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述
1.1 汽车艺术的内涵
现代社会对于汽车并不陌生,汽车已经成为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借助汽车扩大了活动半径,世界由此变得狭小,即使谈到汽车品牌,人们也能说出一二来。但如果真的要问“什么是汽车”,许多人未必说得清楚。在《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书中也仅用了“内燃机做动力,主要在公路或马路上行驶的交通工具,通常有四个或四个以上的橡胶轮胎”等描述性的语言进行解释,这样的定义显然不够严谨。如拖拉机符合上述定义,却没有人称之为汽车;以动力电池为储能元件,用电机驱动的电动汽车称为汽车却不符合上述定义。
汽车源自西方,英文中的“汽车”即“Automobile”是由“Auto(自己)”和“Mobile(会动的)”构成的,其意思是自己会动的,即自动车。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汽车应该属于“自动车”范畴中一个发展着的家族,不同时期的汽车有着不同的技术性能和结构特点。从当代汽车的特点而言,这样类似灯谜的描述似乎更加确切:“汽车是世界上唯一的一种零件以万计,产量以千万计,保有量以亿计,售价以万元计的商品。”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人类行为的精神内涵。人们在制造和使用汽车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套行为方式、习俗、法规和价值观念等构成了汽车文化。可以说汽车文化是伴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汽车消费数量的增加,在其主要的“使用价值”以外形成的一种非物质社会财产。汽车文化以汽车产品为载体并与之结合,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点和行为。在汽车的设计、生产和使用中,从汽车外表到内饰,从风格到品质,都深深打下了文化的烙印。首先,汽车文化是其品牌和企业的文化,世界著名汽车生产厂家和著名人物对形成汽车文化起直接作用,他们赋予汽车性能、品质和内涵。其次是汽车设计的文化。另外,还有其与地域、社会生活相融合形成的汽车使用文化。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汽车也一样,可以说每款车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汽车公司均有自己的品牌内涵,每个国家所生产的车,也都带有各自国家、各自民族的文化特色。以汽车的设计特色来讲,美国汽车车体宽大、气派、发动机功率强劲、乘坐舒适;德国车系素有“经久耐用,朴实无华”的独特个性,它与极具个性的德国文化积淀非常契合;在法国人的眼里,汽车成为一种寄托浪漫情怀的载体,法国汽车一向以新颖、独特闻名于世;日本车的特点是精细、实惠、廉价,这些特点和日本国土狭小、资源有限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精细化生活习惯和文化特征相关;韩国汽车工业发展时间不长,却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低价高配、大方美观成为其特色。
从汽车选择方面,不同国家不同人群也有自己的偏好。在美国,绝大多数中产阶级都用美国自己的车,穷人开日本或韩国车,有钱人买德国名牌车;在法国,80%以上都是雪铁龙、雷诺和标致;而在德国,80%以上都是大众、奔驰、宝马或欧宝;日本、韩国更不必说,就是马来西亚和印度也是国产车居多。在中国,社会大众接触汽车的时间要比汽车工业发达的美德等国家晚一代左右,现在行驶在马路上的汽车大多有国外血统。
在汽车使用方面,诞生时期的汽车是权利、地位和富有的象征,到了流水线方式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时代,汽车变成平民大众能够接受的消费品。平民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也融入汽车之中,形成了现代汽车文化的社会基础。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国民享受汽车文明的时间还比较短,从观念上、法治意识及行为上还存在较大的差异。观念上,发达国家的汽车工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汽车主要作为交通工具,其代表的社会地位已经逐步淡化,而我们对于汽车的功能,除了作为交通工具外,还“赋予”了一种身份的象征、实力的象征、特权的象征,等等。法律意识上,发达国家讲究以人为本的交通意识,而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育刚刚开始。行为上,在我国,开斗气车、开“英雄车”、开“霸王车”的现象随处可见,这种低俗汽车文化的极端表现,也是诱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
艺术是人对世界进行精神掌握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概念一般有3种含义:泛指人类活动的技艺,包括一切非自然的人工制品;指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各种创作,既包括各种具有审美因素的实用品的制作,也包括各种艺术创作;专指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专供观赏的各种艺术作品。艺术品是被制作的人工制品,制作的意图是给予它以满足审美兴趣的能力。
汽车凝结了人类智慧的结晶,和谐地将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统一,并绽放出绚丽的文化光芒和艺术的光辉。本书将汽车作为艺术品,并运用汽车构造、汽车行驶理论、汽车造型理论的知识对不同车型进行评价和赏析,探索汽车艺术的主旨和广泛的内涵。力求从汽车设计的艺术性、技术性和实用性出发,以艺术的眼光来综合评价汽车,服务于科学、理性、积极的汽车文化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