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研究框架
本书分八章。
第一章就王维与希尼诗歌的认知思路进行比较综述,认识王维和希尼这两位诗人之异同,认辨其诗歌之相通,了解国内外对诗人及其诗歌的认知研究,并说明本书的研究框架,包括理论构建、双域和多域网络合成分析以及认知叙事、认知语用、认知翻译等。
第二章从概念隐喻到空间映射再到概念合成理论的形成与完善,梳理概念合成理论的历时沿革,重点讨论双域网络和多域网络的合成方式,同时在叙事、语用、翻译等领域拓展概念合成理论,构建趋同关联、求异关联的主体间性自洽模式。
第三章在趋同、求异两个层面分析王维与希尼诗歌的双域网络合成,趋同分析表现为作者主体—读者主体间的趋同思维、王维—希尼诗歌间的趋同特色,比如田园诗(山水田园诗与乡村诗)、宗教诗(佛禅诗与神话诗)、仕途诗与身份诗、边塞诗与暴力诗等;求异分析体现为读者主体—作者主体间的趋异思维,表现为王维—希尼诗歌的深层含义解读和双重叙事运动分析。
第四章从诗歌与多域网络合成的关联性切入,在平行型合成、复合型合成、循环型合成、格律型合成等层面,分析王维与希尼诗歌的多域网络合成,其间例证两位诗人不同类型的诗歌,探索这些类型的概念合成过程及其认知规律。
第五章从不同类型的叙述视角切入,讨论叙述视角与视点压缩之间的关联,从而构建叙述视角下的概念合成认知过程。叙事诗中存在视角转换现象,通过对王维和希尼叙事诗视角转换的形式和意义释解分析,旨在发现循环视角、内外视角(转向一个或数个人物)、交替视角、诗节视角、第二人称多角色视角、多异视角等视角转换形式,及其主叙述空间作用下的概念合成过程,从而找出认知叙事角度下的诗歌解读方法。
第六章根据合作原则分析王维与希尼诗歌的概念合成,合作原则在合作者角色、合作取向(认同或冲突)、合作准则方面,为概念合成提供了变量依据,而概念合成的跨空间映射整合为作者主体—读者主体间的认同合作、冲突合作搭建了认知构架。合作原则和概念合成的结合,为诗歌文本的认知语用解读提供了新的途径。
第七章从认知与翻译的关系出发,分析王维与希尼诗歌翻译的概念合成过程。在双域网络层面,分析原语文本形象—当前译者主体之间的概念合成过程;在多域网络层面,分析原语文本形象—当前译者主体—先前译者之间的平行型、复合型、循环型概念合成。先前译者概念的提出,扩展了诗歌文本比较翻译的认知渠道,促进译语成品的有效产出。
第八章对王维与希尼的诗歌研究进行总结,在理论构建、诗歌比较分析上进一步归纳梳理,并展望本研究的应用前景和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