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新加坡不是家
兰明路注定还要去更远的远方。
在东营那家酒楼,兰明路干得顺风顺水,一年后,他熟稔了后厨的所有环节。
十八岁那年,他做了那家酒楼的厨师长。
这是兰明路送给自己的成年礼物。
那时候,没有人相信兰明路会离开这样一个他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地方,离开一个普通厨师穷尽一生的努力也未必能达到的事业制高点。
理想,有时候就像暂时沉默的火山,如果没有新的地质作用推动,或许它就会永远沉寂下去,直至湮灭、冰冷。
兰明路那时的心,就是沉默的火山。他一度认为自己已实现理想,以为那段岁月便是他生命的光辉岁月。
梦想会长个儿,只看有没有风吹过。
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情则像一瓢冷水,对兰明路当头浇下。
那一年,电视台举办全国烹饪争霸赛,兰明路和其他厨师一样,也欣喜地拿到表格踊跃报名。而填表填到选手资历时,他发现报名是有门槛的,选手必须是星级饭店行政主厨或者拥有三级及以上厨师认证资格。那一刻,兰明路才猛然觉醒,他发现当时的自己非但不是烹饪界的令狐冲、萧峰、西门吹雪,就连柯镇恶、尹志平、林平之都不是,在八大菜系如林的高手里,他什么都不是。甚至,他连去华山之巅,去光明顶一试身手的机会都没有。
懊丧。
绝望。
失落。
所有这些情绪交织在一起,最后变成了一团火,在兰明路心里升腾。那团火,点燃了他心中那座沉寂了很久的火山,点燃了他心中那尘封的梦想。
不久后,他在一期烹饪杂志上看到一则烹饪学校的招生简章,有几个关键点立刻就吸引了他的目光:地点北京,结业后有进星级饭店工作学习的机会,甚至有去国外工作培训的机会。
而这些,都是那时的兰明路心中最渴望的。
他对自己说,去北京。
那一次离开,不是逃离,而是告别。
告别的那天,兰明路将整个后厨都悉心打扫清理了一遍。
告别的那天,所有的人都喝多了,每张笑着的脸上都闪着泪光。
那天的站台上,回荡的是小虎队的那首带着淡淡忧伤却充满希望的《放心去飞》:
终于还是走到这一天
要奔向各自的世界
没人能取代记忆中的你
和那段青春岁月
一路我们曾携手并肩
用汗和泪写下永远
拿欢笑荣耀换一句誓言
夜夜在梦里相约
放心去飞勇敢地去追
追一切我们未完成的梦
放心去飞勇敢地挥别
说好了这一次不掉眼泪
…………
到了北京的兰明路,很顺利地完成了在那所烹饪学校的培训。
他第一次系统地学习了烹饪的实践和理论、烹饪的文化和传承、烹饪的传统和创新、中餐和西餐的相互影响等。
几十年过去,兰明路仍能记得那时的心情:越学越觉得自己浅薄,越学越觉得前方的路漫长。
结业后的兰明路如愿去了他梦寐以求的星级饭店——五洲大酒店。
在那里,他给一位来自香港的大厨做助理。
那时的兰明路,像一块海绵,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各种有营养的水分。
那时的兰明路,像身怀“吸星大法”绝技的任我行,所有他看到的技术,他都力争学到手。不明白,他就问,一时记不住的,他就记在小本子上。
除了好学,兰明路还勤奋,他总是最后离开后厨的那个人,他离开时,后厨的每一寸角落都干净如新、一尘不染。
这些习惯,兰明路一直保留到现在。
天道酬勤,没有谁的进取心会被忽略,这一切都被那位天生慧眼的香港大厨记在心里。
终于有一天,兰明路的汗水幻化为一个机会。
1994年,新加坡翠亨集团在该国举办一年一度的美食节,其间,除了菜品展示以及世界各地的名厨交流之外,还有一系列比赛。而最让兰明路动心的,是经过这次交流及比赛之后,集团会留下成绩最好的三位厨师在新加坡工作。
去国外做厨师,这对兰明路来说,仅仅是他在川菜江湖上听来的传说。在他的观念里,能走出国门,给世界人民展示中国美食,是梦幻般的荣誉。
在他听来的传说里,在20世纪80年代能走出国门做厨师并且名震四海的,其中就有川菜祖师爷蓝光鉴的亲传弟子曾国华大师,以及后来成为他师父的一代川菜宗师史正良大师。
他们就像灯塔,在川菜江湖上闪耀着光,引领着兰明路和众多从厨者,一步步走向博大精深的川菜文化高峰。
翠亨集团方给予了中国厨师十三个参会名额。
经香港大厨推荐,兰明路幸运地成为奔赴新加坡的十三位厨师之一。
后来,十三这个数字被兰明路默默地做了自己的幸运数字。多少年之后,兰明路在家乡绵阳创办自己的第一个餐饮品牌时,便毅然使用了这个数字:兰庭十三厨,以及十三小厨。
兰明路回忆说,在新加坡的最初三个月,简直刀光剑影。
十三个高手,每个人都想留下来。
十三个高手,每个人都使尽了全身功力。
拼刀工。
拼内功。
拼交流。
留在新加坡,是那时兰明路心中唯一的愿望。
而夯实这个愿望的动力和勇气,则是在兰明路的双脚踏上新加坡这片土地之后产生的。
多年之后,兰明路接受媒体采访时,第一次透彻地讲出了他当年铁了心要让自己留在新加坡的初衷。
他说,首先,他要留在新加坡这个世界美食之都长见识,开阔视野。他知道,以后若要在餐饮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除了要了解光辉灿烂的中华美食文化外,他还要了解世界美食文化,他要了解法餐、英餐、意餐、日餐、俄餐、印餐……
而要做的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他的终极理想做铺垫的。他的终极理想,也是他的梦想,像一团火,在他的心里已经燃烧了多年。那团火时常会幻化为一个场景,出现在他漂泊在外学习技艺的某个日夜,而那个反复出现的场景,就是他拜入川菜泰斗史正良大师门下。
他说,自己最初萌生这个念头,是在山东工作的时候。
央视全国烹饪大赛,无疑是中国烹饪界的华山论剑。之前只是在烹饪江湖上零零碎碎听来关于史正良大师的传说,兰明路第一次真正看见史正良大师,则是在银屏上的央视全国烹饪大赛上。
那时,史正良大师作为评委,端坐在裁判席位上,用字字珠玑的点评,深深地吸引了那些自全国各地来参赛的烹饪高手,也吸引了看电视的兰明路。
兰明路说,作为裁判的史正良大师就像一道光。而那道光,让奔波学艺的兰明路心中有了方向。
作为川人,来自川菜故乡的兰明路在那时暗暗承诺自己,总有一天,他一定要拜史正良大师为师。
而兰明路自己也清楚地知道,如果将烹饪水平折算成武功,那时的他大致等同于街头打把式的艺人,而史正良大师则已经是中国烹坛的黄药师、洪七公。
没有人告诉他史正良大师的收徒门槛,但兰明路明白,不管以后能否成为史正良大师的弟子,为了这个梦想,他都要让自己更加努力地学习各种烹饪技艺、各种烹饪文化。这些学习经历,无疑都是最好的成长。
史正良大师虽然是川菜泰斗,但同样通晓其他各大菜系的精髓,尤其精通宫廷菜,早年间曾跟随宫廷菜大师唐克明悉心学习过。而唐克明大师,则是为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位皇帝侍厨的梁忠老先生的嫡传弟子。
另外,史正良大师有在海外工作的经历,曾先后在美国、瑞士、瑞典、菲律宾、加拿大等地工作或讲学……
尽管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去做才能达到成为史正良大师弟子的标准,但兰明路知道,让自己的经历更加接近大师,让自己和史正良大师之间产生尽量多的共同点,是当机会来临之前,自己必须做的准备。
留在新加坡,给自己一个了解世界烹饪的机会,那时的兰明路对自己说。
再说包括兰明路在内同赴新加坡的十三位高手。
经过三个月的交流、培训以及比赛,决定去留的时刻终于到了。
十三个人留下三个,一个热菜厨师,一个凉菜厨师,一个雕刻厨师。
凉菜和雕刻的竞争相对没那么激烈,每个工种三人角逐。
最为惊心动魄的是热菜。
七个人,七个流派,各怀绝技,去争取唯一的机会。
基本功,没分出胜负。
理论,没分出胜负。
各派代表菜,没分出胜负。
…………
直到工作签证有效期的最后一天,集团仍没能决定谁去谁留。
七个人,犹如在山之绝顶对峙的武林高手,谁都志在必得,却都一时不能赢过对手。
这就像没人能说得清叶孤城、西门吹雪、陆小凤、花满楼的功夫究竟谁高谁低一样。
叶孤城或许能赢西门吹雪,但一想自己有人命在身,即使赢了也难免一死,倒还不如输给西门吹雪。
叶孤城最为厉害的天外飞仙,也曾被陆小凤有惊无险地用两个手指截住。
陆小凤也说过,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人能杀他,这个人就是西门吹雪。
而花满楼动手的时候不是太多,但败绩很少。
所谓功夫,往往都在功夫之外。
七大烹饪高手一直比到天黑都没有结果。
所有的人都没想到,最终破局、决定七大烹饪高手去留的,竟是一道看似简单却很容易一下子就卸去大家功力的工作餐。
夕阳下海,星月接班。
那一刻,参与评判的新加坡翠亨集团的高层们大都饥肠辘辘,而正是这种感觉让高层们灵光一现,他们最终拍板,让七位高手每人为大家做一道工作餐。
一菜定乾坤。
不分菜系。
不限食材。
各自为自己的作品命名。
新加坡翠亨集团的餐饮基地里,食材可谓丰富至极,无论中餐食材还是西餐食材,应有尽有,包罗万象。
那一刻,后来终成一代川菜领军人物的兰明路,天才般地彰显了他对于烹饪的思考。
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直奔那些最为华贵的食材——海参、鲍鱼、鱼翅、鱼子酱、花胶、松露……
他坦白地说,对于食材的环保性选择,是很久之后才逐渐树立起来的烹饪理念。
他说,那时的他之所以下意识地拒绝使用那些昂贵食材,是因为觉得那样有谄媚的成分。
那一刻,少年时代跟随父亲下乡做红白事大碗席的场景,旋即蒙太奇一样地浮现眼前,而那熟悉的味道,似乎也从万里之外的家乡飘过千山万水,飘过遥远的岁月,飘到兰明路的鼻子里,也飘到他的心里。
他想,家乡的,或许便是世界的。
他做了一道杂烩菜。
小酥肉、木耳丝、黄花菜、海带丝、山药片、煳葱花,酸咸口。
他给杂烩菜取了一个名字,家乡。
那一天,情怀战胜了燕鲍翅。
那一天,天才打败了工匠。
那一天,兰明路救赎了兰明路。
兰明路留在了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