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多彩的傈僳族服饰
◎谷 艳
每当逢年过节,必须穿上自己民族的服装,说这时祖宗就会回来观望子孙们是否幸福,点点自己是否又增添了后辈,如果不穿傈僳族的服饰,就会被祖宗们忽略,那死后也不能归宗。这些民间说法也许在外族人听起来有些不着边际,但却是傈僳族人对先民们的一种美好的寄思。
服饰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被人们赋予了表达各种民族情感、身份、观念、信仰的文化符号的意义,而色彩是作为组成服饰美的重要形式要素,不同色彩具有不同的性质,所表达的美学功能和影响不尽相同。傈僳族服饰的红色代表着永远不灭的火塘中火的颜色,也是这个民族热情、奔放的本性,是血的颜色,也象征着生命。而衣服上大多的黄色,显得华丽、高贵、明快,也象征着这个永远追赶着太阳的民族的金色精神。绿色是大自然草木的颜色,意味着纯自然和生长,象征着和平与安全。而白色的麻布裙子能给人以纯洁与洁白的感觉,表示和平与圣洁,蓝色和白色、红色混合搭调的裙子,体现傈僳族女孩子柔顺、淡雅、浪漫与智慧,五颜六色的彩衣诠释了傈僳族对大自然的理解和热爱,与自然的和谐。
服饰与时变化的特性在如今社会加剧交流,傈僳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以高山为伍,峡谷为伴的岁月里,傈僳族人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自己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傈僳族热爱自然,把大自然的一切都看成是上天给予的馈赠备加珍惜和利用。在他们长期与自然的相依相存中,凭借对自然和生活的体验感受,因材施艺巧妙地制作出自己独有的服饰。
傈僳族男性,因为社会和家庭分担角色的关系,所以服饰的款式都比较简单,讲究实用,便捷为主。男性着装以上衣下裤较为普遍,色彩素雅、沉着,以显示英武、勤劳、力量为宗旨,讲究阳刚之气,傈僳族男子服饰流露出英武豪放的气质,粗犷宽博之美。旧时穿自制麻布衣,傈僳族群众称为“扎迈批茨”,男子上衣一般是用5个麻布丝纽扣子对排相扣的麻布对襟短衣,或者十几个纽扣的长衫,下穿一条大裆麻布宽腿裤子,冬天为外套无领无袖自制羊皮褂,头戴“屋特”,即头帕。这是傈僳族汉子的基本头饰,一般用5丈6尺长的青色或蓝色棉布盘绕头部,“屋特”右上额系有5寸长的布头,便于紧急情况时一拉就散,将包头做防身武器缠绕对方的刀棍。此外,傈僳人外出可把包头拉散当被盖,捕获到猎物时可将包头拉散捆背猎物,攀崖上树时可将包头拉散当绳索用。
男子喜在头顶蓄一咎发辫,特别是年老的长者都是如此,这一咎头发说是傈僳人的灵魂寄居之处,所以一般不能碰触男子的头。
傈僳族女性服饰款式和花色都更为讲究和丰富,其款式种类较多,配饰也更为繁复。而女性打扮表现出柔和、绚丽之美。女子精细的手工绣制的服饰,勾画出傈僳族姑娘婀娜多姿的倩影,是一种典雅端庄之美。也表现出傈僳族姑娘的聪慧,灵巧与勤劳。
过去,女子与男子一样头包3丈长的布帕——“屋特”,纹呈“人”字,宽大盈尺,并在最外层系上一圈自己编织的挑花带称即“颜披”,以稳固头帕且简单美观。而现在老人保持传统的“屋特”,年轻人则大多用藤篾做成衬圈,外包青色或蓝色棉布,并配以五颜六色的珠子和花朵作为装饰,显得更加精致。“屋特”除美观和保护头部作用外,也有吉祥如意,长命百岁的意义,旧时还可以从女子头帕的长短来判断人家是否富有。据说以前有个富人家嫁女儿时因显示自家的富有,致使头帕过大无法进入新郎家门,新郎家人只能拆掉门框才得以迎娶进门。而也有将海贝镶嵌在头帕中作为装饰的,其实海贝曾经是云南的古货币,贝币作为社会广泛承认的市场通货,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前。为了方便保管和使用,聪明的傈僳族人把贝币串起来,戴在头上,挎在肩上,缝在衣服里防止丢失,而后来海贝也便成了傈僳族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配饰物,既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也用于辟邪之物缝制在小孩子帽子上。除此以外傈僳族作为狩猎民族,古时喜欢用兽牙作为装饰。
因久居于高山之上,峡谷之间,所以攀枝花市的傈僳族四季的衣服无明显的分别,女子服饰都为长袖上衣,桃尖领,桃尖在左侧代表着每个人都有的一颗心,然后顺着绕背回到右侧上打结而成的莲花纽扣上,而一般在这个连接处都不缝合,意为衣服也需如人般正直通透。袖子为花袖口,花排边上衣,颜色绚丽,一般由蓝布为底,用布、花边、手工剪裁和绣制而成。领口、胸襟、袖口等处,均用彩线与布条相间绣上许多花边,层叠有致,衣服颜色绚丽多彩,传说这衣服是女娲娘娘定制的样式,因为傈僳族深居高山,便以石岩的层叠和彩虹的七彩作为傈僳族女子服饰的基本剪裁元素,并剪下彩虹作为腰带系于腰间,用白云的洁白和天空的蓝色作为裙子的底色。
傈僳族女子裙为百褶裙,年轻人多以白或者蓝为主,年长者则比较喜好黑和蓝。在裙上绣以竖条红、白相间的条纹,白色为白布剪裁缝制,红色条纹以前是以羊毛织成,并用红树根染色而成,现在一般用毛线缝制,表示着跌宕起伏的山脉与源远流长的江河水流。而在其他有些地区没有竖条纹。但在全国各地的傈僳族女子裙摆和男子裤角边都绣或者织有至少3排的花纹,花纹形状都有所讲究,傈僳族因为战争而不断地迁移,这代表着傈僳族人走过的千山万水,崎岖山路和水路,老人们说这也是记载着傈僳族人在死后能找到自己家的路,这在男士裤脚上都有缝绣。而在女子的裙子上很多地区总有一处没有缝合,因不同地区的裙子差异而不同,有的是在裙上的红白竖条中,定会少一条白色竖条,或是在裙前有一竖10厘米见方、不绣花纹、断开的裙门布。据说这代表着傈僳族因不断的迁徙途中,因桥被江水冲断,亲人被阻碍分离,为了纪念亲人们,裙子上此处空白永远不能缝合,代表傈僳族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让后辈谨记全天下的傈僳族是一家人。因为当时傈僳族没有通行的文字,只是将这些历史迹象在服饰中记载和表现。
无论傈僳族男女老少都随身不离的一种是称为“莱线”也叫“腊表”的斜挎包,据说这是傈僳族传说中的孔明在回到天庭前为傈僳族人留下的宝贝之一;另一种就是茶叶。所以傈僳族人祖祖辈辈都有着油茶不离嘴,“莱线”不离身的习惯。最初这种斜挎包古时也是由麻织成,叫“起姑莱线”,简单的白色上绣上一朵美丽的花朵,而包两侧还绣有两片布,成为包耳,即包的耳朵,连着包带,简洁而优雅。但随着时代和经济及族人审美的变化,包的绣制在保留传统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元素,变得越来越讲究,也变得更加精致漂亮,在包上绣上鲜艳的花朵图形,体现出傈僳族女子的聪慧和心灵手巧,用眼睛去欣赏美丽,沉淀在心里,继而由绣出的美丽图案表现了出来。这是本民族服饰艺术的点睛之笔,而现在这种包也成为傈僳族女子送给心爱的人的定情信物之一,一般不轻易外送男子。
傈僳族儿女在13岁时便会由父母或其他长辈赠予本民族的服装以作为成年礼,而这套服装,如果每天缝制至少也需要一年的时间才可以完成,这不仅仅是长辈们一针一线的心血,更是长辈对后辈成长喜悦心情的表达和美好的祝愿,因此这份礼物便显得十分珍贵,孩子们也总是期盼着。
而每当有婚嫁喜事之时,傈僳族姑娘、小伙们便会盛装打扮,以示祝福新人,为新人带来吉祥。尤其是单身的小伙姑娘们更是精心打扮,因为这也是相亲的大好机会。傈僳族姑娘五彩缤纷的花衣裙载歌载舞时,手镯发出一阵悦耳动听的响铃声,撩人心弦,小伙子听了不免为之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