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凯恩斯革命

一、古典宏观经济模型

凯恩斯革命以前,占据经济学正统地位的是新古典经济学,包括边际效用学派、洛桑学派和剑桥学派。在理论上,新古典经济学从充分就业这一前提出发,考察资源配置问题,其中心是供求均衡价格论,主要内容属微观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边际分析、均衡分析,通过增量变化、均衡的形成和变动来分析经济运动;在政策主张上,反对国家干预和调节,主张自由竞争、自动调节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就其基本内容来说属于微观经济学,但是对宏观经济问题(如产量、收入、就业、价格水平等)也有论述。现代西方经济学者为了比较研究的需要,把有关宏观经济问题的论点、推论加以汇总,概括成所谓的“古典”宏观经济模型: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资本主义经济活动能够创造出足够的需求来吸收或购买所有的商品与劳务,推论出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存在恒等关系。从整个社会看,不可能出现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大量的失业。即使出现供求失衡和脱节,也只是暂时的、局部的现象。在完全竞争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的调节,最终会使供求达到均衡,整个经济社会存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必然趋势。

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包括劳动市场、生产函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其方程有:

(1)劳动市场上,劳动需求、劳动供给都是实际工资的函数,表示劳动需求等于劳动供给,决定了均衡就业量N0(充分就业水平)和均衡实际工资

(2)在产品市场上,生产函数Y=FK, N)中,假定资本量K不变,总产量Y是总就业量N的函数,实际Y0N0决定,Y0是充分就业的产量。

(3)在资本市场上,投资I=Ir)和储蓄S=Sr)都是利率的函数,当Ir)=Sr)时,决定了均衡利率、均衡投资和均衡储蓄。

(4)在货币市场上,MV=PY是交易方程,M=KPY是现金余额方程,都表示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假设VKY为已知既定,则价格水平P由货币数量M决定。

(5)在货币工资率、实际工资率和物价水平三者存在恒等关系时,,货币工资W0由模型内生,即由P0决定。

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可用图3-1表示。上述方程和图形说明了就业、产量、储蓄、工资和价格诸水平是怎样决定的。

图3-1 古典宏观经济模型

从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可推导出古典学派的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在图3-1(4)中,横轴表示实际产量(或收入),纵轴表示价格水平,曲线M0M1表示不同货币数量,假设Y0不变,VK为常数,M0对应P0, M1对应P1。货币数量曲线能表明国民收入(或产量)与价格水平关系,它作为古典学派的总需求曲线,即AD0是一条等轴双曲线(或等积曲线),如图3-2所示。总供给曲线AS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因为Y0是充分就业的实际收入(或产量)水平,不论货币数量怎样变化,只引起价格水平变动,而Y0不变。把ASAD结合起来可以看出,如政府通过政策扩大货币供给量,不会对国民收入或产量水平产生影响,正常状态下是存在充分就业的均衡趋势的。这种理论是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这一假定前提下,人们拥有完全信息,并且不存在不确定性预期,市场(或价格)机制有弹性地自动调节,虽然有时会出现不均衡或存在失业,但是社会经济体系总是会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所以,国家(政府)不用干预经济,自由放任是最好的政策。可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严酷现实却从根本上动摇了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体系。

图3-2 古典模型中的ASAD

二、对传统理论的批判与凯恩斯革命

《通论》奠定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凯恩斯认为传统理论不符合事实,只适用于特殊情况,只有他的宏观经济理论才是普遍适用的“一般理论”,即强调《通论》中的“通”字。凯恩斯指出:“如果正统经济学有错误的话,其病不会在其上层建筑,而在其前提之不够明白、不够普遍。”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M].商务印书馆,1977:3.并把传统理论前提归结为:

“(1)真实工资等于现行就业量之边际负效用;

(2)严格意义的不自愿失业,并不存在;

(3)供给自己会创造自己的需求。意思是说,不论产量与就业量在何种水准,总需求价格等于总供给价格。”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M].商务印书馆,1977:24.

凯恩斯批判了传统理论。首先,指出真实工资并不等于现行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因为在货币工资没有变动、真实工资随物价上涨而下降时,工人仍然愿意受雇而不退出劳动市场,这说明真实工资大于现行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其次,传统理论认为现实经济活动中的失业只有两种: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摩擦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暂时或局部的不可避免的摩擦而导致的失业;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而导致的失业。凯恩斯指出这与实际不符,并提出了另一种失业——不自愿失业。它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却仍然找不到就业机会而出现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只要消除了不自愿失业,就实现了充分就业。这是凯恩斯充分就业概念的特殊含义。最后,凯恩斯否定了萨伊定律,认为这是把物物交换的规则,或者把支配鲁滨孙经济的规则简单地搬用到现代经济生活中来。按照萨伊定律,传统的利息理论认为:储蓄代表货币资本供给,投资代表货币资本需求,由于利息率的自动调节作用,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从而使储蓄永远等于投资。凯恩斯否定了这种观点,认为储蓄与投资是不同人分别做出的不同决策,不能简单地自动地联系在一起,更不可能永远相等,所以萨伊定律不能成立。因此凯恩斯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由于社会的有效需求或总需求不足而出现不自愿失业,实现的均衡也不可能是充分就业的均衡,经常状态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经济不可避免地要出现经济危机和失业。

凯恩斯对新古典经济学虽然做了批评,但并不完全否定这种传统理论。如凯恩斯同意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物质产品的观点,肯定传统的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他认为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在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下还是适用的,还提醒人们在传统理论的“教导里包含着一些意义重大的永恒真理,这是今天很容易忽视的……”凯恩斯.美国的国际收支.罗志如,等著.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上)[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89-90.。这里,孕育着不同凯恩斯主义者争论和分歧的种子。

凯恩斯的经济学说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主张等方面都不同于传统经济学,弥补了其缺陷,纠正了其错误,开辟了经济学研究的新天地。美国经济学家劳伦斯·克莱因(198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称凯恩斯理论在经济思想史上是一次革命,称之为“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革命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客观存在,给传统理论以沉重打击,提出的方法、理论和政策成为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大大促进了西方经济学的演变和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来,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就是围绕凯恩斯经济理论展开的。因此,凯恩斯革命成为西方经济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推动着西方经济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凯恩斯革命的实质是以低于充分就业的理论替代充分就业的理论,以国家干预主义反对自由放任主义,以宏观经济分析取代微观经济分析。它的目的是挽救资本主义的日益衰落,维持国家垄断资本的统治。其本质是以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取代自由放任主义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