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艺术中太阳崇拜文化意象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黎族三个村落实地调查

1.干栏建筑村—初保村

位于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的初保村(图1-7),是我国保留最完整、最美丽、最独特的黎族民居群。初保村地处五指山西麓的毛阳镇牙合村委会,是中国唯一保存古老原貌特色的黎族村落,也是黎族生活、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初保村共有五十多户人家,依山而建,村前有潺潺流水和层层梯田,全村三百多人全部住在极富黎族特色的干栏式楼房(俗称“吊脚楼”)里,是区别于海南其他黎族船型屋的一个特例。从初保村的传统民居中,可以发现这些茅草屋的发展,从早期船型屋到中期的金字型屋到现在的吊脚楼的演变过程。由于村里茅草屋种类齐全,因此,也被认为是黎族传统民居的博物馆。

水满乡初保村坐落在五指山脚下,位于五指山市东北部,距五指山市区34公里,距海榆中线路8公里。“水满”在黎语中的含义是“非常古老、至高无上”,水满乡是海南岛海拔最高的乡镇,初保村就是坐落在群山之中。

初保村依山而建,村前有一条溪流,对面山上有层层梯田(图1-8)。一进到村口就有一块刻着“黎家第一村—初保村”的石头摆放在村口。1960年政府将附近分散居住的黎族民众,集中组成初保村,但是村民基本是来自山上的同姓同宗兄弟。

初保村建村五十多年来,村里的黎族老人们大部分还保留着黎族人传统的生活习俗,村里还保留了大量的干栏式建筑(吊脚楼)。整个村庄房屋顺应山势而建,自上而下呈阶梯状分布约10行茅草屋。初保村保存的茅草屋记录着黎族传统民居从“船型屋”向“金字型屋”演变的轨迹。村里的建筑因地制宜、多为悬空的干栏式建筑(又称吊脚楼)。吊脚楼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以竹板或木板为底板与地面隔开,下层主要用来关养鸡鸭、猪等牲畜或堆放柴火。房屋顶部由干草覆盖,四周由木板或竹篱笆墙围成,内设一间厨房,有灶火塘,供做饭之用。有的家门口还有个竹篱笆阳台,供人歇息、晾晒什物或小孩玩耍。远古时期我国南部地区大都是干栏式楼房,至今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如壮族、傣族、侗族仍居住这种干栏式建筑的房屋。初保村以“黎族干栏建筑生态自然村”为名,在2006年被列入《海南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图1-7 初保村远景图

图1-8 初保村山兰稻梯田

初保村沿山坡而建,四周有茂密的林木。村前牙合河,村子不远有牙胡梯田。初保村的黎族传统文化一直都保存较好。村民有许多人织造黎锦,村子所在的水满乡也是黎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较多的地方。这里的妇女用双手创造出一件件精美的黎锦。在初保村里“龙闰”、对山歌等民间传统习俗都还存在。图1-9~图1-28所示为初保村调查拍摄图片。

图1-9 初保村村口茅草屋

图1-10初保村入口

图1-11初保村建筑

图1-12 初保村建筑

图1-13 初保村建筑

图1-14 初保村干栏式建筑

图1-15 初保村干栏式建筑

图1-16 初保村中心处干栏式建筑

图1-17 初保村干栏式建筑走廊

图1-18 初保村外围处茅草屋

图1-19 初保村外围处茅草屋

图1-20 初保村阶梯状建筑分布(局部)

图1-21 干栏式建筑木板围墙

图1-22 村口牙合河和简易竹桥

图1-23 磨刀工具

图1-24 打稻器

图1-25 木舂

图1-26 木舂和蒸酒器

图1-27 木舂

图1-28 杵臼

2.金字型茅草屋—洪水村

位于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的洪水村(图1-29),是海南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黎族船型茅草屋村落,现保留有153间船型茅草屋。洪水村的船型茅草屋既保留古代黎族住宅的营造技艺,又融合了汉族传统的建筑艺术,是迄今为止海南保存最完整的“金字型”茅草屋部落,堪称黎族文化的活化石。黎族茅草屋冬暖夏凉,是黎族人民传统智慧的结晶。茅草屋建筑属于传统竹木结构建筑,形似覆舟,故称为“船型屋”。洪水村船型屋茅草屋部落以其独特的原始风貌,浓厚的人文气息,向世人展示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始生态景象。改造的茅草屋15间,已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黎族文化的活化石。洪水村已被昌江县委、县政府规划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点。

图1-29 洪水村远景图

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处于雅加大岭和黎母岭群山环抱中,身处霸王岭腹地,素有“海南小西藏”之称。境内四周环山,河流纵横,林海莽莽,可谓是昌江天然的绿色生态屏障。境内森林覆盖率达99%,自然环境优越,被称为“昌江肺腑”。

图1-30 洪水村全貌

原始的茅草屋一般寿命为十年左右,到了第三年左右,茅草材料就会霉烂,逢大雨还会漏雨,所以需要经常修补。茅草房最大的特点是通风透气性极好,冬暖夏凉,其最大的缺点是不能防火,毕竟是天然的材料。洪水村的茅草屋筑造方法是最原始的,茅草房是用竹竿和茅草建成,屋顶较低,如图1-30所示。现在看到的茅草房都已经过改造,屋顶增高;土墙使用茅草和泥土混合构筑;门窗使用木头或者水泥条,在窗内或者外面再挂一块用竹子编的正方形席子,席子上部绑在窗框上,开窗的时候用一根棍子撑开,就像古装戏里面的窗一样。屋顶则用事先编好的草排(用竹子或者树枝或者山藤之类的夹成一排排),然后从周边到屋顶的顺序盖好,屋顶上竹竿与竹竿之间都是用麻绳或藤条捆绑,茅草片的固定也采用麻绳和藤条来固定,非常结实(图1-31)。茅草屋屋顶都要用一个防风网罩在屋顶上,这样刮起风来也不易被掀走。黎族人民在生产与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改进茅草屋、改进茅草材料的材质,譬如:采用质地优良的阔叶草,将其编织起来,这样能增强抗台风性能,经过防腐防虫处理后,这种茅草的使用寿命至少都能达到6~8年。对茅草材料的改进,也延长了茅草屋的寿命。在建造茅草屋的时候,人们也会充分考虑原始茅草屋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有效地避免。[10]

图1-31 洪水村中心茅草屋

洪水村的茅草屋呈“金”字形,非常原始、自然,每间都是精美的艺术品。茅草屋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需要当地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保护好这片文化遗产。图1-32~图1-37所示为洪水村调查拍摄图片。

图1-32 屋顶内部构造(局部)

图1-33 金字型茅草屋

图1-34 金字型茅草屋

图1-35 洪水村外围景观和建筑

图1-36 洪水村外围景观和建筑

图1-37 茅草屋和生产生活用具

3.船型茅草屋—白查村

白查村位于海南省东方市江边乡,四面环山,生态环境优美(图1-38)。“白查”在黎族美孚方言中叫“别岔”,黎语“别”是有水的烂泥田,“岔”是厚树皮。村子早年有一片烂泥田,田边长着很多厚树皮的树木,故村子按照黎语音译为“白查”。

相传,黎族祖先乘木舟登上海南岛时,由于没有栖身之地,就将木船倒过来居住。为了纪念祖先,黎族后人就模仿船型,建起了茅草屋。船型屋用泥巴拌稻草为墙,用茅草盖顶,厚厚长长的茅草一直延伸地面,犹如一艘倒扣的船,故称为“船型屋”(图1-39、图1-40)。

图1-38 白查村远景图

图1-39 白查村船型茅草屋

图1-40 谷仓

白查村的船型屋门向两端敞开,屋内的泥土地面坚实平整。屋子正中间立三根高大的柱子,黎语叫作“戈额”,“戈额”象征男人,“戈定”象征女人,即一个家庭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村内还有一种小房子叫“隆闺”,是黎家女孩长大成人后,独居的“闺房”,是黎家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一般建在村头村尾僻静处,或者紧挨着父母住房搭建。

白查船型屋古村落原住有71户350多人,20世纪90年代民房改造而整村搬迁至新村,对古村落进行修缮,现全村共81间船型屋和8间谷仓保存完好。白查船型屋是千百年来黎族文化的缩影和见证,是中华传统民居文化的一朵奇葩,被人们称之为“黎族的最后精神家园”。2008年6月,“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2013年7月,白查船型屋村落被命名为“中国传统古村落”;2015年11月白查船型屋被列为海南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1-41 白查村三石灶

图1-41~图1-50所示为白查村调查拍摄图片。

图1-42 白查村村落

图1-43 船型茅草屋屋顶构造

图1-44 船型茅草屋

图1-45 制作纺织工具的黎族阿公

图1-46 生活用品

图1-47 黎族原始制陶陶罐

图1-48 驱鬼符

图1-49 炊具

图1-50 三石灶和生活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