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

一、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是1949年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杜森贝利在《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中提出来的。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

示范效应是指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受周围人们消费水准的影响,即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时会和周围的人们进行比较,并且试图在消费水平上超过别人或至少不低于同一阶层的其他人。所以,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自身收入的影响,也受他人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影响。

棘轮效应是指消费者在决定当期消费时,不能摆脱过去的消费习惯,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消费,也就是古人说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因此,消费者的当期消费支出决定于当期收入及过去的消费支出水平。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表明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绝对收入影响,而且要受周围人和自己过去的收入和消费影响。长期内,消费与收入将保持较为固定的比率;短期内,消费会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难以随收入的减少而减少。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则认为消费和人们自身的收入相关,即实际消费支出仅仅是实际收入水平的函数,因此凯恩斯的观点也被称为绝对收入消费理论。

二、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们会在较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实现一生消费效用最大化。一般说来,年轻人的家庭收入偏低,但他们往往因为生活需要,或对未来收入前景看好,从而把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用于消费,甚至贷款购买房屋、汽车等耐用品,此时的储蓄很小甚至为零为负。随着他们进入中年,收入日益增加,这时的收入除了用于消费,还可以用来偿还年轻时的债务,剩余部分储蓄起来以备养老。当他们进入老年期,收入下降,此时的消费主要依靠过去的储蓄,而不是当下的收入。这样,家庭的消费要取决于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所获得的收入,也就是说消费取决于家庭所处生命周期阶段。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表明个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该消费者的年龄,社会总消费与总储蓄取决于经济增长率及人口的年龄分布变量。比如经济增长速度快,人们预期未来收入会提高,则社会消费倾向就会提高;当社会上的中年人所占比例增大时,社会消费倾向就会降低。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也分析了其他一些影响消费与储蓄的因素,比如若社会上有更多的人想及时行乐的话,社会总储蓄就会减少;当有更多的人想给后代留下遗产时,社会总储蓄就会提高,但若国家提高遗产税率,则又会促使人们减少欲留给后代的遗产从而增加消费;此外当社会建立起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时,人们的抗风险能力增强了,社会总储蓄就会减少。

显然,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强调人们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进行长时期甚至是一生的规划,以达到整个生命周期的最大满足;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则把一定时期的消费与该时期的可支配收入联系起来,是短期分析。

三、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认为,消费者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不只是根据现期收入进行消费,还会根据永久收入水平做出消费决策,消费是永久收入的函数。

所谓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期到的长期收入,即预期在较长时期中可以维持的稳定的收入流量。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所观察到的当前收入和过去若干年收入的加权平均数来计算,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距现在的时间越远,权数越小。

该理论表明当收入增加时,人们不能确定收入的增加是否会一直继续下去,就不会马上充分调整其消费。相反,当收入降低时,人们也不能确定收入的下降是否会一直持续,消费也不会马上发生相应的下降。只有当收入变动最终证明是永久的,人们才会充分调整其消费支出。因而当经济衰退时,虽然人们收入减少了,但消费者仍然按永久收入消费,故衰退期消费倾向高于长期的平均消费倾向;相反,经济繁荣时尽管收入水平提高了,但消费按永久收入消费,故这时消费倾向低于长期平均消费倾向。

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和生命周期消费理论都体现了消费者进行消费行为时不只考虑现期收入,更是将永久或一生的收入作为决策的依据,暂时的收入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是非常小的。因此当政府想用税收政策影响消费时,临时性的减税或增税对消费者的影响比较小,只有永久性税收变动,政策才会有较大效果。但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偏重对储蓄动机的分析,从而提出财富是消费函数的变量;而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则偏重于探讨个人如何预测自己未来的收入。

四、影响消费和储蓄的其他因素

(一)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和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都强调了收入在影响消费者行为时的重要作用。实际上,消费者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影响消费支出的因素不仅仅只有收入,下面将指出影响消费支出的一些非收入因素。

(1)利率。按古典学派理论,利息是消费者对今天消费与明天消费(储蓄)进行选择的机会成本。因此,利率的提高,将引诱人们紧缩消费而增加储蓄;反之,储蓄就可能减少而消费增加。然而,这一论点并未有明显的实际经验支持,许多人对它表示怀疑。从实际来看,储蓄能力(收入水平)、习惯和环境等倒是更多地影响着人们的储蓄水平。

(2)物价水平。消费者对物价水平变动的支出反应,主要取决于物价与实际可支配收入间的关系。如果物价水平的变动同消费者的名义(货币)收入的变动是同比例的,即实际收入不变,则按照实际消费是实际收入的函数这一理论,消费者的支出与储蓄就会保持不变。但是,如果物价的变动(上升或下降)与消费者的货币收入的变动不是同比例的,这将导致实际收入水平上升或下降。

(3)价格预期。实际资料显示,伴随着货币收入与物价水平的相应上升,实际消费开支也会增长,这种结果常在物价水平猛烈上涨的时候出现。但这种消费支出的变动并非是由物价变动直接引起的,而是反映这一事实:即消费者预期“明天”的价格会有更剧烈的上涨,而将实际收入中更多的部分提前用于“今天”的消费。相反,即使消费者当期的实际收入并无变化,如果预期将来的物价会下降,这也会使他们把当期的部分实际消费支出向后推延。也就是说,价格预期会影响当期的消费开支,且当期的消费开支与价格预期的变动是同方向的。

这种消费开支的变动,是预期未来物价水平的结果,而非由现期物价水平造成的。价格预期只是影响现行实际消费支出的若干预期之一。就许多家庭而言,未来收入水平的预期也是影响现行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消费者关于将来各种变动的预期——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等等,都会对消费开支产生影响。

(4)收入分配。从理论上讲,由于储蓄率会随收入的增加而上升,因此,收入的较大平均化有可能减少一定量总收入中储蓄的份额。所以,收入均等化的再分配税收将有助于增加消费。

(5)金融资产。一般说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一个家庭所拥有的金融资产(现金、存款、股票、债券等)的积累增加,那么,这个家庭会进行储蓄,从而进一步增加他所拥有资产的愿望和动机就会递减,而相应的消费开支就会增加。如果这个行为反映了大多数家庭资产增加后对消费的刺激的话,那么就总消费函数而言,它意味着随着金融资产数量的增长,整个曲线就会向上移动,从而在一个既定的总收入水平上产生较高的APC。

(6)其他因素。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及,如新消费品的发明和上市、消费信用条件的宽紧、人口的某些特征、人口的流动趋向以及人们的心理动机等,都可能对消费产生影响。此外,社会环境的变化与社会事业的发展,也会影响消费者行为。例如,通过人寿保险、私人养老金、房屋抵押贷款,使得许多家庭的储蓄成为固定性、契约性的长期稳定行为,并且较少受收入变动的影响。这样,消费支出的家庭模式就会因此而产生差异。

最后,需要指出,一个社会的人口增长率与总收入增长率的比率变动,通过人均收入也会影响到总消费函数。如果人口增长率相对收入增长率数值提高,那么总消费曲线就会上升,反之就可能下降。

以上所述的各种非收入因素,在某些方面都可能对消费支出产生影响,特别是在短期内。但就长期而言,这些因素即使综合起来,也不如收入水平变动对消费的影响作用明显。正是因为收入因素占有支配或优势的地位,才使人们可以建立起有意义的消费函数模型。在这个理论模型中,消费单独作为收入的函数,而把其他因素通过假设不变而略去不计,从而大大简化了分析过程,并使基本的宏观经济问题更加突出。这样,宏观经济理论的建立才有了可能。

(二)影响储蓄的其他因素

经济学研究消费问题的目的不完全是为了说明消费本身,它还有一个重要目的是通过对消费的研究引出对储蓄的研究。

正如影响消费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一样,影响储蓄,尤其是影响个人或家庭储蓄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收入以外,影响储蓄的因素还有以下几种主要情形(动机):

(1)为了将来老年生活做准备而进行储蓄。

(2)为了准备假期旅游或购买高档耐用品而进行储蓄。

(3)为预防不测或某种不安全感觉所进行的储蓄。

(4)想给子孙留点遗产而进行储蓄。

(5)为积累而积累所进行的储蓄。

(6)为想得到较大的财富所带来的权力而进行储蓄。

(7)因节俭的习惯所进行的储蓄。

如果我们不考虑上述因素,仅从量上来看,储蓄总是收入减去消费的剩余部分。

储蓄与消费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来自国民收入。其区别在于,任何数量的消费都必定是正数,不可能为负消费;而储蓄就不是这样,它既可以是正储蓄,也可以为零,甚至是负储蓄。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收入是决定储蓄的最主要的因素。只有当收入满足一定的消费支出后,才可能有储蓄,而上述影响储蓄的因素(即动机)也才可能产生作用。因此,我们在储蓄函数中不仅描述了收入与储蓄之间的对应关系,更加突出了收入对储蓄的决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