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康养十一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讲 中外生态康养思想简述

中国古代的朴素思想

生态康养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环境养生理论。注重环境与养生之间关系的思想在我国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一般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标志着环境养生理论的正式形成。后世历代医学家及养生家的代表著作中都可见环境养生学说的论述。

《周易》中的天人相应思想

《周易》中包含的天人相应等朴素辩证法思想是生态康养理论建构的重要哲学基础。《周易》中的“天人相应”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自然是人生存的环境,人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部分,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只有遵循自然规律,人体才能够达到健康长寿的状态。“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易传·象传·丰卦.基于此,中医养生学把顺应自然作为康养的重要准则,“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灵枢·本神.

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密切相关,自然环境的变化会给人的身体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体会相应地出现生理或病理改变,因此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顺应四时的时令,适应寒暑的变化。同时,良好的自然环境能够使人体更加健康,因此,应积极寻找能够实现身体与自然最佳协调状态的外部环境,以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易传·文言.,使人体与自然相协调,进而实现健康长寿的目的。

《吕氏春秋》指出环境对健康有影响

在《吕氏春秋》中已经提出了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它详细分析了不同环境可能导致的不同疾病:“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尰与躄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伛与尪人。”意思是说,久居雨露之地,人多秃头和长瘿瘤;久居井水、泉水之地,人多脚肿与瘸脚;久居山溪清泉之地,人多容貌美好;久居温泉辛食之地人多疮疖之苦;久居盐碱清贫之地人多鸡胸、驼背和行走不正常谢瑞真.环境养生与健康相关关系的研究[D].广西中医药大学.2009:8.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老庄思想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将无为、虚静、自然作为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身规律,人的行为要符合这种规律。修道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达到与自然和谐、天人统一的境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道家的养生思想体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正是现代生态康养思想的重要来源。如,道家提出性命双修的养生方法,“静以养神,动以养形”老子.道德经.,主张在养生过程中,同时将有形的身体和无形的精神意识合二为一,将人自身融入自然,遵循自然规律。

此外,道家还提出清静无为、恬淡寡欲、抱一守中、专气至柔的养生主张,总结出“心斋”“坐忘”等养生修仙的方法。从养生角度看,这实质上是主张人排除外界干扰,心情平和,通过精神状态的改变实现身体机能的良好运转。这一思想正是现代生态康养理论关于环境、精神、身体相融合的养生思想的源泉。

儒家天人合一、中庸致和的养生观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儒家的天人合一、中庸、重礼重德思想成为现代生态康养理论重要的思想来源。

(一)天人合一

与道家相似,儒家思想同样将天人合一作为重要的思想基础,但与道家主张人要顺应自然的观点不同,儒家思想将人也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行为不仅是对自然的单纯顺应,还应积极地影响自然。如《中庸》中提到:“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天相通的思想,如《孟子·尽心上》说:“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认为人所处的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供养条件可以改变人的体质,这也正是现代生态康养理论的核心观点。

(二)亲近自然以修养身心

孔子认为,自然山水使人的心情平和。《论语·先进》提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认为,自然带给人们轻松愉快的生活体验,使人心情平和安宁。据此,我们可以推论,在孔子的养生实践中,欣赏山水、体验自然是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一种践行方式。

专栏2-1

| 揭秘儒家圣人孔子的长寿之道 |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经历了许多政治纷扰,生活纷扰,可是他仍活了73岁。应该说,孔子是长寿的,这与他晚年有一套养生术有关。

孔子曾以“三十而立……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概括他一生几个阶段的特点。他的话就是很深刻的养生经。人到了老年,自己的行为能把握得住,也能放得开,进入一个能“解脱一切”的状态。这时,不为世事所困扰,对一切顺境、逆境都看得很开,变得眼界高超,虚怀若谷。但这又不是看破红尘,消极避世,而仍然是积极进取,追求理想,享受生活乐趣。所以孔子晚年还致力于编撰《春秋》,不倦地学习《易》,以至“韦编三绝”,还继续给弟子上课。有一次楚国大夫叶公问孔子的学生子路:“你们的孔夫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一时不知怎样回答。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后对子路说:“孔子这个人啊,发愤时可以忘了吃饭,高兴时什么忧愁都扔掉了。他啊,连快要老了自己还不知道。”(《论语·述而》)应该说,正是这种开阔的心境使孔子获得了长寿。

(节选自慕泽.养生网:http://www.ysw.com/ysgs/15931_3.html

古代医家的生态康养思想

(一)《黄帝内经》的环境养生思想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医学著作,同时也是养生理论的经典。它全面总结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系统的养生理论,为现代养生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黄帝内经》中关于生态康养的思想主要包括:

1.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黄帝内经》提出,自然环境是人生存的基础,它将人的生存环境分为三大类:无机环境(天文、地形、水质、土壤等)、有机环境(动植物、微生物等)、社会环境。前两种环境属于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基础。空气、水等无机条件是自然界的根本属性,无机条件的缺乏会使生命就此终止;动植物等有机条件,为人提供各种营养物质,支持人体的运行,有机条件的缺少会使人缺乏营养,进而失去生命活力。

2.人体和自然界有着共同规律。《黄帝内经》认为,人体与自然间存在着相互通应的共生关系。它总结出人与自然的共同规律,进一步证明人与自然界的内在必然联系。如大自然的清阳之气在上而为天,浊阴之气在下而为地。在地之雨水,由于能蒸发,则上升为云;在天之云,遇到冷空气则凝聚成水滴,下降为雨水,此乃自然界云雨升降的运动规律。人的物质代谢也有类似的过程,清阳之气上升,发腠理,外达实四肢,浊阴之气下降,走五脏,内敛归六腑。人体清浊阴阳的升降出入,维持了人体的动态平衡。

3.自然对健康的影响。《黄帝内经》指出,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机能和病理过程有重要的影响,总体而言,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包括季节、昼夜和地理条件。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使人体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相应变化;日夜更迭也会影响人体机能。在白昼,人阳气外行,推动着人的各种机能活动,所以人的劳作多在白昼。在黑夜,人阳气内敛,行为由动入静,需要通过休息而恢复精力和体力;地理条件,如高原、高山、平地等,因自然环境、生活习俗等不同,对人身体机能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华佗的环境与养生思想

医学家华佗(约145-208年)强调环境对养生的作用,他在《中藏经》中继承了《黄帝内经》关于天人相应的思想,主张“阴阳相应,方乃和平”。他在《论人法与天地》中提出:“人者,上禀天,下委地……天地顺则人气泰,天地逆则人气否……天合于人,人法于天,观天地逆从,则知人衰盛”,认为应该从顺应四时阴阳、调情志、节饮食等方面进行疾病的养生防治,还认为“愁忧思喜怒过多……久而不消则伤肺”“宜节忧思以养气,慎喜怒以全真”“膏粱肥美之所为也……宜节饮食以调其脏,常起居以安其脾”。华佗认为,自然对人必然存在影响,气候条件影响机体运行,引起人体生理上的变化。

华佗从环境与人体辩证关系的角度分析疾病产生的原因,他认为自然条件是外部环境,而人体的内部运行过程就是内因。人要在顺应气候环境变化的同时,注重心情的自我调节,保持饮食的节制,从而实现内外环境的和谐统一。

(三)张仲景的温度与养生思想

医圣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注重寒暑温度变化对人健康的影响。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发展了《黄帝内经》中提倡的顺应四时、和于阴阳的养生大法,分析了寒暑气温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他认为,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是养生的基本,与其相反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小人触冒,必婴暴疹。”张仲景.伤寒论·寒伤例.

张仲景认识到了人的健康与外部环境紧密相连,“夫人察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张仲景.金匾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他认为,人的脉象与气候变化相一致,能够反映脏腑功能的变化,也是阴阳气血升降浮沉、盛衰消长的具体体现,患病之人的症状也是与阴阳相应的谢瑞真.环境养生与健康相关关系的研究[D].广西中医药大学.2009:11.,“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张仲景.金匾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四)葛洪的因地制宜养生思想

葛洪(公元284-364年)是晋代著名的道教理论家、医学家和养生学家,他融道儒为一体,注重身心双修,并博采众长,广纳方术,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养生之道。他提出养生必须要因时、因地、因人进行,要根据不同时令、地域以及体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以顺应自然和生命的运行,尊重环境与人体的客观规律来制定养生方法。葛洪认为,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温度、季节、昼夜等自然条件的变化都会带来人体生理机能的改变。因此,他指出,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应环境,“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并认为“是以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长生之理尽如此矣”,“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不露卧星下,不眠中见肩,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欲冒之!”葛洪.抱朴子·内篇.

(五)孙思邈的养生思想

唐代名医孙思邈(公元581-682年)的著述中有不少内容论述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他的养生思想、方法和养生实践,对于现代生态康养理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1.环境与养生。孙思邈非常重视环境与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他认为,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是进行养生活动的重要条件,“地势好”,则“居者安”。更为重要的是,孙思邈还提出了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对养生活动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应综合考虑不同环境对养生的影响。

2.依时摄生。孙思邈强调顺应四时在养生中的重要性。他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收集了《黄帝内经》关于论述顺应自然、依时摄养的内容。他认为人体变化与自然界息息相关,所以养生者在衣着、起居时间、劳作等方面都应该适应季节气候变化,否则就会引来疾病。他还提出,生活起居最重要的是有规律,随着四季变化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春天晚睡早起,夏天夜卧早起,秋天早卧早起,冬则早卧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适度锻炼身体;日常生活不要过于疲劳,也不能太过闲适;生产劳动要避免在烈日下劳作,不要淋雨冒风;人的着装应该随着气候变化而增减,夏天不要图凉快穿得太少,冬天也不能为了暖和而穿得过多。

3.居住。孙思邈认为,居住环境的好坏对人的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居处》《退居》等论著中,孙思邈对住所的周边环境、居室内部的卫生条件等多方面进行论述。他指出,人的居处应选择营建在“人野相近,心远地偏,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的地方。在建造房屋时,要讲究地形向背,根据地理条件选取最佳位置,通过建筑格局的调节保持居所的冬暖夏凉。室内要在保持避风避寒避暑的条件下,尽可能保持空气流通,以使室内空气洁净。居所周围如果有田地,那么可以通过种植草木,如开池塘种荷,保持居所周围赏心悦目,同时为室外活动提供场地。

专栏2-2

|“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孙思邈是隋唐时期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药学家。他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毕生钻研医学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孙思邈自幼体弱多病,一次大病时多亏遇到了一位采药人,经抢救才得以活命。饱尝疾病之苦和求医之难的孙思邈从小就立志学医,为穷苦人治病解痛。他读了几年经史典籍后,开始拜师学医,长进很快,青年时期就远近闻名。隋文帝杨坚曾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李世民给他授以爵位、唐高宗李治拜他为谏议大夫,孙思邈却固辞不受。

孙思邈治病,在针药治疗的同时,很注意精神治疗。《新唐书》记载,孙思邈给当时的大文学家卢照邻治疗“恶疾”时,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指出“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鼓励他与疾病作斗争。卢照邻终于被其感动,消除了忧郁,很快恢复了健康。孙思邈行医过程中,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一次,他遇到生命垂危的尿闭病人,急中生智,大胆地试用葱叶插入病人尿道,导尿成功。这在古代医学史上也是没有先例的。还有一次,他为人治腿疼病,用古书所记穴位针灸,全没有疗效,孙思邈不因循守旧,以病人疼痛反应部位为穴位,从而治好了这个人的腿疼病,以后人们便把这种穴位称为“阿是穴”。

公元652年,孙思邈认真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药理论、临床经验,并根据自己多年的医疗实践,写成了30卷的《备急千金要方》。这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分类专著,全书广泛收集前代名家方书及民间验方,尤其重视儿童和妇女疾病的诊治,提出设立儿科和妇科,并把它列在卷首。他还首次记载了脚气病的正确治疗和预防方法。

欧洲人第一次论述脚气病是在1642年,比他晚了1000年。他首创复方,提出一方治多病,或多方治一病的方法。这部专著以脏腑、寒热、虚实分类,列证治232门,记载了5300多个药方。以后孙思邈又用30多年的时间写成《备急千金要方》续篇30卷,取名《千金翼方》。开头为药录,辑录药物800多种,详论其性味、主治等,其中有些是以前没有收录的新药和外来药。他还对200多种药物的采集和炮制作了专门记述;他还绘制了3幅大型彩色针灸挂图,分别把人体正面、背面和侧面的12经脉用五色绘出,把奇经八脉用绿色绘出。后人经常把这两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医药文献合称为《千金方》。

孙思邈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寿老人。当他百岁时,“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魏征主修南北朝史时,曾多次走访孙思邈,他“口以传授,有如目睹”。孙思邈对我国药物学、医学有杰出的贡献,赢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后世尊他为“药王”。到了明代,人们把他所著的药书,刻于五通碑石上,立于陕西耀县东部的磬玉山上。这五通碑石,镌刻药方数万余字,至今保存完好,成为举世罕见的药方石刻。孙思邈当年生活和采药的磬玉山遂改称为“药王山”。

(选自刘国信.中国中医药报.总第2155期.)

(六)其他名医的康养思想

宋代陈无择在其所撰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七情的刺激是三大类致病因素中的一大类,因此,他强调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金元四大家的张子和、刘完素、朱丹溪等名医都重视精神方面的调养。张子和认为心理治疗对人的健康特别重要,他通过对《黄帝内经》的“以情胜情”疗法进行研究,创造了“习以平之”等意疗方法。刘完素提出了“养生之要,无为无事”的观点,他认为人应该控制自己的感情和欲望,不应纵欲,否则会影响到人体脏腑内生六气的变化,进而导致脏腑间的“和平”被破坏,产生各种疾病。刘完素十分推崇《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关于“调神”的论述,他认为“智者顺四时,不逆阴阳之道,而不失五味损益之理,故形与神俱久矣,乃尽其天年而去”。朱丹溪也赞同养生首先应该做到清心寡欲、恬淡虚无,强调“主之以静”。他指出,相火主动,为延续生命所必需,然相火妄动则又栽伤阴精,加速人的衰老。

宋代陈直撰写的《养老奉亲书》以及元代邹铉在此基础上续增的《养老新书》,是最早的老年医学专书,这两本论著详细讲解了老人应当如何保养、如何饮食调治、服用哪些药物、如何照顾老人等问题。两位名医都强调了老年人精神养生的重要性,指出由于老人常常因为不服老、性情较为孤僻、精神波动较大,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他们针对老年人的情绪特征,提出了调养精神的具体方法,如应当经常有人陪伴老年人,鼓励老年人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书画、琴棋等,尽力避免对老年人的精神刺激,使其保持心情平和等。

明代医学家高濂提出审居室而安居处的观点,指出人的居住环境要适应外部自然环境,居住条件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在冬天不要扰动阳气,要早睡晚起,等待日光,应居住在密室,衣服被褥暖和,如果冬天阳气受损,春天就将引发疾病。

曹庭栋是清代著名的养生家,他强调居室养生的重要性。其著作《老老恒言》引征书目遍及经、史、子、集,计三百余种,其养生经验直到现在仍然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谢瑞真.环境养生与健康相关关系的研究[D].广西中医药大学.2009.在书中,曹庭栋论述了居室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如在书房的选择上,他提出:“室取南向,乘阳也。太明伤魂,太暗伤魄……室中当户。秋冬垂暮,春夏垂帘,总为障风而设。”曹庭栋.老老恒言[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在卧室的选择上,还强调潮湿之地不可居住,“楼作卧房,能杜湿气。”“砖铺年久,即有湿气上侵,必易新砖。铺以板,则湿气较微。板上亦可铺毡,不但举步和软,兼且毡能收湿。”“窗作左右合者,槛必低……虽坐窗下,风不得侵。”曹庭栋.老老恒言[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专栏2-3

|居住环境与健康——如何选择良好的居住环境|

人生大约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住宅环境中度过的。因此,如何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选择住宅和营造房屋,创造一个科学合理、舒适清静的居住环境,对保障身心健康、延年益寿是非常重要的。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十分重视选择住宅环境,认为适宜的住宅环境不仅能为人类的生存提供基本条件,还能有效地利用自然界中对人体有益的各种因素,使体魄强健、精神愉快。历代学者在这方面做过不少独到的研究工作,如《太平御览》专列“居处”一章,《遵生八笺》也有“居室安处”条目,专门论述这个问题。综合古今有关环境科学的论述,理想的住宅环境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

(一)住宅选址

一般而言,要选择依山傍水的地势建筑住宅。依山建房,冬季山体及山上的树木作为天然屏障,可遮挡猛烈的风沙,减缓寒冷的气流;夏季山上茂密的树林,可减少阳光的强烈辐射,调节炎热的气候,且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使人感到溶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更增添生活情趣。傍水而居,使日常生活用水方便,尤其清澈甘冽,终年不断的山泉,可潮润空气,且很少污染。

城市住宅虽无自然山水可依托,但可通过植物绿化,建造街心花园、喷泉,保证楼群间适当空旷地带以及修建假山、影背,形成人工景观。北京紫禁城就在都市里人为地形成了依山傍水的环境,整个紫禁城外由一护城河环绕,流水潺潺,三大殿及其他建筑都背靠一座假山。这种布景方式,特别有助于防风御寒,堪称古代城市建筑之楷模。

(二)住宅朝向

建房座向的选择是根据地理位置所确定的。就我国大部分地区而言,建房的最佳座向是坐北朝南。这样做的优点有二:

1.有利于室温调节。我国地处低纬度,位于亚洲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夏热,雨热同季。冬季尤其在北方,经常西北风劲吹,寒流袭人,如房门朝北,冷风直入室内,室温降低,使人格外不适,易感冒患病。夏季东南风微拂,如房门朝北,凉风只好绕墙而过,不能直接进入室内,室内空气不流通,闷热憋气,同样有害于人体健康。

2.有利于室内采光。我国地处北半球,太阳位置多半偏南。夏天温度偏高,太阳光线与南墙的夹角小,墙面和窗户接受太阳的辐射热量反而减少,尤其中午前后,太阳的位置最高,阳光几乎直射地面,强烈的阳光照不到室内,避免了室温过高。反之,冬季太阳位置偏低,阳光从外面斜射进来,如房门、窗户朝南,阳光直接照入室内,且光照时间较长。从保健角度来讲,室内每天应保证2.5~4小时的光照为好。且自然采光优于人工采光,对人体健康更有益处。因此,条件允许时,最好选样南向建房。

(三)因地制宜设计

我国地域广阔,全国分为不同的建筑气候区。在居室建筑上,除选择良好的宅址和理想的坐向,还要考虑到各地区的地理气候、生活习惯和物质条件,因地制宜设计出不同风格的房屋结构。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出种类繁多的建筑,从帝王权贵的宫廷楼台,到僧侣平民的庙宇村落,不仅各具特色,且大多符合养生保健原理。如我国北方雨水较少,故屋顶设计坡度小,而南方雨水多,屋顶设计坡度就较大;再如墙壁厚度,东北一带流行夹层暖墙,建筑用砖也比普通规格厚,这就是为了适应当地漫长的冬季取暖需要。还有陕北的窑洞,草原上的毡房,西南边陲的竹楼,这些传统建筑无不闪烁着科学与智慧的光辉,需要我们去探索其中的精蕴。

(节选自郭海英.中医养生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