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产品和好厂风
嘉丰,论规模不过三万多纱锭,论职工人数不过两千多,但这家中型纱厂在上海工交战线和全国纺织战线影响很大。长期以来,这个工厂以生产多快好省全面发展,特别是产品质量优良出名,以有一个好厂风出名。
20世纪60年代初,嘉丰厂在全国纺织系统,第一个获得外贸商品检验部门授予的“出口免检证书”。1963年全国经济工作座谈会,树立工交战线勤俭办企业五面红旗,嘉丰是其中之一。周总理在接见这个厂的代表,了解到这一情况时,勉励他们:“这个不容易啊!要保持。”时隔10年,1972年,周总理在广交会接见各省市代表时,又提到了嘉丰,称赞这个厂的产品质量好,在东南亚受到欢迎。直到目前,这个厂始终保持“出口免检”的荣誉。它的棉布行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次质量事故。
嘉丰的棉布,一部分是在国内经过印染加工然后外销的;由于质量水平高,能够适应印染厂加工漂布、花布、深色布、浅色布等各个品种的要求,多年来被印染厂称誉为“万能布”。上海印染行业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嘉丰厂提供的坯布,总是被用于加工难度最大的品种。在上海纺织系统的历次产品质量评比中,嘉丰的布总是被列为同类产品的“标样”。今年,这个厂是上海纺织系统第一批获得产品质量信得过证书的企业之一。
产品质量过硬,其他经济技术指标也过硬。20年来,这个厂的纱、布单产水平一直居于全国先进行列;新中国成立以来,机器设备增加不到1/3而产量却增加了3倍。用工用料,年年低于国家规定;近年每年节约的原棉,相当于1000亩[1]棉田的产量。成本、利润,长期保持纺织行业先进水平;两个主要品种4040府绸和3036细布的利润,分别比行业平均水平高28%和18%;“文化大革命”的这些年中,为国家提供的利润、税金,可以建设11个同样规模的棉纺织厂。这样好的产品和经营成果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要联系嘉丰的好厂风了。
嘉丰的干部、工人常讲,要“为人民着想,为国家兴旺着想”。这两个“着想”,是嘉丰厂各项工作的出发点。他们以大庆为榜样,不断地批资本主义,批修正主义,克服本位主义,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需要放在第一位。嘉丰生产的布,多数都要经过印染厂加工才能到达消费者手里,他们把自己厂看作是用户厂的前道工序,提出“用户厂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质量标准”。当规定的质量标准同用户厂的要求有矛盾时,坚持服从要求高的一方,从严要求自己。十多年来,这个厂曾四次根据用户厂的需要,提高质量标准。
最近几年在学大庆运动中,嘉丰“自找压力”,在产品质量方面又抓了两件事。一是实行了“少拆,不拆坯布”的制度。纺织系统不少企业作了“少拆、不拆坯布”的努力,但坚持颇难。嘉丰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出了不拆坯布的六大好处,终于坚持了下来,使棉布的内在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二是提出了向“零分”布进军的响亮口号。按照国家标准的规定,下机的棉布如果存在少量的疵点,扣分不超过十一分,就是正品。搞“零分”布,就得要求下机的棉布没有任何够上扣分的疵点,不经整理车间修、洗、织补,直接可以入库、出厂。嘉丰为了织出“零分”布,从三班挡车工人到保全保养工人,从织布车间到前纺车间大力协同,道道工序都严格把关。
嘉丰,为了对消费者负责,用一丝不苟的精神把好产品质量检验关。工人群众为寻找六枚误夹在布匹里的大头针,把已经运出几十公里外的布追回来,逐匹翻检,直到把六枚针统统找到为止。这种“布海捞针”的精神,已在嘉丰厂的干部、群众中扎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