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奠定契丹“百年基业”的辽太宗
同室操戈相煎急
辽太祖于926年辞世时,太子耶律倍立刻离开东丹国首府、原渤海国国都忽汗城(原渤海国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赶往契丹国都上京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境内)为父奔丧。
东丹国沿用原渤海国制度(即中原体系)来治理这个附属国家,规定国王(耶律倍)有权任命除左、右大相(国)和左、右次相(国)以外的百官,每年向契丹国贡纳细布五万匹、粗布十万匹、马一千匹。这些条件对耶律倍并非难事,因为渤海旧地毕竟有100余县,长期作为唐朝羁縻州和完全汉化的政治体系,加之作为渤海主要民族和统治阶级的靺鞨人,基本都是儒家文化和汉传佛教的拥趸,所以同样汉化了的耶律倍治理这一地区可谓轻车熟路。
但不幸的是,尽管述律氏为契丹民族的统一和建国立下汗马功劳,但在仪式上她是不折不扣的保守派的维护者。说到底就是,作为从原始社会迅速过渡到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的少数民族,在入主中原或者统治大量拥有先进文明的汉人后,究竟是学习、效仿汉法,从而进一步推动民族进步,还是坚守旧制、故步自封,述律氏的行为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那就是按照契丹旧有模式办。
在太祖驾崩后的传承问题上,她视早已立为皇储的太子于不顾,坚持要争强好勇、胸无点墨而且滥杀无辜的幼子耶律李胡接班。而李胡则是鲜明的契丹保守派、原始派的写照。选择李胡恰恰说明了述律氏希望回归“祖制”的心思。
遭到群臣反对后,李胡被否决,于是述律氏披挂上阵,暴露了她的真实意图:由自己临朝称制,这正是北方游牧民族原始社会形态中母系氏族观念的残留。当然,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辽朝的皇后、太后在处理国政等方面依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述律氏要的不是协助和合作,而是亲临天下。
坦率地讲,述律氏对儿子耶律德光也并不满意,只是无奈之下,也只好由他即位。因为另一个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毕竟德光手握重兵。
其实,耶律德光的汉文化修养也很高,他的汉字书法水平不亚于其兄长耶律倍。
耶律德光于辽太祖天显二年(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即位,是为太宗,沿用太祖年号。他即位后便面临众多棘手的问题,但是最让太宗不放心的还是国中之国东丹,毕竟大哥耶律倍是先父诏命天下的储君。尽管他自行放弃皇位继承权,但是其巨大的影响力和其地盘让德光产生了非常不舒适的感觉。
一场策划好的行动拉开了序幕。太宗初年,东丹右次相耶律羽上述朝廷,认为忽汗城距朝廷所在地上京过于遥远,不便把控,建议将渤海旧民南迁,以绝后患。太宗欣然纳谏,经过一系列准备后,于辽太宗天显四年(后唐明宗天成四年,929年)一月正式下诏,强制东丹国民迁至辽河流域的契丹腹地,同时升这一腹地所在的东平郡为南京(今辽宁省辽阳北)。
人口迁移后,太宗开始改革东丹国政治体系,将太祖在东丹国设立的行政统治机构——中台省也迁至南京,使得东丹国政权凋零,忽汗城十室九空。虽然东丹国没有被废除,但原先享有的半独立的特殊地位已不复存在,东丹王耶律倍也已成为一个傀儡。
国政被中央政府干涉到底,国民被强行迁徙,而自己被监视和软禁,耶律倍的日子越发难过。930年,太宗册封天怒人怨的三弟耶律李胡为皇太弟,即选定弟弟为继承人,此举虽然出自述律太后的意思,但也是对耶律倍的又一次沉重打击。
耶律倍申请回归东丹国之前,太宗在偏殿宴请兄长的僚属,可能也是在做加强对他的控制与监视工作。耶律倍回到东丹国都南京后,太宗又下诏“以舍利普宁抚慰人皇王”“诏置人皇王仪卫”,都明显地暴露了加强对兄长监控的意图。
耶律倍在南京期间,命王继远撰写《建南京碑》碑文,又在西宫造书楼,创作《乐田园诗》,抒发自己的不满。后唐明宗李嗣源听说了其遭遇后,派密使致信耶律倍,邀请其前往中原。辽太宗天显六年(后唐明宗长兴二年,931年),百般无奈的耶律倍和爱妃高美人,将所有的书籍装运到船上,渡海逃向后唐,临行前他还做了一首五言诗:“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这是辽代见于记载的最早的五言诗,也是目前已知的辽代最早的五言诗。该诗以物喻人,“小山”指耶律德光,“大山”比喻耶律倍自己。
耶律倍只能以一走了之的态度发泄自己的愤懑和委屈。好在唐明宗对他的到来礼遇有加,虽说二人年龄相差甚多,但神交已久、一见如故、相言甚欢。后唐明宗不仅以天子礼节热烈欢迎耶律倍,而且将宫女许于他,还封他为节度使、观察使等,后赐姓名“李赞华”。
耶律倍在后唐的生活是舒心的,人格受到了极大尊重。同时作为一位孝子,他一直和远在上京的述律氏保持着书信往来,在《辽史》中有多处记载。
好景不长,后唐的政局在明宗不慎受惊而死后急转直下,先是明宗第三子李从厚即位,结果不满一年就被明宗养子李从珂派部下杀害,后者遂即位,是为后唐末帝,建元“清泰”。耶律倍深受儒家文化熏陶,自然对这类犯上的恶举无法接受,就写信给自己的二弟——辽太宗耶律德光。
一直希望扩张、进而统一中国的德光喜出望外,支持后唐叛将石敬瑭起兵进攻李从珂。在契丹大军的帮助下,石敬瑭部于937年一月围困了后唐都城洛阳。末帝看大势已去,决定自焚,这时突然想起了有灭国之仇的耶律倍,于是派人将其杀害后自焚。
后唐灭亡,太宗和石敬瑭各取所需:太宗没费多大气力,就得到了“儿皇帝”石敬瑭及其建立的后晋朝的效忠。特别是割得了燕云十六州之地,“隐患”耶律倍也被别人杀死。石敬瑭则在契丹军队的策应下得到了后唐江山,尽管少了燕云十六州,并得到“儿皇帝”的屈辱,但是中原皇帝的宝座和荣华富贵也叫他心满意足了。
最可怜的莫过于耶律倍了,皇位失去了,属国丧失了独立性,自己也不能在家国立足,不得不涉海投奔他人。没成想还未消停几年,就不明不白被人杀死,年仅39岁。
石敬瑭为了讨好契丹,亲自为耶律倍服丧,在耶律倍灵柩前放声大哭,并以王的礼仪将耶律倍厚葬在洛阳郊外。石敬瑭还追封耶律倍为后晋的燕王,将其灵柩送回契丹。辽太宗则将皇兄耶律倍改葬在他生前隐居的医巫闾山,谥号为文武元皇王。
耶律德光与耶律倍的兄弟恩怨就此似乎了结了,为展示自己的“博大”胸怀,太宗还令耶律倍的妻子萧氏治理东丹国。
历史就是这样滑稽:自辽世宗耶律阮之后,除了辽穆宗耶律璟是辽太宗耶律德光之子外,其他所有皇帝,包括北辽和西辽的皇帝,皆为耶律倍的嫡系子孙,连元帝国的契丹族名相耶律楚材也是耶律倍的八世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