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谷创新研究院:掘秘光谷之“光”
导语
行业的秘诀不再是秘诀,它们飘荡在空中。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光谷位于武汉东南部的三湖六山之间,是我国光电子信息技术实力最为雄厚的地区。目前,光谷已经形成关东光电子产业园;关南生物医药产业园、汤逊湖大学科技园、光谷软件园、武汉软件新城、佛祖岭产业园、机电产业园、光谷生物城等园区;在北部则积聚了众多科研院所与高校。在世界技术革命浪潮汹涌、国内改革开放大举阔步的背景下,光谷从1984年开始筹建,2001年被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2009年成功申请成为我国继中关村之后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34年的发展演化,对于一个“产业簇群”而言并不算长,但已让光谷逐步演化成为一个结构更加系统而紧密的技术空间,它像是一个生态系统,能够包容下更多的物种在此栖息繁衍。逐步分化的物种,越是不同就越是依赖,此消彼长,互利共生。
在这个变化不断发生的生态系统里,光谷创新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光谷创新研究院”)扮演了非常特殊的角色——既是主体,也是他者。作为光谷的一员,光谷创新研究院早在2008年就已加入了光谷的整个建设中来,成为光谷智库,为企业把脉,为园区献策;同时,它又将自己跳脱,以他者的眼光记录在光谷发生的一切,像是光谷对外的信息收发器,促进光谷更为健康的动态平衡。
此次的调研行动,在光谷创新研究院的引导之下,我们仿佛是一群满怀好奇的生物学家,想要进入一片茂密的森林里,看看在这里栖息的不同物种是如何成为今天的样子,又将如何形成明天的样貌,在有条不紊的运作背后,蕴藏着什么样的智慧。
光谷创新发展研究院是长城战略咨询公司与光谷管委会于2014年出资注册成立的研究机构,专门为光谷的创新发展提供智库服务。本次访谈光谷创新发展研究院赵荣凯院长。
从0到1,见证光谷成长
光谷创新研究院,是长城战略咨询的分公司。作为国内从业历史最长的民营咨询机构之一,长城战略咨询在1993年便以民非的身份成立,到了1999年转型成为企业。长城战略咨询的发展,是为更多的企业提供更为有效的咨询服务的过程,从第一家为新希望集团服务开始逐渐强大,延伸出其他各类形态的知识服务产品。正如其名,长城战略以战略规划见长,战略是长远的,因此与企业的关系也是一种长期的深入合作。当年接的第三单业务——宁波菲斯,从意大利引进射电望远镜到后来将射电望远镜技术完全中国化,成为我国该领域的领先者,用了十年时间,而长城战略咨询,陪它一起走过了这十年,并且,还会继续一起走下去。这就是长城战略咨询在有效服务后体现出来的专注和稳定,而作为其下的分公司,光谷创新研究院亦是如此。
光谷创新研究院的从0到1,是伴随光谷从东湖高新区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转变过程而形成的。2009年国务院特批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共有两家:一家是中关村,另一家就是武汉光谷。从东湖高新区到全国第二个创新示范区,这是光谷成长路上的历史性转折。当时,光谷创新研究院还尚未成立,赵院长作为长城战略咨询的代表,只身来到武汉,在2008年时便开始与东湖高新区合作,因此在2009年东湖高新区开始申请创新示范区时,赵院长便参与其中,申请成功后牵头与武大、台湾HOPE研究所,以及赛迪等机构,完成了两项重要的产业规划。武汉作为中国腹地,而光谷作为武汉经济晴雨表,这次申请成功,不仅对于武汉当地企业而言意义重大,对全国经济而言,也是举足轻重。到了当年12月份,申请示范区成功,旋即,在2010年,光谷占地面积就从214平方千米扩大到518平方千米,并且东湖高新区也从副厅级单位上升为正厅级。趁此机遇,在2011年6月,光谷创新研究院成立,到了2014年,长城战略咨询与光谷管委会一起以公司形式正式注册光谷创新发展研究院。
光谷创新研究院立足光谷,秉承长城战略一以贯之的专注与稳定。在2003年时,东湖高新区花费700万元请麦肯锡做咨询策划,但是后来发现外资咨询机构在为国内部门和企业服务时,还是会出现一些水土不服的现象。于是在2007年,开始与赵院长的团队合作,到后来,也就是与光谷创新研究院合作。十年合作,光谷创新研究院与光谷高新区不仅合作紧,感情也很深,在企业咨询、政策出台、产业规划等领域外,光谷创新研究院也以一种公益组织的情怀致力于打造整个产业园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
从1到n,建设光谷未来
商业竞争的本质,是认知体系的较量。早在2015年,长城战略咨询便首先在国内提出了商业概念验证服务,帮助企业提升认知水平,重新思考自身商业模式。商业概念验证服务分为三个环节:“打磨-风暴-链接”,在“打磨”环节,咨询师提供“中观”产业研究和“微观”企业研究,为创业者打开“上帝视角”,跳出自身,俯察模式概念;“风暴”是头脑风暴会,最大的不同在于长城战略咨询会为企业汇聚企业家、咨询师、研究学者、投资人及产业管理者五种资深创业导师;“链接”特指高端链接,在前期的充分打磨和准备之后,为企业链接以投资人为主的各类社会高端资源。“创业辅导+头脑风暴+人脉链接”服务模式辅之“天使智投”的服务机制,长城战略咨询形成长链服务,促进创业从想法到公司、从死亡谷到瞪羚、从瞪羚到独角兽与资本市场。
光谷创新研究院2014年正式以公司形式注册成立后,很快便以“打磨-风暴-链接”这三个核心环节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短短三年承接并完成了光谷许多重大课题。其中“瞪羚企业”的评选,是光谷创新研究院每年都在坚持的项目。瞪羚是一种羚羊,个子较小,善于跳跃和奔跑,这和正在成长的中小企业非常相似,这批企业虽然体量不大,但成长极快,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创新活力和发展速度。但瞪羚企业却往往会因为融资难的问题而发展受限,同时,在瞪羚企业极速扩张时,战略上的调整和管理上的变化,对企业而言是一次更高更难的挑战。而武汉地处中部,相较于沿海地区融资本身更难,在视野上也是相对受限。另外,政府通常更加关注的是大企业或者小微企业,而对于中型的瞪羚企业却往往关注不足。因此,光谷创新研究院就成为企业从瞪羚发展为独角兽的重要桥梁。从原来只做瞪羚企业评选,到后来对瞪羚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并提供服务,到现在积极引入沿海基金、举办各类企业交流活动,解决瞪羚企业融资难视野窄的问题,光谷创新研究院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身份和定位,不仅是观察者、研究者,更是助推光谷创造辉煌的建设者。
在对“瞪羚企业”的评选和服务外,光谷创新研究院在光谷整个产业园的规划建设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创新创业和产业咨询方面,光谷创新研究院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国家双创建设基地的示范方案,上报发改委后,为光谷争取了7000万的支持资金;另一份现代服务业方案上报国务院后,为光谷获批了连续4年3亿左右的资金支持。在政策出台方面,参与了2012年“黄金十条”、2014年“创业十条”“国际化十条”,以及2017年6月份的“新黄金十条”的政策制定。在产业园的规划上,定期出台专项产业研究与五年规划,也参与政策制定后的实施与效果评估。在国际化方面,光谷创新研究院还接手了G20国家创新创业实践和科技研究项目。
水乳交融,互利共生,光谷创新研究院见证光谷成为创新示范区的蜕变,光谷也见证了光谷创新研究院从无到有的成长,形成与创造彼此共同的未来。要想成为一流的高新区,就要有一流的智库;要想成为世界级的高新区,就要有世界影响力的智库。随着光谷的高速成长,光谷创新研究院也在不断地重新定位自己。在基础的咨询服务上,光谷创新研究院的宏观定位新增了新经济咨询方向,也就是“民间智库”。作为智库,光谷创新研究院将引入更加多元且具有社会价值的服务,为光谷的成长建设发出更加独立的声音和判断,致力于成为光谷创新创业生态的建设者。
光谷创新发展研究院2015年11月于庐山集体照,后排左三为赵荣凯院长。
从始至终,投身光谷事业
光谷创新研究院的成长,是赵院长的心血和心愿。从2004年一个人来到武汉开辟长城战略咨询武汉分部,到现在光谷创新研究院成为光谷发展的中坚力量,14年的坚持和付出,赵院长的事业在此,心愿亦在此。
赵院长是河南人,离武汉很近,对武汉对光谷,赵院长有很深的感情。作为中国的中部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武汉是一个极具潜力且快速发展的城市。武汉的性格像极了那碗快速出炉,热辣而滋味丰厚的热干面,武汉人可以拎着一碗热干面在路上急匆匆地吃完就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在急匆匆的步伐里,是一种天然就适合创业的文化氛围,在武汉的创业者,相较于国内其他地方,也来得更加务实和落地。地理位置的不南不北,也使得武汉成为文化的汇聚地,大气而多彩。而作为个人,其成长离不开平台的成长,也离不开城市的发展,所以当赵院长来到武汉后,便选择了留下,要在这里倾注自己的人生。
对于人的一生而言,能有多少个14年可以肆意的奔忙奋斗?能有多少个14年来守望一方热土的成长?人生很短,而岁月悠长。越是伟大的事业,就越是能够在岁月里拉长自己的身影。当问及赵院长的心愿时,赵院长说:“希望以后在光谷志里,能留下我的名字。”
结语
如何形成第二个“硅谷”,一直是这几十年来被持续讨论的主题。硅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战”之前,它是无线电和军事基地的基础。到现在,硅谷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沉淀,漫长的时间让“硅谷为何如此成功”这一问题越发像是一个难解的谜。马歇尔在关于“地区化”的分析里说道:“行业的秘诀不再是秘诀,它们飘荡在空中”,开启了从知识流和知识能动性的角度对“产业簇群”如何运作发展进行探讨。在《硅谷优势》一书中,作者约翰·布朗强调了知识的实践性,“没有共同的实践活动,就没有知识的传播”, “企业的实力并不在于它们能使知识无成本地流动,或使交易成本得以摊销,而在于它们愿意付出高昂的初始成本来使知识在缺乏共同实践活动的部门之间流动”,而“一个产业簇群中的紧密和差异性带来的结果就是:地区化可以有效地利用人力和创意”。由此,不同的实践团体在一起共享知识的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就像是一个矩阵一样,关于行业的“秘诀”在矩阵的线条上传播,“秘诀”不断流出流入,企业也随之产生或者消亡,在线条的两端,学习、创新、共同实践和偶记新知识在双向对等地发生,由于地理的近距离,这样的发生更加高效、全面、深入,距离对于传播的对等关系和信任的快速建立“并非无关紧要”。而对于整个“簇群”而言,这样的矩阵交织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实力,亦即‘行业的秘诀已经飘荡在空中’,是通过共同的实践、面对面的接触、对等关系和快速信任来建立的,这些都产生自实践网络和实践团体内部”。
而光谷的发展,其本质也是这样一个“知识生态系统”的构建,在这股生态系统里,光谷创新研究院就是“秘诀”的采撷者和传播者,主动赋予知识的力量;同时也是“实践网络”的搭建者,在内部打通更多的“矩阵线条”,构建生态系统的基础,让更多“实践团体”形成知识的自发流动。但与此同时,每一个“知识生态系统”都是在长时间的积累之下形成的,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努力和经验”,是“日积月累的参与性实践”,才将参与者带到这样的高度。因此,不同的生态系统才会变得如此不同,无法照搬模仿。“硅谷”拥有自己的辉煌,“光谷”也将书写自己的历史。而光谷创新研究院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在生态系统不确定的变化中,如何不断地重新定位自己,如何去理解这个生态系统所形成的独有“秘诀”以及这些“秘诀”会如何在空中飘荡,将是光谷创新研究院始终需要思考的核心,也是光谷创新研究院的核心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