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无名氏的散文
著书的人,如果是名不见经传,那么其分量及影响力便会大打折扣的,这似乎是现实社会的一个常理。
但也有例外,譬如《昆曲古调》,其分量足以沉重到一段历史文化遗产,尽管这个人其貌不扬、矮小瘦弱、少有人知。
这个人,便是海宁的周瑞深老先生。
2011年5月1日,百岁的周老仙逝,告别了澹泊、丰富的与昆曲缠缠绵绵的传奇人生,留下了一生精血凝成的《昆曲古调》遗存。
我刚拿到这套十多册的线装书时,内心十分震撼,这震撼不仅在于书印制的精美程度达到了“国家级礼品书的标准”(柯文辉语)、书的分量足够的沉;而且还在于其满册一丝不苟的蝇头小楷、外加天书般的工尺曲谱全是近期颐之年时周老先生的手笔。
文字可以阅读,曲谱却茫然烟雾,对于昆曲一窍不通之人,我还是被这蝌蚪还小的曼妙墨迹所激动,看着这笔墨就觉得是一种醍醐灌顶式的静寂享受。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柯文辉先生在《昆曲古调》序中感慨道“昆曲上承宋元传统,下开徽、汉、京剧先河。
经过明末戏剧家们的辛勤耕耘,吸收南北戏曲、民谣之长,不断改革,名剧林立。
丰富了人民的思维,塑造了无数圆雕式人物,起到了教科书的作用。
本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浙江省文化厅高瞻远瞩,指导并信赖海宁市文化体育局,根据笔者人微言轻的推荐,奋战两年,邀请昆曲最后也是最大的专家周瑞深先生在九十一岁至九十三岁的高龄,总结漫长一生中有关编、演、作曲、说戏(中国戏曲导演方式)的经验,勉力完成了呈献给读者的这部由奇缘造就的奇书,盒装七部,包括汤显祖创作的《桃花扇》、《冬青树》全剧生旦净丑末的曲谱六种,附以周老自作自行谱曲的短剧三折及自作诗词曲集一册。
保存古剧资料,供来哲研究排演参证,让七百年来前修的心血延绵一线。
捧读两千页手稿,曲谱上的小字只有一粒芝麻大,笔笔不苟,两年忆写太艰辛,正是:万种豪情吐不出,一腔热泪涌温泉,温泉磨墨成书稿,文脉重延几百年!”
由BJ出版社出版的《昆曲古调》,凝聚了周老一生对昆曲的痴情,也凝聚着海宁市文广(体育)局对文化遗产的衷情,如果当初没有海宁文广(体育)局对周老这人这书的慧眼识宝,并予以精神和物资上的大力支持,很难想象这部奇书能够顺利出版。
曹雪芹写红楼梦,十年辛苦不寻常。
周瑞深老编著成《昆曲古调》,穷尽一生精血更不寻常!
试想,在破旧的陋室中,一页纸、一墨砚、一杆笔,焚膏继晷,于孤寂的自鸣中延续昆曲的精魂;没有舞台、没有掌声、也没有“银子”;这有几人能做到?
周老生前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话,我记得特别深刻“人不要贪图安逸享受,一贪图享受就出不了成绩;生活苦一点,环境艰苦一点,反倒会让你成功。”
如今想来,此话怕是周老自己的实践写照了。
斯人已去,古调新曲,“昆曲前景,名义上不会消亡,可能变化无穷,我是业余爱好者,毋庸置喙。况一代有一代之文章,也许有新美佳作问世,可是我已无福消受矣。”
周老自传中最后的一句话,心声出其美好的愿景。
是的,文化大繁荣的愿景需要我们孜孜不倦的努力,像周老。
可喜的是,我们海宁于昆曲的传承中,出了田漾这样堪称翘楚的后起之秀,应是“古调新生开花枝,曲苑繁茂壮声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