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气振青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白色恐怖

李子洲

战争岁月,乱世风云。同众多革命者一样,少年苏振云在寻求知识和真理的道路上,也经历了苦闷、迷惘和艰难抉择的成长过程。


1934年8月,15岁的苏振云进入绥德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念书,为一年后就读绥德师范学校做准备。

绥德师范学校一直是苏振云向往的地方。它创立于1923年5月,原名“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简称“四师”)。

1923年夏,革命先驱李子洲受中共北方区委负责人李大钊的派遣,回陕西开展工作。1924年夏,李子洲来到“四师”任校长。他认为“如求学而忘革命非真求学,革命而忘求学非真革命”,明确提出“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的校训。

1924年冬,“四师”建立起中共党团组织,开展革命活动。李子洲赴北京聘请进步知识分子来学校任教,并购置了一批进步书刊,开办图书阅览室,向学生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反对封建礼教,反对军阀列强,进行革命启蒙教育。

同时,“四师”还兴办民校(夜校),结合扫盲向青年农民灌输反帝反封建思想,组织进步的农民和学生秘密集会,联络感情,宣传革命道理,在群众心中点燃革命的圣火。“清涧起义”的领导人李象九、白明善就是在此期间,经李子洲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又转为共产党员。

在李子洲倡导下,“四师”成为陕北革命的策源地和活动中心,也成为令国民党反动派咬牙切齿的“眼中钉、肉中刺”。

1929年2月,李子洲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同年6月,病逝于狱中。“四师”也遭国民党当局三次封闭。

1934年夏,“四师”恢复招生,更名为“陕西省立绥德师范学校”。


然而,当少年苏振云满怀着对新世界的向往与渴望走出偏僻山村,走向这所梦想中的“革命摇篮”的时候,还没有呼吸到崭新天地里新鲜和自由的空气,却闻到了四处弥漫的白色恐怖的血腥味道。


1934年2月,国民党军对陕甘边和陕北两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企图消灭红军和游击队,摧毁两苏区。

为了切断红军与群众的联系,国民党军实行白色恐怖,血腥镇压共产党和革命群众,使党的组织受到重创,一批优秀的共产党人被残酷迫害。面对敌人的疯狂肆虐,英勇的共产党人没有退缩。苏区红军和游击队、赤卫队在刘志丹、谢子长的率领下,经过半年多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

第一次“围剿”被挫败,使得国民党对苏区的进攻更加疯狂。而他们白色恐怖的魔爪,自然不会放过革命思想和进步活动活跃的绥德师范学校。为了清除异己,当局要求教员和学生“自愿”加入国民党,凡不愿加入者,一概视为“共党”查处,这一倒行逆施的做法引起了进步师生的强烈抗议。

为了镇压民愤,1934年10月,国民党开始大肆逮捕绥德师范及其附属小学的进步教员和学生。刚进入绥德师范附属小学不久的苏振云,目睹自己敬爱的师长前一天还在讲台上慷慨陈词,第二天就被无端逮捕或是莫名其妙地失踪,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革命斗争的残酷,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

面对穷凶极恶的国民党反动派和敌我力量悬殊的严峻形势,为了保护进步师生,保存革命力量,学校的地下党员采取权宜之计,劝说进步师生按照当局要求加入国民党,以免遭敌人的逮捕和迫害。苏振云虽然心里一百个不愿意,可是对形势也有着理智的认识,就敷衍地填写了一张加入国民党的表格。

几天后,苏振云和几个同学得到了“年龄不够,未予接收”的答复。

当少年苏振云因为没能加入国民党而高兴得欢呼雀跃时,他没有想到,这一次荒唐可笑的入党经历,竟会在几十年后,被指认成为他个人历史上一个无法抹去的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