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意识形态批评
某种东西如何可能产生于它的反面?比如,真理出自谬误?或者求真理的意志出自求欺骗的意志?或者无我的行为出自自私自利?……最高价值物必定有一个另外的、自己特有的起源。
——尼采《善恶的彼岸》
自1796年法国思想家特拉西(Destuutt de Tracy)在《意识形态的要素》一书中发明“意识形态”这一概念以来,它经历了褒贬中性色彩不一的起落以及物质论/观念论的分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其视为唯心主义理论对社会现实的歪曲反映,视为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掩盖经济基础的矛盾而由理论家分工制造的思想观念。但在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以及在葛兰西、卢卡契、列宁、阿尔都塞、齐泽克、伊格尔顿等左翼哲人的论述中,有一个基本共识或定论,即意识形态不只是虚假意识或幻觉,而是真实操控和体现在人类生活中的现实存在。
除了物质论/观念论的争议,意识形态还存在中性观/贬义观的分歧:持中性观的有葛兰西、列宁、阿尔都塞等,持贬义观的有马克思、齐泽克等。葛兰西提出了著名的意识形态文化霸权问题,号召无产阶级争夺霸权,他将无产阶级斗争视为社会的文化—权力复合体;卢卡契和列宁则提出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意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或商品拜物教)相对立,前者是批判性科学,后者则服务于统治;阿尔都塞综合了葛兰西和卢卡契的观点,他在《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中对意识形态有着“反抗对象”和“反抗场域”双重定义,他论述了“在一般意识形态中实现阶级斗争”和“以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反意识形态”的逻辑,将意识形态看作阶级斗争的中性工具或场域,这也直接导向拉克劳/墨菲的民主主义的普遍性空场。总之,以上论述都让意识形态具有了中性乃至褒义色彩,但这违背了马克思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或商品拜物教的坚决批判。
齐泽克继承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视它为人类社会的奴役和统治关系,他反对意识形态终结论或后意识形态观,将意识形态批判视为资本主义批判的必要途径。他主要借助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和拉康的无意识概念来发展意识形态理论,进一步开拓意识形态物质/实存论。他认为意识形态不仅是如宗教、哲学之类的观念上层建筑,也不仅是如司法、行政部门之类的政治上层建筑,而且是人类无知无觉的大一统先在符号网络,是类似于语法一样的物质生产/消耗方式,其中包括资本主义的资本—商品—市场秩序,它如同造梦一样制造了劳动者和资本家的人生依凭和存在手段。但同时,作为资本主义异己分子的知识分子并不完全沉陷于这一梦境,他们至少可以先在思想上反省、挣扎,深入梦中去唤醒他人的梦,从而联合起来,洞开新时空。
总之,齐泽克将意识形态理解为一部分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的统合体,并在其中强调人的“革命实践”——这类指导实践的思想亦可视为科学唯物史观或无产阶级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