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医籍珍本善本选校丛刊:医学入门万病衡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湿症

湿有自外而得者,有自内而生者,有风湿相搏者,有湿热相搏者,有独伤于寒湿者。《要畧 》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为中湿。东垣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故卑湿之地,浊气薰蒸,坐卧其上,百体 感伤,此自外而得之者也。《经》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故人酒水过多,生冷无节,脾土频伤,遂成肿胀,此自内而生者也。先伤于风,后伤于湿,而为风湿相搏者,当先微汗,以散其风,后用五苓、二妙以利其湿,若大发其汗,则风去而湿不去,湿愈沉着而入府藏 矣。又有先伤于湿,后伤于热,而为湿热相搏者,盖热胜则伤血,血不养筋,故大筋短软而为拘挛;湿胜则伤筋,筋不束骨,故小筋弛长而为痿。当先用清凉以彻其热,后用踈利以行其湿,斯有次第,而获愈矣。又有冬月春初,人居寒湿之地,寒气袭人,湿乘肌入。《经》曰:寒湿之中人也,令人皮肤不收,筋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虗。急宐以四逆汤加羗活、苍术,温以散之,否则与中寒相等,而患不小矣。此五症者,皆究湿家之所不容废也。
① 畧:同“略”。下同。
② 百体:延宝本同。《苍生司命·卷二·湿证》作“身体”。
③ 府藏:通“腑脏”。

湿热相生论

丹溪曰:湿土生痰,痰生热。又曰:湿生热,热伤血。是热亦有因湿而生者。《医林类集》云:热气薰蒸,水液不行,日久成湿。是湿亦有生于热者。故治湿者,见大便奔急,小便淋涩,胸腹燥满,此湿中有热也。治湿而宐兼治热者也。治热者,见有脉细而首如褁 ,后重而粪稀溏,此热中有湿也。治热而宐兼治湿者也。外有燥症者,目赤口干,便秘烦燥,又当用润药以润其燥,非治湿热论也。
① 褁:同“裹”。下同。

燥热、湿热不同论

病有燥热,有湿热,夫热一也,而有燥与湿之不同,何哉?《易》曰:水流湿,火就燥。然则燥湿之义,其来远矣。今按燥热多属心火而成,湿热多属脾湿而成。河间曰:将息失 宐,心火暴盛,然暴盛之后,虽成 眩仆,而暴盛之势横行,肠胃津液稍亡,遂成秘结。是时也,芩、连、枝、栢,百剂何补?必也其润之乎!故轻则通幽汤、润肠丸,重则三乙承气汤,不一二剂而即愈矣。丹溪曰:湿土生痰,痰生热。热在肠胃之外,湿在肠胃之中,故大便稀溏而后重下迫。是时也,八物、十全,百剂无益,必也其燥之乎!故轻则茯苓渗湿汤倍加苍术、羗活,重则羗活胜湿汤倍加芩、连、枝子,亦不数服而获愈矣。由是观之,则知燥者润之,辟则火燔盛而有水以制之也。湿者燥之,辟则水濡渗而有土以制之也。五 行之理不精,别之可乎?虽然燥者润之,固矣,不有养血以为之本乎?盖养血则阴日生,阳不独旺,血液流行,肠胃滋润,何燥结之有哉?湿者燥之,固矣,不有徤脾以为之本乎?徤脾则宗气日举,荣卫流通,热化为汗,湿化为溺,又何湿热之有哉?
② 失:原作“火”,据延宝本及《苍生司命·卷二·燥热湿热不同论》改。
③ 成:延宝本同。《苍生司命·卷二·燥热湿热不同论》作“或”。
① 五:原作“三”,延宝本亦作“三”。据《苍生司命·卷二·燥热湿热不同论》改。

治湿药方

羗活胜湿汤
治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上冲头痛及足太阳经不行。
羗活 去芦 独活 去芦,各一钱 藁本 防风 去芦,各五分 蔓荆子 二分 川芎 二分 甘草 五分,炙
如身重腰沉沉然,乃经中有湿热也。加黄栢一钱,附子半钱,苍术二钱,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温服。
黄芪防己汤
治中气不足,风湿外乘, 浮身重,自汗恶风,或痛,脉大浮虗也。汗出恶风,乃风伤卫,不能固护皮毛也;身重者,湿也;痛者,风湿相搏也。治宐散风湿,补中气,实腠理可也。
②  :“衇”之讹字。衇,同“脈”。
防己 苦寒,五钱 白术 苦温,四钱 炙草 甘温,三钱 黄芪 甘温,六钱
水二钟,内加姜三片,枣二枚,煎一钟服,妙。如喘者,加麻黄、半夏,有汗不必加麻黄。气上冲加桂枝,寒加细辛。
谨按:
用防己驱风散湿,白术、甘草补中燥湿,黄芪补卫气,实腠理以止汗。
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不进饮食,常服暖胃消痰。
苍术 米泔浸,五斤 厚朴 姜制,炒 陈皮 各三斤二两 甘草 炒,三十两
上为末,每服五钱,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五苓散
治内伤饮食有湿,小便赤少,大便溏泻。
二陈汤
治脾弱不能制湿,内生积饮。
二妙散
治湿热,腰膝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