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仁爱为本
为老师讲情
张谦宜惩罚皇子触怒龙颜,不少人暗暗猜测康熙肯定会严惩张谦宜,都为他捏了一把冷汗。康熙本人呢,回到宫中后仍然怒气不减,对佟佳氏说:“这个老学究,看朕怎么惩治他。”佟佳氏不敢多言,想了想说道:“万岁息怒,不要气坏了身体。”
这时,胤禛从书房回来了,他小心地走进来站在父母身边,垂头不语。佟佳氏刚要派人带他下去,康熙喊住了他:“四阿哥,你不要走,你说,今天到底怎么回事?”
胤禛一五一十说明了事情的经过,又不敢言语了。
康熙听完了,琢磨一会儿突然有了个主意,他问:“四阿哥,依你看,皇阿玛该如何处治张谦宜?”
“处治?”胤禛脸色涨红了,显然无法想象这样的事情,迟疑了一会儿才说,“师傅处罚我们,是为了让我们好好学习,这也是皇阿玛一直教导我们的。今天我们做错了,师傅就该处罚我们。要是皇阿玛因此处治师傅,我觉得……觉得……”
“觉得什么?”康熙追问。
“不应该处治张谦宜,他又没做错。”这句话脱口而出,说完后胤禛长长出了口气。
康熙惊讶异常,他盯着胤禛好像不认识他一样,一时语塞。佟佳氏不明白康熙是什么意思,担心胤禛说错了话,小心地插嘴道:“四阿哥,张谦宜敢罚阿哥们下跪,这还了得。你怎么说他没做错呢?应该处治他,狠狠处治他!”
胤禛抿着小嘴,胆怯而又坚定地看着康熙,并不说话。
康熙忽然笑了,慈爱地拍拍胤禛的肩头:“嗯,不错,小小年纪有些胸怀。”其实,康熙被张谦宜顶撞,一开始心里不太高兴,可他是个明智的君主,很快就想开了。同时,他又是个谋略极深的人,立刻想到通过这件事考察儿子的心怀和智量。胤禛没有记恨张谦宜,还真诚地为他讲情,认为他没有做错,这在康熙看来,确实难得。
佟佳氏看到康熙夸奖胤禛,莫名其妙,问道:“万岁刚刚不是要处治张谦宜吗?怎么……”
“呵呵,”康熙继续笑着,“阿哥们身为皇子,将来要治理天下,不仅需要渊博的知识,出众的才能,更要有宽广的胸怀,才能容纳天下,成就帝王之业。如果为了一丁点小事动辄发怒施威,毫无仁爱之心,怎么可能得到百姓爱戴?”
佟佳氏恍然明白,高兴地说:“万岁以仁爱治理天下,也以仁爱教导阿哥们,他们肯定会成为出色的人才。”
胤禛认真地听着父母谈话,知道他们赞同自己的主张,格外开心,开口说道:“皇阿玛,以后我一定刻苦学习,不再惹师傅生气,也不让您和皇额娘跟着操心。”
听着他稚嫩真诚的话语,康熙和佟佳氏相视而笑:“四阿哥知道心疼父母,真是仁孝的孩子啊。”
从这件事中,康熙看到了胤禛真诚和仁孝的性格,十分满意。接下来他在考察其他皇子时,这种印象更加深刻了。几天后,他分别向胤禔、胤礽和胤祉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如何处治张谦宜?结果得到的答案与胤禛不同,胤禔认为:“张谦宜太狂傲了,不但处罚皇子下跪,还敢顶撞父皇,这样的人应该重重地处治。”胤礽的说法是:“张谦宜目无万岁和储君,是对皇权和大清的蔑视,多年来,汉人一直不服我们的统治,我看他也是这样的汉人,留之无益。”胤祉却说:“张谦宜一介学究,学问做得好,却太固执,不适合为人师表。”康熙仔细分析他们的答案,虽说各执己见,但透露出共同一点,这就是张谦宜做错了,而皇子们没错。这与胤禛主动承认错误,为张谦宜求情,是截然不同的心态和做法。经过这番比较,康熙更加喜爱胤禛了。
此后,张谦宜依然留教尚书房,数年之后,他成为胤禛的专职老师。在他严厉督导下,胤禛学业进步很快,拥有了扎实的儒学基础。康熙对张谦宜的了解也不断增多,发现他一心著书,家里很穷,就想了个办法让他发财。他命人逮捕了一位贪官,放出话说只有四阿哥胤禛的师傅求情才能释放,意思明摆着是让张谦宜揩点油水。果然,贪官的家人听到风声,立即携带千两银票去拜见张谦宜。张谦宜正在屋内读书,见到来人递上的银票,伸手拂到地上说了声:“该杀!”接着埋头读书,再也不理睬来人。康熙知道事情的经过后,叹口气说:“这个老学究,真是书呆子,我还想放他出去做几年官,看来确实不是做官的料,就让他教一辈子书吧。”后来,胤禛长大成人,张谦宜就回乡教书了。等到胤禛做了皇帝,想起恩师张谦宜,觉得他知识渊博,为人正直,正是他对自己严格要求,才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在诸位皇兄皇弟中脱颖而出,于是下诏让他进京做官。远在胶州的张谦宜得到消息,不肯入京为仕,悄悄隐退山林,从此再也无人知道他的下落。胤禛听说后,非常感慨,特意命人给他家送去礼品,感激张谦宜当年的教导之恩。
替兄受过
宫苑深深,岁月匆匆,胤禛在尚书房读书两年多了,在各位名家大儒教导下,他不但学习了经史文章,还读了不少理学典籍,熟练地掌握了满汉两种文字。另外,每天下午,他和皇兄们还在师傅带领下学习骑射,练习强身健体的功夫。经过这段时间的磨炼,他变得更为健壮,常常骑马飞奔,梦想着能够参与南苑围猎活动。
我国特有的世界稀有动物——麋鹿,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时,麋鹿就被捕进皇家猎苑,一直到清康熙、乾隆年间,在北京的南海子皇家猎苑内尚有二百多头。
南苑俗称南海子,位于北京南二十里,方圆一百六十里,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家苑囿。大清入关后,擅长狩猎骑射的满族贵族对南海子情有独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重加修葺,以南苑名之。据《日下旧闻考》,“南海子即南苑,在永定门外。元时为飞放泊,明永乐时复增广其地,周垣百二十里。我朝因之,设海一千六百,人各给地二十四亩。春搜冬狩,以时讲武。恭遇大阅,则肃陈兵旅于此。”每年冬日,天子都会率领文武大臣在南苑围猎,他们把狼、狐等食肉动物列为主要捕杀对象,称之为“打狼围”。
围猎日期一天天临近了,这天,胤禛在尚书房读书,课间休息时,大家不免议论起围猎的事来。大阿哥胤禔已经十四五岁了,从10岁起他就参与围猎,几年来每每狩猎都有所收获,有时捕获几只野兔,或射中几头小鹿,猎物虽然不多,可对于尚未参加过围猎的胤祉和胤禛来说,就是极大的诱惑。两人无限向往,恨不能立即赶到围猎现场,亲眼看一看壮观的狩猎场景。
胤祉和胤禛被围猎深深吸引,两人商量后,决定前去求太子胤礽帮忙,带他们参加今年的围猎。由于太子身份特殊,需要接受的教育和掌握的知识与普通皇子不同,1年前他已经搬到单独一间的书房,与他们分开学习了,这叫出阁讲学。胤祉和胤禛探头探脑来到胤礽书房外,趴在窗子上往里瞧,巧的是,书房里只有胤礽一人。他们从窗子里爬进去,拜见过太子后说出了自己的请求。胤礽看看左右无人,悄悄说:“带你们去不难,可你俩太小了,不懂骑射,去了能干什么?”
胤禛说:“怎么不懂?我早就会骑马了,也能拉弓射箭了。”
“是吗?”胤礽有些不信,“你能拉弓射箭?恐怕你还拿不动弓箭吧。”
“拿动了,拿动了,”胤禛着急地辩解,担心胤礽不相信,巡视四周,用力搬起一张小桌子说:“你看,我能搬动桌子呢。”
胤祉在一边为他作证:“老四比我有力气,前几天他还射中了练武场的一块靶心呢。”
胤礽瞧着胤祉说:“那你呢?你射中了吗?”
胤祉搔搔头皮,不好意思地说:“没有,我不爱骑射,我喜欢读书,我能熟背《诗经》全篇啦。”
康熙接受历朝历代在册立太子问题上遇到的教训,试图通过严格而系统的教育,为自己塑造一位成功的接班人。因此,胤礽自幼得到的教育比起几位兄弟来,可以说更为全面而细致,在学业上尤显突出,不管文采还是武功,都是相当优异。他已经参与三次围猎,每次都有所斩获,得到康熙和大臣们一致夸奖。受此影响,年少的他不免有些骄傲,听说胤祉只会背诵诗篇,更是不以为然,对他说:“背诵《诗经》有什么用?能获得强壮的身体和统帅天下的本领吗?你呀,就是个书呆子。我看还不如老四呢,虽说刚直一些,可还是个有用的。”
胤禛听到太子夸奖自己,欣喜不已,急忙道:“那你答应带我们去围猎了?”
胤礽说:“答应了,到时候你们就跟在我的卫队后面,我会安排他们照顾你们。记住了,不要乱跑,万一让父皇看见,事情就麻烦了。”
胤祉和胤禛连忙谢过胤礽,欢天喜地地跑回书房去了。
半月后,围猎活动开始了,在胤礽安排下,胤祉和胤禛乔装改扮,混入卫队行列。第一天,他们跟在卫队后面观望他人射猎,只见从康熙到普通士兵,一个个都是全副武装,骑着精良的马匹,手挽弓弩,时而奔驰,时而勒马,显得格外威武。兄弟俩觉得十分有趣,紧紧追随在队伍后面,不住地为射杀到猎物的人喝彩叫好。黄昏时分,胤礽射获了一只狍子,胤祉和胤禛非常激动,凑过去与侍卫们一起收拾猎物。结果,事情露馅了。
清代《射猎图》,表现清贵族冬季围猎生活的画卷。
康熙听说胤礽射中猎物,亲自过来观看,他一下子发现了胤祉和胤禛,当即喝问:“你们好大胆子,不知道没有允许不准参与围猎的规矩吗?说,是谁让你们来的?”
胤祉和胤禛慌忙跪在地上,互相对视一眼,谁也不敢说话。
康熙似乎明白了事情的原委,转向胤礽问:“是你带他俩来的?”
胤礽也赶紧跪下了,张口结舌地推托道:“事情与儿臣无关,是……是……”
胤禛忽然接口说:“回禀皇阿玛,这件事情不是太子的错,是我和三哥求他,他才带我们来的,求皇阿玛不要怪罪太子。”胤祉一听,也忙应承:“是,是我和老四的错,与太子无关。”
康熙微微点点头,语气缓和地说:“你们兄弟倒是重情义,肯为他人担当。太子,你说,这件事情该如何处置?”
胤礽想了想,有些不情愿地说:“儿臣带头犯错,听凭父皇责处。”
康熙由怒转喜,望着几位儿子说:“三阿哥9岁了,已经到了参加围猎的年龄,四阿哥虽说小1岁,不过能文爱武,体格不错。既然你们这么想参加围猎,朕准许了。”
三兄弟不但没有受罚,反而获准参加围猎的资格,一个个喜笑颜开,谢恩而去。这边,一位叫尹泰的大臣提醒康熙:“万岁,这么做会不会纵容阿哥们和太子爷?”
康熙笑道:“太子既是将来的君主,又是兄弟们中的一员,他要依靠这些兄弟治理天下,朕应该给他机会。你没看见,三阿哥和四阿哥主动为太子开脱吗?这俩孩子倒是仁义。”说到这里,他眼前不由浮现胤禛为张谦宜求情的事,觉得这个儿子经过学习,与先前急躁、倔强的个性相比,更多了份真诚和仁爱,心里颇感欣慰。
尹泰听罢,信服地说:“万岁考虑得真周全。”
围猎过后,胤禛和兄弟们又恢复了以往刻苦读书的岁月,尚书房内,又响起了朗朗的诵读声。在这些时日中,他的学问渐渐增长,遇到了许多有意思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