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系统疾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常用心脏电生理检查

一、心电图
心电图指的是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心房、心室相继兴奋,伴随着心电图生物电的变化,通过心电描记器从体表引出多种形式的电位变化的图形(简称ECG)。在行常规心电图检查时,通常只安放4个肢体导联电极和V 1~V 6 6个胸前导联电极,记录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一般心电图会采用25mm/s纸速记录,横坐标1小格= 1mm= 0.04s,纵坐标电压1小格= 1mm= 0.1mV。心脏电极的安放部位如表2-2-1。
表2-2-1 体表电极名称及安放位置
心电图是反映心脏兴奋的电活动过程,它对心脏基本功能及其病理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心电图可以分析与鉴别各种心律失常,也可以反映心肌受损的程度和发展过程心房、心室的功能结构情况。心电图各导联分布意义见表2-2-2。
表2-2-2 心电图导联与心室部位的关系
续表
心电图由一系列的波组构成,每个波组代表每一个心动周期。一个波组包括P波、QRS波群、T波及U波。看心电图首先要了解每个波所代表的意义。正常心电图及其意义如下(图2-2-1):
图2-2-1 正常心电图
1. P波
正常心脏的电激动从窦房结开始。由于窦房结位于右心房与上腔静脉的交界处,所以窦房结的激动首先传导到右心房,通过房间束传到左心房,形成心电图上的P波。P波代表了心房的激动,前半部代表右心房激动,后半部代表左心房的激动。P波时限为0.12秒,高度为0.25mV。当心房扩大,两房间传导出现异常时,P波可表现为高尖或双峰的P波。
2. PR间期
激动沿前、中、后结间束传导到房室结。由于房室结传导速度缓慢,形成了心电图上的PR段,也称PR间期。正常PR间期在0.12~0.20秒。当心房到心室的传导出现阻滞,则表现为PR间期的延长或P波之后心室波消失。
3. QRS波群
激动向下经希氏束、左右束支同步激动左、右心室形成QRS波群。QRS波群代表了心室的除极,激动时限小于0.11秒。当出现心脏左右束支的传导阻滞、心室扩大或肥厚等情况时,QRS波群出现增宽、变形和时限延长。
4. J点
QRS波结束,ST段开始的交点。代表心室肌细胞全部除极完毕。
5. ST段
心室肌全部除极完成,复极尚未开始的一段时间。此时各部位的心室肌都处于除极状态,细胞之间并没有电位差。因此正常情况下ST段应处于等电位线上。当某部位的心肌出现缺血或坏死的表现,心室在除极完毕后仍存在电位差,此时表现为心电图上ST段发生偏移。
6. T波
ST段之后的T波代表了心室的复极。在QRS波主波向上的导联,T波应与QRS主波方向相同。心电图上T波的改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心肌缺血时可表现为T波低平、倒置,T波的高耸可见于高钾血症、急性心肌梗死的超急期等。
7. QT间期
代表了心室从除极到复极的时间。正常QT间期为0.44秒。由于QT间期受心率的影响,因此引入了矫正的QT间期(QT C)的概念。QT间期的延长往往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相关。QT间期的正常值及异常变化见表2-2-3。
表2-2-3 QT间期的正常值及异常变化
二、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phy,DCG)于1949年由美国Holter首创,故又称Holter心电图。DCG可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休息、活动、进餐、工作、学习和睡眠等不同情况下的心电图资料,能够发现常规ECG不易发现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是临床分析病情、确立诊断、判断疗效重要的客观依据。
动态心电图的特点就是能记录患者24小时内心电图形。它相比普通心电图来说有许多优点,普通的心电图只是用电极记录患者在极短时间内的一段心电波形,一般来说是两三分钟,但是有些患者的心电图波形只是在某些时刻出现异常,所以对于这样的患者,动态心电发现问题的概率较普通心电图大大提高。从而说明动态心电是判别心脏问题比较可靠的一种方法。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动态心电图主要用于捕捉阵发性心律失常,如有阵发性心动过速和期前收缩,记录它们的发生时间、数量及分布状态;有无一过性的心绞痛、心肌缺血以及发作的诱因和发生时间。还可对一些经常出现心血管病症状(普通心电图没有阳性发现)的患者进行鉴别诊断。在这部分患者中,有的是心脏病引起的症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心脏异常而引发症状,如部分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等,这对临床医生作出正确诊断并有针对性进行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然而动态心电图虽然应用广泛,但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一是因为它的记录导联有限(2~3个),不能反映整个心脏的情况;二是因为患者处于活动状态,多少都会给心电图的记录质量带来一些干扰。这些不如普通心电图,因为普通心电图记录的图形质量很高,导联最多可记录22个。因此,动态心电图是普通心电图的补充,两者缺一不可,不能互相代替,何时需要作哪种检查,要由医生确定。
佩戴动态心电图的患者应注意:①像平时一样活动,以观察心律失常与心绞痛的发作情况及其与活动量的关系。②远离电磁场:较早的记录仪都是用磁带记录心电波形,故磁场对此干扰颇大。接听手机时的心电图上可以看到,接听时段受干扰相当大。不过现在的记录仪已为数字化的,受电磁场干扰较小。③注意对自己症状的记录,以便于医生将此段心电图分析以协助诊断。此外,通常医生会给患者佩戴一个生物数据的收集器来持续收集数据,而现在Android手机加上传感器就可以实现Android手机作为动态心电图的接收终端。
三、心电图运动试验
许多冠心病患者,尽管冠状动脉扩张的最大储备能力已经下降,通常静息时冠状动脉血流量尚可维持正常,而无心肌缺血现象,心电图可以完全正常。为揭示已减少或相对固定的冠状动脉血流量,可通过运动或其他方法给心脏以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诱发心肌缺血,辅助临床对心肌缺血作出诊断。这种通过运动增加心脏负荷而诱发心肌缺血,从而出现缺血性心电图改变的试验方法,叫心电图运动试验,目前采用最多的是运动平板试验,其优点是运动中便可观察心电图的变化,运动量可按预计目标逐步增加。适应证:诊断冠心病;评估冠心病治疗疗效;协助进行冠心病易患人群的流行病调查筛选。禁忌证: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肺栓塞、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未控制的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急性主动脉夹层;严重高血压;急性心包炎及心肌炎;严重残疾不能运动者。结果分析:ST段下移、水平压低或抬高提示冠心病。
四、电生理检查
电生理检查是确诊复杂心律失常和指导其治疗的有创性手段。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将电极导管放置在心腔不同部位记录心内电信号,从而分析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定位、形成原因,为其手术或导管消融治疗提供依据。
心内电生理检查的临床应用包括:①窦房结功能评价;②房室、室内及房内传导阻滞的定位;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类型及折返环确定;④室性心动过速及心房颤动的折返环确定。
局麻下穿刺股静脉及锁骨下静脉,将2~4极电极导管送至冠状窦、高位右心房、希氏束附近及右心室,由多导仪可分别显示并记录心房(A)、希氏束(His)及心室(V)波形。希氏束电图由A、H及V三种波形组成,A代表心房兴奋活动,V代表心室兴奋活动,H由希氏束兴奋产生,A-H、H-V的距离均有正常范围,其间距过长则提示房室之间的传导阻滞。由体外的刺激器对心房和心室进行电刺激,可测定心脏不同部位组织的心电生理并可诱发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根据A、H、V三者的关系可对房室阻滞进行定位诊断和判断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高萱 温广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