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关于安徽祁门县历溪村目连戏生存传播的补充调研
2008年,我曾经深入到安徽祁门县历溪村,对那里的目连戏班的生存情况进行了为期五天的调查。转眼7年的时间过去了,7年间,那里的目连戏班的情况有什么变化?演员情况、演出情况、演员的生存条件有哪些改变?带着这些问题我于2015年9月2日再次来到历溪,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调查采访,了解那里自上次调查之后的大致情况。
(一)演员情况
从年龄和文化层次上来看,历溪村目连戏班演员较过去没有大变化,仍然是以中老年为主,年龄偏大,最年轻的演员也已47岁,最长的76岁,尚没有年轻人的加入,村里年轻人基本到外地打工去了,调查期间,一个村几乎见不到年轻人的影子。
对比2008年,戏班演员情况有以下变化:王秋来由于年事已高,且患有肾病,动过手术,已不担任团长,由王红模接任,再后来就是现任团长王胜民,王胜民是这两年新加入剧团的,今年48岁,算是剧团里比较年轻的;以演疯婆见长的王秀梅已退出戏班,去上海帮儿子照看孩子;王小初、王有得和王定模均已外出打工了;王进得和王胜模已经去世。王国鑫、王惠忠、陈根发、王泽峰几位村干部,由于卸任等原因,已不再担任剧团的管理工作。另外新加入戏班的有王群芳、王贵女、储水民、王钦煌、王长全,有的做演员,有的做管理人员。
(二)演出情况
演出的剧目基本没有大的变化,还是从一出到七八出不等,基本的出目包括《跑猖》《傅相济贫》《刘氏饮宴》《孤幽捉刘氏》《三曹议事》《挑经挑母》《目连坐禅》《六殿见母》。一般在本村演出都是为了外地观光的游客和上级部门考察,出目也比较少,最常演的是《跑猖》《刘氏饮宴》《孤幽捉刘氏》《挑经挑母》,这几出演出的场面比较热闹、生动,观赏性强。一般到外地演出,出目较多,但也不过是五六出的样子,今年7月参加香港第六届戏剧节演出出目最多,共7场。自2008年考察至今,历溪目连戏班的演出次数,除了2011年没有搜集到演出情况,其他6年时间共演出43次,合计平均每年演出7场。
演出地点在本村基本集中在镇南祠、新芝堂、小学门前和古树林。新芝堂就是目连戏演习基地的演出舞台和观赏区域,自演习所建成以后,在此处演出有十几场了,这里是属于比较正式的演出舞台,其他都是在村里空地上演。除了在本村演出,偶尔也被邀请到祁门县城参加文化活动的庆典或到附近的旅游景区演出,有时也到附近县市演出,如江苏宜兴市、祁门县闪里镇坑口和黟县碧山等地。今年7月受香港第六届戏剧节邀请,在香港油麻地剧院演出,算是走上了比较正式高端的艺术舞台,历溪目连戏的演出区域有了一次质的延伸,这也是祁门县目连戏第一次走向国际大舞台。
(三)演出条件
祁门县目连戏研习基地在历溪村的建立,使演出条件有了质的变化,这为目连戏的演出提供了固定的演出场所,对扩大目连戏的影响,尤其是对目连戏的传承起到了推动作用。
该基地又称祁红院,建成于2012年,是安徽省“百村千幢工程”的项目之一,为此当地政府投资50万元。建成后的研习基地,位于村东南,水街旁边,面河而立,其南面是白虎山。其中有演出的舞台,当地人称之为“新芝堂”,另外有观众席,总占地200多平方米,上下楼总面积400多平方米,演出舞台50平方米左右。这里可供本村戏班演出之用,也可作为村民娱乐活动场所,同时也是外地游客游览的好去处,但目前还没有发挥好景点游览的作用。
研习基地内墙壁上,挂着关于目连戏的简介,重点介绍了祁门目连戏和历溪目连戏的情况,但缺乏对于研习基地情况和历溪目连戏班详细情况的介绍,理应增添上这部分内容。
演出服装过去主要是戏班的人自己缝制的,道具也比较陈旧,为了到香港参加戏剧节,政府出资为戏班的定做了戏服和道具,戏服是专门从历口镇请的专业裁缝缝制的,这让戏班的服装道具焕然一新,彻底摆脱了以往老旧的局面。为了这次演出,地方政府和有关部分十分重视,提供全部的车马费用;祁门县文广新局特别制作了此次表演剧目的中英文对照唱词对白在舞台上方展示。
(四)演员的生存条件
较7年前来说,演员的生存状况尚无大的改变。他们演出的收入仍十分微薄,比如有一个香港到黄山的旅游团,来到历溪村游览一个半小时,离开时已经是下午5点了,天已经擦黑,如果这时有表演,就有望把他们留在村里吃饭,吃了饭再去屯溪住。不过,他们给戏班的每场开价只有200块钱,每个人只合20块钱,原剧团团长王秋来的心理价位是1000块钱。王秋来说:“山上的观音堂景区给我们开到这个价,但景区不属于历溪村,村里不让我们去。”
平时的演出每位演员每次基本收入是100元,去香港戏剧节演出的收入算是多的,共给了10000元,每人给了400元演出费,并奖励600元港币。
采访中了解到,戏班成员一年下来一般能够演出五六场或七八场不等,总收入也就千八百块钱,收入极其微薄,这也是本村年轻人不愿意学习并参与目连戏演出的原因之一。采访中戏班成员王鑫成、王学模表示,要是每人一年有一万元的固定收入,将会极大调动戏班成员的积极性,这只是他们的希望而已,现实远非如此。
原团长,今年76岁的王秋来,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无扶助资金,而马山村的叶养滋在2008年被评为目连戏的国家级传承人,从2010年开始每年8000元补贴。
现任剧团团长王胜民,今年48岁,算是剧团比较年轻的演员,他扮演五猖之一的黑帝。他家情况和其他村民一样,种植茶叶是主要的收入来源,还种有水稻,他经常做野外登山爱好者的向导,每次能收入四五百元,偶尔上山采一种叫石耳的名贵中药,也有些收入。至于演出目连戏,作为团长的他,收入也很少,有时候还要搭钱来组织彩排和演出。王胜民的情况基本代表了目连戏班演员的状态。
(五)受到外界关注情况
由于祁门目连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加上历溪目连戏的是祁门目连戏比较好看的,所以受到了社会的较多关注。历溪目连戏成了祁门县乃至安徽省的一张文化名片。
历溪目连戏之所以能参加香港戏剧节,也是因为历溪目连戏“非遗”的身份,及它作为地方“土戏”的特点,符合了演出的要求,于是戏剧节筹备组工作人员专门来考察后,特邀请历溪戏班到香港参加演出。2015年7月1至4日,应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之邀,历溪和栗木两个目连戏班参加了2015年香港第六届中国戏剧节。祁门县目连戏作为安徽省唯一受邀的表演剧目,得到了香港同胞等同于京剧、粤剧、昆剧等大型传统剧目的对待。
调查中正好遇到蚌埠市审计局干部胡永武和几个朋友到这里旅游度周末,胡永武是个摄影爱好者,他说他从2013年开始关注并拍摄目连戏,当年春天油菜花开的季节,他和其他搞摄影的朋友在该村古树林拍摄了《挑经挑母》的照片;去年秋天,11月20日,在村舜溪桥头,拍摄的目连戏演出的动作,并花费1000元作为演出费,并制造了烟雾效果。他的作品还发表在安徽旅游网上。
2012年2月6号,元宵节,日本航空杂志社“翼的王国”常驻中国记者原口纯子以及安徽大学、安庆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十余名研究生慕名前来历溪观摩“目连戏”表演。目连戏班的团长王胜民告诉我,前两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在读研究生陈音璇,曾来历溪考察过目连戏音乐。
(六)关于目连戏保护传承措施
关于此问题在前文中有较为详细的阐述,这里只介绍2008年以来的情况。这几年地方政府对目连戏的保护主要体现在:建立祁门目连戏演习基地,为目连戏创造演出机会。至于本村对目连戏的扶持尚无得力的措施,无资金投入,也无培养演员的举措,基本都是演员自发的。
关于目连戏如何传承发展,团长王胜民有自己的考虑:首先,年纪大的思想僵化,不好领导,培养年轻人为当务之急,他已经看中几个。其次,把黄梅戏唱起来,以此带动目连戏的发展。村里一些老演员,有唱黄梅戏的基础,争取恢复两出黄梅戏。黄梅戏柔婉动听,易学易唱,之后让唱黄梅戏的演员带着唱目连戏。
黄山合一实业有限公司很久以前就有意把目连戏作为旅游开发的项目之一,但时间已经过去七年,这一意向仍没有变为现实。至于其中缘由,该公司祁门分公司旅游服务中心的王钦煌主任向我介绍说,一是历溪虽有不错的旅游亮点,但不成系统,交通也不是很便利,牯牛降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限制开发,只有少部分地方发展为景区,村民意识落后,互相扯皮等;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目连戏难懂难学难唱,属于鬼魂戏,受众很少,所以开发一事就迟迟没能成行。来牯牛降野外登山的有南京、上海、杭州、天津、北京、深圳、安庆等地方的人们,有的有意看看目连戏,但这成不了开发目连戏的足够动力。(关于演员及演出情况,见一下附表)
附表一 演员情况统计表
附表二 2008年至今历溪目连戏演出情况统计表
续表
续表
注:附表二是根据目连戏演员王步和提供的记录整理,空格为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