一旦需求增加,则处处成为瓶颈,导致整个流程的中断。比如,运输部作为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当然是设法降低其运输成本,但若因此将一笔需加快的订单交付海运而不是空运,虽然省下了运费,却失去了客户,导致整体的失利。所以传统的垂直职能管理已不适应现代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而横向的物流管理却可以综合管理每一个流程上的不同职能,以取得整体最优化的协同作用。由此出现了集成物流的概念(Integrated Logistics),即把企业的输入与输出物流管理以及部分市场和制造功能集成在一起。

在这个阶段,物流管理的范围扩展到除运输外的需求预测、采购、生产计划、存货管理、配送与客户服务等,以系统化管理企业的运作,达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高德拉特所著的《目标》一书风靡全球制造业界,其精髓就是从生产流程的角度来管理生产。相应地,美国实物配送管理协会开始将“Physical Distribution”改为“Logistics”,如美国国家物流管理协会(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NCPDM)已于1987年改名为“The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中文可翻译为后勤管理协会,但由于习惯,人们一直使用物流管理这个术语,当然也有用后勤管理这一名词的,至于“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概念,已经很少再用。而加拿大实物配送管理协会则在1992年更名为加拿大物流管理协会。用“Logistics Management”取代传统的“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作为物流管理的术语有重要意义,是现代生产方式为适应市场需要和提高服务功能的必然趋势。

(3)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阶段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企业分工越来越细。各大生产企业纷纷外包零部件的生产,把低技术、劳动密集型的零部件转移到人工最廉价的国家去生产。以美国的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三大车厂为例,一辆车上的几千个零部件可能来自十几个不同的国家和几百个不同的供应商。这样一种生产模式给物流管理提出了新课题:如何在保持最低库存量的前提下,保证所有零部件能够按时、按质、按量,以最低的成本供应给装配厂,并将成品运送到每一个分销商。

这已经远远超出一个企业的管理范围,它要求与各级供应商和分销商建立亲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共享信息、精确配合,集成跨企业供应链上的关键商业流程,才能保证整个流程的畅通。由此产生了集成供应链(Integrated Supply Chain)概念,即企业从重视内部经营转向外部联合,通过和其他的供应链成员进行物流的协调寻找商业机会。因为市场竞争已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化到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企业只有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方可达到同一供应链上企业间协同作用的最大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加拿大物流管理协会于2000年更名为加拿大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协会。美国物流管理协会也曾试图扩大物流管理概念的外延来表达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最后因多方反对,不得不修订物流管理概念,承认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

3.物流管理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关于物流及物流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不是很长,一些先驱学者对国外物流管理理论研究后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物流管理理论体系——物流学。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经济研究中很少见到“物流”一词,在80年代出版的《经济大词典》中初次编入了“物流合理化”这个词。在1985年出版的《经济与管理大词典》中将“物流”解释为“在买方与卖方之间的实物形态的流动过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物流管理在企业体制与管理创新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造企业在向现代企业转型、与国际接轨、做强做大的过程中,有的打破了原有职能部门的界限,成立了横向物流管理部门,如海尔、TCL、青啤和上海联华等,将与物流相关的业务剥离出去,外包给专业的物流公司(第三方物流企业)或企业内部的专门管理部门。这些企业的经验是:物流机构和资源重组,整合物流功能,建立信息系统,构建物流网络,再造物流流程。二是中国的传统储运企业在市场经济不断向纵深发展和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中,纷纷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其采取的方法主要有:按照现代物流的要求,进行资产重组、优化组织机构、完善物流功能、整合作业流程、强化服务意识和采用信息技术等。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成熟,物流管理正在向规范化、协同化的方向发展。规范化主要表现在与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日趋完备、物流标准化已被提到重要日程上来,企业的物流运作走向规范化和各类物流活动绩效评价指标逐步完善;协同化主要体现在供应链上各方业务之间的协作、物流提供方与物流服务方之间的业务协同、不同的业务指标和目标之间的协同以及各种资源约束的协同等方面。

1.4.2 物流管理的研究对象、范围与内容

1.物流管理的研究对象及目标

就物流管理理论的整体而言,可以认为其主要研究对象是社会物流。社会物资流通网络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其中流通网络分布的合理性、渠道是否畅通至关重要。对其必须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保证高效率、低成本运行,这样做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物流管理理论对宏观国民经济的重大影响是物流管理理论受到高度重视的主要原因。

无论是制造企业还是流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自始至终都包含着物流活动。工商企业是物流服务的需求者,同时也需要向产品的用户提供物流服务,尽管对外提供的物流服务不一定全部要由企业自己来承担。但无论是企业自家承担的物流活动还是由专业物流企业承担的物流活动,与其他生产活动一样,都要投入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这部分投入也要计入产品的成本。同时,作为物流活动的产出——物流服务必须符合用户的需求。对现代物流服务的要求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即在需要的时间,将所需要的物品按照指定的时间送达到需要的场所。物流管理最基本的目标就是以最低的成本向用户提供满意的物流服务。

2.物流管理的范围

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看,物流管理是以企业的物流活动为对象,为了以最低的成本向用户提供满意的物流服务,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根据企业物流活动的特点,企业物流管理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

(1)物流战略管理

企业物流战略管理就是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立场上,就企业物流的发展目标、物流在企业经营中的战略定位以及物流服务水准和物流服务内容等方面做出整体规划。

(2)物流系统设计与运营管理

企业物流战略确定以后,为了实施战略必须要有一个得力的实施手段或工具,即物流运作系统。作为物流战略制定后的下一个实施阶段,物流管理的任务是设计物流系统和物流网络,规划物流设施,确定物流运作方式和程序等,形成一定的物流能力,并对系统运营进行监控,及时根据需要调整系统。

(3)物流作业管理

物流作业管理是指根据业务需求,制定物流作业计划,按照计划要求对物流作业活动进行现场监督和指导,并对物流作业的质量进行监控。

3.物流管理的基本内容

现代物流具有广泛性,涵盖各行各业,涉及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既有微观的问题也有宏观的问题,既有经济性问题也有社会性问题。

(1)工商企业的物流管理课题

物流的最一般问题直接来自工商企业的经营,企业物流是物流研究和实践最为重要的一个领域。企业物流问题的起因首先是由于在经营活动中存在着过剩的物流成本,通过物流活动的合理化和效率化可以降低物流成本,从而为企业的利润增长作贡献。在物流管理意识还没有建立起来之前,人们将降低成本的努力主要集中在生产和销售领域,物流领域的管理尚未走上科学化的道路。这主要表现在物流只是作为生产和销售的附属活动而存在,物流管理停留在对各个功能要素的个别管理阶段,构成物流的各个功能活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企业没有专门的物流管理职能部门,物流成本无法正确把握和控制等方面。物流问题的发现,为企业发掘“第三利润的源泉”提供了机会。在经历了降低物流成本的阶段以后,物流管理的任务开始进入促进企业收益增长的阶段,即通过向顾客提供满意的物流服务,带动销售收入的增长。物流系统的目的已不只是局限在物流费用的最小化上,而是通过提供最为适宜的物流服务,实现(收益—费用)的最大化,物流已经成为企业市场营销的要素之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企业的物流管理进入战略管理阶段,即从长远的和战略的观点去思考物流在企业经营中的定位,将物流作为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战略资源,物流管理已成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将企业的物流职能以对外委托的形式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去完成的新型的物流运作方式在一些先进企业出现,并且逐步扩大。

尽管发达国家的物流管理已经进入战略管理阶段,但对中国的绝大多数企业来说,降低物流成本仍然是其物流管理的基本任务。为此需要建立起物流管理组织,对企业的物流活动实施系统化管理,并运用物流合理化原则优化企业物流系统。

(2)物流企业的物流管理课题

现代物流问题的另一个主要来源是物流企业的经营。在工商企业的物流观念转变以后,作为社会化物流服务的提供方如何以企业的物流需求为市场开展现代物流经营事业就成为物流企业要面对的现代物流问题。物流企业对现代物流问题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以日本为例,站在物流企业的立场去观察和注意物流问题、形成现代物流意识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10年间的事情,物流企业物流意识的普遍化是在1973年石油危机以后的长期衰退过程中出现的。而工商企业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便十分明确地意识到了物流问题,并且积极致力于物流问题的解决。显然,作为物流服务供给方的物流企业的步伐明显滞后于工商企业。这种认识上的差异是影响物流企业事业的收益性和安定性的重要因素。尽管物流问题的不断深化与物流企业的意识程度无关,但与物流企业持有的经营上的问题的关联度却在不断加深。换言之,现代物流意识的强弱,关系到物流企业经营方向和发展战略的制定,如果物流企业的认识早一些就可以占据市场的主动权;否则,将处于被动地位。物流企业的竞争除了行业内部同行之间的竞争以外,还有来自于作为需求方的货主企业的竞争。尽管这种竞争不像同行竞争那样明显,但对于物流企业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如果物流企业不能提供货主企业所需要的物流服务,货主企业就会自行开展物流活动,自己建立一套系统,特别是大型企业,这意味着物流企业失去了物流市场。

中国的物流企业,准确地讲,传统物流企业对于现代物流的认识应该说并不迟于工商企业,以中国物资储运、宅供等一批国有企业、股份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企业正在崛起。但是,无论是数量上还是经营质量上,它离现代物流需求还相差甚远。应该说,现代物流市场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现在正是向现代物流业转型的大好时机,竞争才刚刚开始。

(3)政府方面的物流管理课题

①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近十几年来,中国加大了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以公路、铁路、港口、航空港等为对象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迅速,运输线路,特别是高等级道路和电气化铁路的通车里程大幅度提高,综合运输网络正得到逐步改善。但是,我们在重视物流线路建设的同时,也应该加强物流节点设施建设。这是因为物流活动的形态包括线路部分的活动和节点部分的活动,大部分的物流功能是要通过节点设施来发挥。只有将线路功能与节点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满足物流合理化的要求。另外,由于物流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由于公共物流设施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并且收益性较差,投资回报期长,因此,需要政府在土地使用、融资、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才能实现国内物流企业的长远发展。

②创造现代物流发展的宏观环境

政府主管部门在发展现代物流的问题上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战略发展思路,建立健全各项政策法规,协调物流相关行业和部门的行动,才能从整体上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宏观发展环境。

③培育和发展物流市场,鼓励竞争,支持企业联合

竞争是搞活物流市场、提高物流企业经营水平最为有效的方式。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物流市场的准入条件较低,物流服务产品的技术含量也相对较低,企业之间容易产生过度竞争。因此,适当提高市场准入条件,严格行业服务标准,有利于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其次,要重点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资金实力和技术实力、业已形成比较广泛的物流网络的现代物流企业,使它们成为国家发展现代物流事业的旗手,推动国内现代物流事业水平的提高。此外,通过合资的方式,引进国外先进物流企业的管理经验和运作模式也是提高物流企业经营水平的有效途径。

④要解决好物流与环境和城市发展的矛盾

物流作业活动的核心是货物运输,随着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物流需求也朝着高度化方向发展,现代物流呈现出多品种、小批量、高频次的特点,卡车运输成为实现物流目的的主要运输手段。区域内、城市内商品运输配送活动的频繁发生给环境和城市交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交通环境的恶化反过来也会影响到物流效率的提高。因此,必须搞好物流节点设施的规划,并将其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充分加以重视。通过物流节点设施的合理布局,将干线运输和支线末端配送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保证物流效率的同时,减少物流对于城市功能的负面影响以及对于环境的破坏。

本章小结

本章介绍了物流的形成和发展、物流的特征、物流的作用和物流管理等基本知识与理论。

自从美国人在20世纪初提出物流这个概念后,物流的概念得到了很大发展,不同的国家都给出了自己的物流定义,通过对比分析,本章最终归结出一个比较合理的概念。 从物流活动的发展来看,其经历了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两个阶段,本章也都一一作了介绍。

物流的作用从经济、社会与组织三方面进行了展开。 对于物流管理从其内涵、形成和发展以及研究的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