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Tech x Social
数字商业环境中的增长公式
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组织问题。本文将帮你理解数字技术、数字化的商业时代对企业架构、组织管理提出的新挑战。
当我们谈论数字技术、数字化转型话题时,往往会首先想到向技术专家请教一二。但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组织问题、管理问题。因此,《哈佛商业评论》邀请腾讯集团高级管理顾问、青腾大学教务长,曾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飞利浦人力资源管理教席教授、管理学教授、副教务长的杨国安展开对谈,更多去理解数字技术、数字化的商业时代对企业架构、组织管理提出的新挑战。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疫情的出现让企业面临诸多内部和外部的新的变化、新挑战,您认为在后疫情时代,企业应如何调整战略,应对新的行业环境?
杨国安:疫情对于企业来讲,冲击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是需求端,特别是线下需求降低;另一方面因为停工的影响,企业的供应端也受到了冲击,造成两端承压的局面,给企业的运营甚至生存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
另外这次疫情带来一个延伸的影响,就是大国较量博弈变得更加明显和错综复杂,全球化的趋势有了微妙的变化。未来,国际市场上大国之间可能会形成各自的朋友圈,有一批以美国为主的市场和供应链,有一批是以中国为主的朋友圈,也有一些企业是两边都会参与的。但这种变化不会到逆全球化的程度。
当然,疫情也带来了好处,就是它加速了企业、消费者、甚至政府对于数字化转型的接受程度。很多企业、消费者在家办公,用腾讯会议、用企业微信;很多小孩不能上课,在家用腾讯教育看直播课,甚至很多老人家以前不用数字化服务,现在都用了。这个外在环境的改变对于企业的战略来讲,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这是推动数字化转型加速的积极因素。
另外也有消极因素的推动。如今“黑天鹅”事件、突发事件很多,波及范围很广。像这次疫情,中国的企业打完上半场,还要打下半场、加时赛……所以对于企业来讲,看的很清楚的一个现象就是,现在单单靠物理世界做生意是很危险的,企业应该要打造数字空间去减少这种风险。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物理世界的全球化可能遭到了一定的阻碍,在数字世界,也出现在所谓的数字保护主义,有些国家和地区人为的制造数据孤岛,或者竭力抵制那些不加节制的数据开放。你认为我们该如何既保持数字世界的开放,又能抵御过度开放带来的风险?
杨国安:基本上数据的价值在于完整性,比如你有线上的销售数据,但是没有线下那一块,就不完整。现在数字科技打通了线上线下,就好像智慧零售门店,我一进去店员就已经知道我是谁,我在哪个货架停留、摸了什么东西、看了什么东西,最后有没有下单它全都知道。当线下数据变得跟线上的电商数据一样可追踪,当线上线下的数据全部打通,企业对用户的需求、喜好的理解会更加完整。
除了营销环节,数据打通在前后端也很重要。比如门店的销货,哪一个是爆款,哪一个不行,能不能很快反映到我的供应链,我的生产环节,到我的开发和采购,需要及时、快速的决策。
所以数据要能够打通,能够共享,才能够发挥它的威力,这是一个大的原则。但是在这个大的原则之下,我们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比如腾讯,我们要从用户的角度来考虑,把个人信息和数据保护放在优先地位。没有保护的前提下,是不能滥用数据的。所以企业本身不是简单的遵从政府规范,自己也要对社会、对用户负更大的责任。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在一个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在后疫情时代,企业复苏与重获生长力需要去做哪些部署?
杨国安:面对VUCA这样的商业环境,企业很重要的就是要保持敏捷,做出更加敏捷、更加快速的决策。在企业经营中,你可能发现自己有时看不远,只能看到半公里之内的东西,看不到两公里后的东西。怎么办?你需要敏捷。这也是数字技术的好处之一,就是即时。数字化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数据的即时性、敏感度,让生长更快。
另外,企业的团队文化、授权机制、员工有没有数字化的心态也很重要。只有技术是不够的,要技术(tech)乘以环境(social),就像一个管理学派叫social-technical system(环境技术系统),技术与环境一定要匹配。技术改变了,环境也要改。如果单单换了技术,但是行为、组织、文化、能力没改的话,你是没办法用好这个技术的。所以我觉得面对VUCA的环境,企业要更加数字化,组织和团队也要升级。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之前您也提到过一个概念叫市场化生态组织,就比如说像中国的这些互联网巨头,如腾讯和阿里。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您认为这样的市场化生态组织具有怎样的特点和生长力?
杨国安:它们是在VUCA这个环境里面长大出来的“赢家”。因为它能够完全掌握科技创新带来的颠覆性新机遇,不是守住现有的产品,而是不断抓到或者创造新的市场机会。
市场化生态组织的特点是有一个比较强大的中台,加上前端多样的产品,以及面向不同市场、不同客户群、敏捷且高度授权的闭环小团队。每一个小团队都要有攻击力、创造力,能够抓住市场机会。它们有自己的产品、研发、用户体验设计,所以不需要在企业内部进行很多跨部门协作,能够快速的做事,做到责、权、利的结合。“责”就是要对业务成长负责,不能像以前多部门合作时那样互相推诿责任。“权”,小团队要拥有关键资源,获得更大的授权。“利”,团队的收益与团队创造的价值直接挂钩。这样其实模拟了创业者心态。
而从企业平台来看,要避免造成太多臃肿的团队,所以要把通用的资源跟能力放在平台方,让前端小团队轻装上阵。这样的平台一般来讲包括三层。第一层,是跟业务息息相关的共同资源,比如采购、物流、供应链、客户,这个是共同的,不需要所有的产品都单独搞一套。第二层是技术和数据,小企业可以把技术中台外包,比较有规模的可以自己做中台,但企业一定要做到的是数据的打通和标准化,这也是数字化转型很重要的指标。第三层就是职能,比如财务、人力、战略、品牌,这些职能不用重复做。
形成这样的组织,好处是每一个面对市场的业务团队高度授权,能够做自己的业务,他们自己是小老板、主人公,发挥小企业的优势,平台又能发挥大企业的经济规模。另外,它足够敏捷,当看到新机会,很容易组建一个新的小团队,5到10个人,试一下这个产品跑不跑的通。这个小团队成为插件型的组织,插到大平台生态里,获取业务支持、技术支持,做得不错就扩大规模;做得不好就解散,试错成本也很低。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没有互联网基因的传统组织,怎么才能转型成为真正的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公司?
杨国安:第一,CEO必须要了解他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第一责任人。很多企业说自己不懂数字化,就找一个互联网企业高管做CIO,委托他搞定数字化转型。但首先你要知道,数字化转型是CEO的责任,不是CIO的责任。
数字化转型必须由CEO带领核心团队想清楚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why,为什么要数字化转型?是跟潮流?还是觉得数字化是未来大趋势?跟公司的成长战略如何联动?我讲一个简单的例子。2012年,美的集团认为中国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在逐渐丧失,制造业不能再继续世界工厂的定位,必须进行产业升级。如何做?他们提出三个主导思路。第一,产品领先。制造出更高端和有技术含量的产品;第二,效率驱动。生产自动化,不依赖人工;第三,全球经营。品牌要全球范围内做起来。要做到这三点,数字化其实是基本功。
第二就是what,哪些最需要数字化?营销、供应链、产品开发,甚至财务、人力等等工作都可以被数字化。那么结合企业战略,数字化的切入点和重点在哪里?对于美的这类企业来说,关键是智能制造,以及让供应链更具柔性。对于消费零售业,关键则是在营销端,怎么能够更加的智慧化,怎么打通线上线下多渠道,怎么更加全面的了解用户需求,怎么在对的时间、对的渠道,把对的内容精准推荐给用户,怎么让交易更容易,购买更便捷。
第三个问题是how,如何落实数字化?数字化不是单单有科技,团队有没有具备匹配数字化的能力也很重要,能够打造出一个人人关心用户、关心数据的企业文化也很重要。比如鞋服品牌百丽,它升级了数字化技术,给每双鞋加上RFID电子标签,用户试穿过都会留下记录。他们会发现有些鞋很多人试穿,但转化率很低,技术发现了这个现象,但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具有数据敏感度的一线店员会注意到用户的试穿反馈,知道产品的问题出在哪里,并反馈给产品设计师。这就需要具备通过数据挖掘客户需求的文化,也需要足够的授权可以快速决策。
另外,数字化转型不是有和没有的状态,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企业也不用太怕数字化这件事儿。我一直鼓励大家珍惜数字化机遇,也想送给大家四个建议:
Dream Big(梦想要大),数字化给企业带来的机会是很大的,有广阔的空间。
Test Small(脚步要小),这么广的领域,需要找一个切入点,小一点、试一下。
Fail Fast(快速试错),如果不行就把他关掉,不断的试错。
Learn Continuously(不断学习),在转型的过程中找一个试点,当积累了经验之后,再以点带面。
杨国安
腾讯集团高级管理顾问、青腾大学教务长,曾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飞利浦人力资源管理教席教授、管理学教授、副教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