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市旗林业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远古林业

在距今大约14万年前至7万年前,在今乌审旗南部的萨拉乌素河(今无定河上游)流域出现了“鄂尔多斯人(河套人)”(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董光荣、黄慰文2003年研究成果)。

在“鄂尔多斯人(河套人)”生活时期,乌审旗及周边地区气候温暖而湿润,有较多的河流和湖泊,生长着茂密的针阔叶混交林,以针叶树居多,伴生树种有栎、榆、柳、桦、鹅耳栎、榛等。考古学家贾兰坡教授曾说过:“那时的萨拉乌苏地区,有较大的湖泊和河流,湖畔附近有疏散的森林和广阔的草原。气候比现在温暖而湿润。”据袁宝印先生编写的《萨拉乌素河滴哨沟湾剖面孢粉分析结果表》显示,萨拉乌素河流域有相当数量的乔木花粉、一定数量的灌木和草本植物花粉,乔木花粉中针叶树花粉占绝对多数,并以松类花粉为主,阔叶树花粉亦占有一定比例。样品一号树木孢粉粒数百分比为:松属占58.6%,铁松属占1.5%,落羽松属占1.5%,云杉属占4.6%,栎属占3.5%,鹅耳枥属占3.5%,胡桃属占1%,榆属占2%,柳属占2.5%,桦属占1.3%,枫杨属占0.5%,榛属占0.3%。

与此同时,科学家们还找到大批的哺乳动物化石,被命名为“萨拉乌苏动物群”,成为华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的“标准地点”,载入中国和世界古动物研究的史册。据黄慰文编写的《萨拉乌素的河套人及其文化》一文中指出:“萨拉乌素动物群化石有:兀鹰、麻雀、山鹑、鹌鹑、毛腿沙鸡、涉水鸟、角鸊鷉、野鸭、翘鼻麻鸭、巨驼鸟等鸟类石11种和刺猬、麝鼹、野兔、短耳兔、蒙古黄鼠、五趾跳鼠、索氏五趾跳鼠、子午沙鼠、中华鼢鼠、原鼠、斯氏高山帡鼠、鼠头田鼠、灰仓鼠、狼、虎、鬣狗、狗獾、诺氏象、野马、野驴、披毛犀、野猪、诺氏驼、马鹿、河套大角鹿、蒙古鹿、普氏羚羊、鹅喉羚、许家窑扭角羊、盘羊、王氏水牛、原始牛等哺乳动物化石34种,啮齿类动物占相当大比重。”

依据化石记录,“萨拉乌苏动物群”主要有身体巨大、门齿略有弯曲的古象纳玛古菱齿象。这类象体表光秃,与现代象相似,在乌审旗发现的门齿化石长达2.4米~3米,科学家们认为这类古象体高近4米、体长约8米,体重在5至6吨之间,可谓乌审旗古动物中的珍奇“巨兽”。它们喜欢群居,以食树枝、树叶或水草为生,栖于湖泊、沼泽或草原的疏林地带。此外,还发现一类体披长毛的披毛犀。这类化石在乌审旗地层中发现最多,而且分布较广。

20世纪20年代在萨拉乌苏河流域一带曾发现过一具相当完整的披毛犀化石骨架。科学界曾作为化石“珍奇”而运抵天津市天津自然博物馆。

科学家们在萨拉乌苏河流域发现的古动物化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河套大角鹿。这种鹿个体高大,身躯粗壮;其最特殊的是鹿角眉枝扩展,呈扁平扇状,几乎与头骨垂直;主枝亦为开阔的掌状而高耸于眉枝之上,这种形态奇特的鹿角,在鹿类家谱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其次是王氏水牛,这是为纪念这类化石的最早发现者——萨拉乌苏河畔大沟湾村的蒙古族农民王顺而取名的。王氏水牛的牛角别具一格,其横切面呈三角形,是中国水牛化石中罕见的类群。还有诺氏驼,这是一种比现在双峰驼头骨粗壮、个体高大的巨驼,它是“萨拉乌苏动物群”中所特有的古动物之一。

在食肉类中,发现最多的是鬣狗,极其凶猛,它的前肢很长,颈背拱起,并长有粗而长的鬣毛,牙齿非常锋利,在整个动物界中是咬碎骨头能力最强的猛兽。此外,还有老虎的化石。1964年中国科学院古生物工作者就在萨拉乌苏河的杨四湾一带,发现了一具虎的后半身骨架,这在中国第四纪虎化石中算是十分难得而稀有的标本。

在乌审洼地还发现有个体大而犄角粗壮的原始牛化石、驰名的普氏野马化石,还发现过一具完整的野驴化石骨架(今存天津市自然博物馆)和鹅喉羚、卡赫特转角羊、马鹿、野猪、普氏羚羊、盘羊、狼、狗獾、麝鼹以及各种啮齿类、鸟类等化石。

1928年,著名的法国科学家德日进博士曾指出:“在我们看来,萨拉乌苏动物群并非人们所说的‘寒冷动物群’。当时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生活在这个地区,我们应该想象河套地区有相当多的沙漠,为草原的羚羊和啮齿类提供了生活的场所,同时在沙丘附近是一片绿色以养育大型的食草类动物。在那种情况下,气候可能是变化激烈的,又可能是相当炎热的,同时对于鸵鸟、水牛和披毛犀都是满意的……”

中国著名的古人类学家裴文中教授在《中国原始人类的生活环境》一文中指出:“特别是在阴山山脉的南麓,可能在一个广大的地区中,有由山上积雪汇集而成的河流和湖泊,成为许多动物和人类聚集之地。河套人生活在今萨拉乌苏河的两岸,在河的两旁是广大的平原草地,在河畔的附近生长着草木。在平原草地上,有河套扁角鹿,有赤鹿,有野猪,也有善于奔驰的羚羊、野驴和野马。不怕干旱的还有骆驼和一些啮齿类。在河旁有水牛及原始牛来吃河旁比较丰富的水草。有决定意义的是纳玛象、披毛犀和赤鹿都生活在草原之上。”

在距今7~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生活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乌兰木伦河流域的“乌兰木伦人”成为鄂尔多斯地区及乌审旗原始农耕文化农业土地利用的先驱。

后来,由于古人类“鄂尔多斯人”的不断繁盛,以及狩猎技术的日益提高,加上更新世晚期气候的多变,特别是向干燥、寒冷转化,虽然居住在今乌审旗的古动物有过多次的迁移,但在遗传与适应的矛盾斗争中,一些曾占主导地位的古动物因无法适应变化了的条件,便逐渐绝灭。大约到距今1万年前,在萨拉乌苏生存的哺乳类中有33.3%的重要类群退出了生命活动的舞台;而另外一部分,不断迁徙并离开乌审旗。

在距今4200年~3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朱开沟人”成为鄂尔多斯地区及乌审旗由农向半农半牧转变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