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能不能少花点钱
人一旦患病,特别是有些病重的人,住进了医院,都盼望着能早点好起来,能够早日康复、早日出院。可以肯定地说,绝大多数人都是这么想的。
正在生病期间的人,如果如愿以偿,病情很快得到控制,甚至即将痊愈,这时的病人又开始想什么呢?
花钱越少越好
人就是这么奇怪,生病的前期和后期,花钱的想法不太一样;生病的初期和痊愈后,想法就更不一样了。
还有,不同的人,在这个问题上,想法也大不一样。
有些什么都想得开的,有些财大气粗的,有些很要面子的,看了看医院的一日清单,摇摇头,笑笑说,花的钱还真不少。他们也就发个小牢骚,过去就过去了,该干吗干吗去了。
那有没有说花钱不多的呢?当然有。咦,花的还真不多,捡回了这条命,这钱花得值!不过,这样想的人少之又少。
那么,当病情稳定,甚至痊愈,大多数人想的是什么呢?
怎么花了这么多钱!都在说看病贵,看来是真贵,看病真的是看不起了。
这还是好的,更难听的是:花了这么多钱,医生简直是抢钱,真是黑心医院、虎狼医生!
病人的心理听起来有点意思:既要把病看好,又要少花点钱,最好不花钱!
其实,病人这么想也可以理解。如果我是病人,可能也会这么想,因为我只是一个普通人,绝大多数普通人都会这么想。
人性向来如此。就像所有的消费一样,我们在享受服务时,都希望服务效果是最好最好的,花钱又要是最少最少的。
人在生病初期,好多症状是发烧、疼痛、无力等等,总之很难受,有的是非常难受,甚至是生不如死,于是就希望病快点好起来,几乎不考虑花费等问题了;等症状明显减轻,不那么痛苦了,就开始琢磨花费了。
这CT(计算机层析成像)怎么这么贵?不就是那么一扫描嘛,就收费几百块,这是暴利啊!
还有这推拿费,一次就收好几十元,就跟捡钱一样,当医生是真赚钱啊!
我儿子是在这家医院出生的,花了两千多元;现在孙子(在这儿)出生变成了七八千元,这住院费也涨得太快了点吧!
看病真的有点贵
买房子时嫌房贵,看病时说看病贵,反正只要掏钱,买什么都贵,只要少花钱就好,不花钱更好。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有个故事是这样的。
一位土豪的女人不小心跌了个跟头,折断了一根股骨。富翁特别焦急,就找到了城里最好的骨科医生。
医生说,需要手术。
于是,医生就为病人接骨,只用了一个长长的螺丝钉;要不怎么是名医呢,拧上一个螺丝钉就搞定!
手术很成功。医生向土豪收费5000美元。
5000美元!就一个螺丝钉?
土豪是有钱,但仍不高兴,医生赚钱也太容易了吧。
钱是支付了,但心里别扭啊!
回到家,土豪就写了一封信给医生,要求列出收费明细账。
很快,土豪便收到了医生寄来的账单:1根螺丝钉,1美元;知道怎样放进去,4999美元。总计5000美元。
土豪无话可说了。
那么,看病到底贵不贵呢?
这回答有点难,是找骂的问题。说不贵,老百姓骂我;说确实贵,医生骂我。
那怎么说呢?要看从谁的角度看,要看跟什么时候比,跟谁比。
先说病人,肯定是觉得看病贵;即使再降价,也不会说看病便宜,更何况不可能降价;即使说降价,最后总体花费还是涨了,只是涨多少的问题。这是一定的,这是经过多少次实践检验的。
这样说吧,要想医药费整体降低,除非国家拿钱兜底;否则,天王老子也无计可施!再说明白点就是——涨是绝对的,不涨是相对的。
任玉岭教授大家知道吧,经济学家,曾担任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在任职期间,他提出的建言之多、影响之大,被媒体称为“任玉岭现象”。
这样可能有人会说,在单位里,许多领导都特讨厌提建议的人。我想这肯定有误会,其实,领导是喜欢有人提建议、出主意的。所谓建议应该是建设性意见,如果你胡乱提建议、尽出馊主意,领导当然不高兴。
任玉岭教授“是以其能以坦诚建言,发群众之所欲发,言他人所未敢言”,提了那么多意见,往往是一针见血,不但没被打压,而且被委以重任,这说明他的建议是有价值的,是建设性的。
就是任玉岭——一位喜欢提建议的教授,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还是他亲身经历的事。
2001年,任玉岭在成都工作。一天,他的夫人感冒了,就去看医生。
不用说,这么大的一位专家的夫人看病,当然要去大医院,还要找熟人、找专家。就这样去了医院,找到了专家,专家用了不到5分钟,就开出了一张处方。
到收费处一划价,乖乖,830元!
任教授大吃一惊!一个感冒,就要花去夫人月工资的三分之一还多,看病是真如传说的有点贵!
在这里,我再补充一下,任教授的夫人是副厅级干部,比县长的官还大,那时的月工资是2000多元。
贵是贵点,但健康重要啊!任教授就准备去帮夫人交费、取药,结果被夫人拒绝了。尽管是公费医疗可以报销,但夫人依然觉得药费太高,钱不该这样花!
后来,他们在医院门口的小药店,买了点维C银翘片和板蓝根,只用了十几元钱。
第三天,夫人的病好了。
后来,任教授在与专家们讨论看病贵的问题时,谈到了这件事。没想到,在场的两位院士竟然也有同感,他们曾经去医院看感冒,分别花去了710元和730元,也是找了专家,找了熟人。
找熟人也没用?一般还真没用!
这不是我说的,是一位老卫生厅厅长说的。
有这么一次卫生厅的会议,我就在现场,所以真实性绝对没问题。在讨论药占比的问题时,在座的一些处长也在抱怨,自己的熟人到医院看病,可用可不用的药照样用了,连“自家人”也不放过。
看起来,管医院的人也觉得医院有些问题,觉得看病有点贵。
这时,卫生厅厅长说话了:确实太不像话了!别说你们,连我介绍的熟人,也都是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言外之意很明白,现在的医院有点六亲不认,你们处长不好使,我这个厅长照样不好使!
看起来有点无奈,是不是咱们的医生不拿豆包当干粮,不把厅长当领导?是不是这个厅长弱势?
其实,恰恰相反,在我经历的几任厅长中,这位厅长是最强势的。
那么,是我们的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不尽职尽责,不作为?
也不是。
其中的原因很复杂,在此按且不表。这样说吧,这种情况已经是积重难返,形成了习惯!
总之,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在病人的眼里,看病就是贵!
再说医生吧,在他们的眼里,自然感觉看病不贵。不过,医生这个群体中,毕竟大都也很有良心,所以一般认为看病也没那么便宜,这一点跟病人看法差距不大。不过,他们总体认为看病不太贵;否则,他们也不会抱怨收入太低,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这就是角度问题。
有这样的统计数据,全国平均住院医疗费报销比例超过了50%。如果花费1万元,能报销5000多元,也就是说,少花了5000多元。表面看真不少了;但反过来说,病人还是自掏了4000多元,这个数字也不少,对有些人来说,是真的不少!
在计划经济时代,城市居民有公费医疗,农村有合作医疗,国家花钱不多,老百姓看病也不怎么花钱,是小财政办大卫生,我国的医疗系统一度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世界医疗保障制度的典范,被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效仿,很牛!
这种制度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低成本、广覆盖。花钱很少,每个人都有基本的医疗保障,并且很公平,领导和群众享受的医疗保障水平差距不大,所以老百姓也就没那么大的意见。
记得很小的时候,“赤脚医生”戴着草帽,背着药箱,一到村里,有病没病的人都围上去,有病看病,没病看稀奇。大多数时候看病不收费,如果收费,也是两分、五分的,超过一角钱的好像就没见过。
邻居家大哥有商品粮户口,在公社里当干部,当时觉得官很大,现在看来就是镇政府一个办事员之类的角色。
大哥有胃痛的毛病,常常坐在家门口支起的小桌旁,吃饭前拿出几瓶药,倒出几粒,用开水服下,然后倒一杯酒,自斟自饮,怡然自得。
在我老家,晚餐特别受重视,尤其是夏天。因为白天忙,要下地干活,只有到晚上,收工回家,时间从容些,才会多做两道菜。人们喜欢把饭桌搬到家门口,因为屋外比家里凉快,一家人围着饭桌吃饭,虽筋骨劳累,却其乐融融。
当时,我特别羡慕大哥,当然不是羡慕他吃药,而是觉得大哥是大官,吃的药肯定特别高级,不像我母亲吃的药,是“赤脚医生”用纸包的。
我母亲的胃也有毛病,估计那时候缺吃少穿,胃病都是吃不饱饭饿出来的,因此很多农村人都有这毛病。
有时,我们两家都在自家门口吃饭,说到胃痛时,大哥偶尔会拿出自己的药,慷慨地从药瓶中倒出几粒,让我母亲吃。每次吃药后,母亲都感觉特别好。现在看来,也不一定是药的治疗效果,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这件事,让当时的我萌生了两种想法:一是从心底里很感谢大哥,能把这么“高级”的药让我母亲吃;二是觉得吃商品粮真好,端的是铁饭碗,吃的是“高级”药,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大学,也吃商品粮,享受公费医疗。
医院发展有点快
那么为什么现在大家都感觉看病贵了呢?不用争论,是市场化的结果。
那些年,几乎什么都市场化,医疗、教育也不例外,凭什么个人看病费用要国家包?病是你自己得的,身体是你自己的,你看病你不出钱谁出钱?
医院建设也如此,基础设施建设、添置医疗设备等等都需要钱,简直是个无底洞,我们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的是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医院的同志们好自为之吧,自己想办法吧,政府没钱投入,自己去挣钱吧。
对了,你们还是公立医院,一定要坚持公益性,也不能钻到钱眼里,光想着挣钱,那是绝对不行的,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把医院发展好!
明白,明白,我们完全明白!坚持公益性,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当然也得有点经济效益,也要适当挣钱,是吧?不然医院要盖房,要买设备,要养活那么多人,哪里来这么多钱啊!
于是,医院院长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在想方设法挣钱,发展医院。院长见面,第一句不是问“吃饭没”,而是问“你们那儿去年收入多少啊?”
增加了点,增加了40%多一点,不多不多!
哎呀,不错不错,我们这儿不行,才20%多一点,得好好向你学习!
去年有点特殊,新病房楼投入使用了,所以就增长得快点。
唉,我们这儿资金紧张点,新病房楼估计近期能使用了,今年应该会好些。
何止好些,今年你们的收入肯定会超过我们,恭喜恭喜!
可能有人会认为我胡编,其实真的是这样的。但我认为院长们没错。他是院长,只能这么做,没有其他的选择。
是不是医疗市场化就是洪水猛兽,一无是处?也不是!
20世纪90年代,某卫生厅厅长一直有块心病:在北京、上海的大医院的心血管病区,做心脏搭桥手术、放心脏支架的,来自本省的病人超过了三分之一。
那是为什么呢?当然是技不如人。
当时,在这个省,还没有一个医生能独立放置心脏支架,也没有一个医生能独立开展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老厅长羞愧啊!难道我们就真的不行吗?
老厅长心疼啊!病人舍近求远去北京、上海看病,要多花多少钱,要多跑多少路啊!
我这当卫生厅厅长的,如果在任期内不能有所作为,不能改变现状,就是失职啊!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该省的医院开始了技术的追赶,选拔好苗子,把他们派到国外学,要学就学一流的,很快,该省的医院就能够独立开展心脏介入、冠脉搭桥等手术。
医学技术进步了,就医环境也得到了改善,下一步就是盖房子、买设备。省人民医院的一栋新病房楼即将投入使用,高不到20层,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在全国都引起了轰动,太牛了。
这么大的一件事,当然要好好宣传了,报社领导决定派“高手”去写。于是就去采访,就去写稿子。
在采访大领导时,报社领导一再交代,这是国内最好的病房楼,也是世界一流的,好好写,写出好稿,写出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写出行业主管部门的高瞻远瞩,写出病房楼的先进性,写出建设者的无私奉献。
这稿子写起来其实不难,反正说好就行,说得越大越好,说得越美越好,推得越高越好。对了,还得有一个好的题目。一个标题跃然纸上:跨世纪的丰碑。
领导拿起稿子一看,眼睛都亮了,连声说道,好!好!好!就是这个意思,就是一座丰碑!小伙子,干得不赖。
反正这么多年一直在盖楼,如果到各个县城看看,最好的楼、最高的楼、最气派的楼基本上都在医院。病床也是急剧扩张,以前县级医院也就二三百张床位,省级医院1000多张;现在是多少?许多县医院都上千张了,省级医院几千张,甚至有超过1万张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医院。
设备就更不用说了,县级医院该有的大型设备几乎都有了;省一级的医院,据说只要是一出新设备,不管价格多高,基本都配上了,绝对在世界上是一流的。
买了这么多设备,盖了这么多楼,当然得花钱。政府出了多少?可能零头都不到。那其余的大头谁出的?是医院出的。
医院有那么多钱吗?有当然好,没有就先借,然后想方设法挣钱还债。
有条件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20多年前,我大学毕业后当记者,一直在医疗圈里混,对医院称得上很是了解。那个时候,一般的县级医院年收入大都在几百万元,多的才上千万,而现在呢,一般在两亿左右,据说还有超过10亿的。那时,省级医院一般在几千万元,很少有突破亿元的,现在省级医院年收入都在几十亿,多的高达100多亿。
乖乖,医院挣这么多钱从哪儿来?当然是从病人身上来的,这看病不贵才怪呢!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技术好了,环境好了,最终受益的还是病人。从这个角度说,医疗市场化的结果也让病人受益了,医院发展了。如果以国家之前对卫生的投入,医院发展这么快,甚至是超常规发展,根本是不可能的!
我们不能责怪医疗的市场化,一个国家在高速发展时期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医疗如此,教育如此,还有很多行业也是如此。我们这一代承受了更多的重负,但我们的子孙后代就可能轻装前行。
这就是担当!为我们这一代人点赞吧!
确实如此,与以前相比,现在老百姓享受了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健康更有保障了,活的岁数更长了,人均期望寿命从2010年的74.8岁上升至2018年的77岁,我国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仅仅8年时间,人均期望寿命就上升了2.2岁,进步不可谓不大!从这个角度看,就医费用有所增加也情有可原,病人们也应该能够理解。
国外的月亮未必更圆
如果跟有些国家的人比,中国人看病还真不很贵。
我没有去过国外,当然不能眼见为实,只可能是道听途说,不过为了尽可能接近真实,我查了许多资料,经过反复甄别,觉得应该靠谱,如果真不靠谱,绝对不是有意为之。
这个故事发生在美国,主人公是我们大中国的杭州人,自称“乐爸”,喜欢带着老婆、孩子旅行,是个模范丈夫、模范老爸。
这年暑假,“乐爸”一家第九次出国旅行。在洛杉矶,四岁半的儿子米乐在屋里玩耍,一不小心,左手脱臼,估计是桡骨小头半脱位;小家伙的小手稍一活动,就疼得嗷嗷大哭。
夫妻俩就带着孩子到洛杉矶儿童医院挂急诊,急诊室里没几个人,可还是等了半小时,医生才开始办理登记手续。毕竟是异国他乡,他们不知道情况,只好入乡随俗。
终于等到了第一位医生,开始给孩子问诊检查,没有做任何治疗,就把孩子带到另一个诊室,接受第二位医生的问诊检查。
夫妻俩有点奇怪,这美国人连看病都这么讲究。话虽这么说,夫妻俩心急啊!虽说不是什么大病,但孩子多痛啊!
可是他们想,这是在高度发达的美国,不是什么都好吗?那就再耐心等等吧。
可谁想到,从进医院到见到第三位医生,再到医生徒手给孩子关节复位,时间已经过去了两个多小时。
谢天谢地,赶快带着孩子回宾馆休息吧,毕竟苦熬了好几个小时了。
不行,不能走,还得写病历。
不会吧?至于吗?
必须的!
唉,那就写吧。
又是两个多小时,前后折腾了4个多小时!
还是中国医院好,中国医生好啊!夫妻俩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他们这是有感而发。米乐在国内两次脱臼,每次到医院,医生一伸手,分分钟搞定,收费也就几十块钱。如果遇上熟人,可能钱都不会收。
夫妻俩没想过能遇到熟人,但就这么个不能再小的病,就算在美国看病贵,估计也不会花多少钱。还有一个理由,当时就没收费,是先看病后付费。他们还在想,这可能是因为没几个钱吧。
11天后,夫妻俩返回洛杉矶儿童医院结账,“乐爸”一看账单,这,这,这!脑子一片空白。
两分钟后,“乐爸”缓过神来,1767.6美元,还是打折优惠过的,如果按当时的汇率折算成人民币,大约11800元。
你们这是看病还是打劫?
没有啊,我们这是明码标价,童叟无欺,请付费!
这只是一个小病,如果是重一些的病呢?
网上还流传着一位母亲为女儿看病的故事。
这年的除夕,这位母亲的宝贝女儿在医院接受了手术,还是心脏手术,应该算是一种比较大的病,但的确不能称之为危重病。
手术是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做的,“藤校”的附属医院,应该是一家很牛的医院,技术、服务肯定是没说的。
住院5天后,妈妈就把宝贝女儿接回了家。
需要注意的是,心脏手术,仅住院5天,说明手术非常成功,术后处理非常到位。老美并非浪得虚名!
出院后的半年,医务人员跟踪服务,关怀备至,充分体现了美国医生高超的医术和人性化服务。
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过这午餐确实有点那个……
不久,医院寄来了一份账单,这位中国妈妈打开账单一看,我的妈呀!
这午餐实在不便宜!居然是45万元,还是美金!
别急,还没完呢。
也就是接到第一张账单的第二天,第二张账单又来了,她打开一看,我的娘哎!
116万元!不错,还是美金。
不对,一定是搞错了!再仔细看看,还真没错。
第一张账单是医院的收费,第二张账单是医生的收费。老美也学会分解收费了!不知是老美学中国的,还是中国学老美的。
两张账单共计161万美金,按当时的汇率折算成人民币,大约1110万元。
完了,完了,孩子的命保住了,家可能没了。
不知道这个孩子买过医疗保险没有,如果有医保,估计自己也负担不了多少。如果是美国人,买过医疗保险的,自己支付的真不多。那么剩余的一大笔钱谁埋单呢?当然是保险公司。
如果去美国,一定要事先买好医疗保险,否则你真看不起病。那么,保险公司的钱从哪儿来?当然是投保人。问题来了,这么贵的医疗费,保费一定不少吧?当然,保险公司是挣钱的,不是搞慈善的,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都是投保人的钱。
顺便说一下,美国的医疗保险与中国截然不同。美国并未实行全民公费医疗,这一点在发达国家中十分少见。因此,对于没有购买医疗保险的人来说,看病的确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国家会对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进行相应的医疗照顾,剩余的大部分人都需要自己购买健康保险,或者由工作单位为其购买保险。
在美国,普通人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用在买保险上。负担不小,老百姓的意见很大,一直要求政府搞医改,让老百姓买保险便宜点。据介绍,目前,有4750万美国人没有任何医疗保险,占美国总人口的15%。
还有这么多人没有医保,美国的老百姓对医保体系能满意吗?
其实,美国的医改一直在搞,努力地搞,布什搞过,奥巴马搞过,好多总统都搞过,好像搞得都不怎么样。特朗普就一直批评奥巴马,连个医改都搞不好,还当什么总统!
医疗费,保险公司要埋单,政府也得埋单!
美国不是不差钱吗?在卫生健康上多投入呗,老百姓肯定高兴,可是,那是一个无底洞啊!
关键的问题在于,美国有钱,也搁不住一个劲地花啊!美国人有钱是不错,但政府并不富裕,有时穷得连锅都揭不开,只好放假,不然电费水费都付不起,家大业大,花钱的地方太多。
整个美国社会的医疗支出占GDP的17.1%,排名世界第一。这是2014年的数据,是从世界银行官网上查到的,估计不差。
真不能做得太过
为什么老百姓普遍感觉到看病贵呢?除了上面断断续续说到的,还有没说到的我不再多说了。最后补充一点,这一点很要命,是最让老百姓诟病的,也是很多医生不愿提到的。
为了挨骂少点、轻点,我先做一个铺垫。
在中国,医生的劳动价值被低估,医生的劳动不值钱。比如说推拿按摩,在医院就收几十块钱,要是在洗脚房,可能就是上百元甚至几百元。凭什么呀!辛辛苦苦读书20多年,收入太低,心理当然不平衡!
还有医院,政府投入不足,医院发展需要钱,还得指望从业务收入中来。
医生想收入高点,医院发展要快点,都需要钱,怎么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都得从病人中来。对公立医院来说,政府对医疗服务有定价权,定价还很低,一分都不能多收,怎么办?
有些时候,个别医院,只好过度医疗了!
我知道,医生兄弟们很难!
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只是不敢说,掩耳盗铃呗!
这就很要命了!不该做的检查做了,不该吃的药吃了,不该做的治疗做了,甚至不该开的刀开了,大家想想,老百姓能没意见?
那你说说,我们哪些是不该做的?肯定有医生抬杠。
不错,是没有绝对的。比如说感冒,开个CT单子查查,怎么就没必要呢?病人要是患脑炎,诊断错误了怎么办?弄不好会出人命,还可能出现医闹,甚至发生伤医事件,这事儿就大了。
当然,病人感冒了,医生不太可能开CT检查单,但完全可以开一堆其他的检查单,输上液体,花上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也可能开几块钱的药,缓解一下症状,甚至不用吃药,回家多喝点白开水,过几天自己就好了。
有些疾病,必须用药物治疗,但这里头也很有名堂:必须用的药,哪怕价格高点,甚至是天价,为了治病,为了救命,当然得用;但是,如果是辅助治疗的药物,说白了,就是那些可用可不用的药,是用还是不用呢?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所谓的辅助药,往往价格高。当然价格高肯定成本高,可关键是这些成本包括了哪些呢?有的是必需的成本,有的未必是。
不说了,你懂的!
我有一个亲戚住院,医生建议术后用一种药物,每月用一次,连续使用5年。
医生说了,病人一般都听,但我这位亲戚却犹豫了,就把电话打过来了,要听听我的意见。
用,坚决用!既然医生说了,就不要犹豫不决了。
可是,可是价格太高,5年下来要花50多万。
什么,50万?!
我吓了一跳,也犹豫了。
像我们这样的工薪阶层,50万是天价啊!
医生说必须用吗?
也没说必须用;医生说用了肯定比不用好。
这怎么办呢?
没办法就问专家呗。我找了个好兄弟,北京协和医院的,让他帮助问问。
这位兄弟真给力,一连问了两位专家,他们的建议竟然一致:“可以考虑先不用。”
先不用?是不是以后还得用?
兄弟笑了。
你这人,专家说的难道还不明白吗?你懂的!
可我还是不懂,就再找专家,找到了美国,一位美籍华人老乡,搞病理研究的;老乡一打听,很快回话:“完全可以不用!这种药在美国很少使用,对某些病的治疗还处于试验期。”
还说什么呢?我实在无话可说了!
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一向旗帜鲜明地反对过度医疗。他曾说过,我国每年约有8万人死于抗生素滥用,约20万人死于药物滥用。很多人一感冒发烧就去输液,医院里到处都是输液的人。这在欧洲以及美国、印度、古巴等地是绝对看不到的。还有不少老年人即使没病,也会定期去医院输液,因为他们认为,输液可以稀释血液,预防脑血栓,这其实是有害无益的。
说起医生看病,胡大一认为,看心脏病的基本流程大致分为5个步骤:
第一,详细询问病人的病史,同病人充分沟通。
第二,物理诊断。具体分为“望”——看看病人有没有黄疸、贫血等,“触”——触摸病人的胸腹部,“叩”——叩叩肺部和心脏部位,“听”——就是使用听诊器。
第三,用一些基本技术检查,比如做心电图、拍胸片。这些技术通常经过多年临床运用,对诊断有价值且成本很低。
第四,让病人做无创伤性的辅助检查,比如做运动平板测试、超声心动图检查。
最后,才是让患者做CT、冠状动脉造影等成本很高且有创伤的检查。
其实,对经验丰富的医生来说,通过前面4个步骤就能诊断大部分疾病,最后一步完全没必要。但现在不少医生的诊断过程本末倒置了,问诊几句后,立刻就让病人做CT、造影、核磁。
很多医生忽视了最基本的东西,过度依赖仪器看病。胡大一教授说,他曾在一次评审高级职称的会议上,听到有的医生居然很自豪地说,“我最近十年都没戴过听诊器”。
在谈到这件事时,胡大一教授很是不解,不知道这位是如何当心脏科医生的!
胡大一教授还说,据他了解,不戴听诊器诊断,还真不是个别现象。甚至某大学知名教授说:“CT和造影就像日光灯,听诊器就像煤油灯。我们为什么要抛弃日光灯,回到煤油灯的时代?”
对这一说法,胡大一也很不赞同。
多年来,胡大一呼吁医生回归人文、回归临床、回归基本功,堪称医学界的楷模,值得我们敬重。
向胡大一教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