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关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除常规血、尿检查外,多种生化、微生物和免疫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如感染性心脏病时体液的微生物培养、血液细菌、病毒核酸及抗体等检查;风湿性心脏病时有关链球菌抗体和炎症反应(如抗“O”、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的血液检查;动脉粥样硬化时血液各种脂质检查;急性心肌梗死时血钙蛋白、肌红蛋白和心肌酶的测定等。
一、心肌坏死标志物
心肌发生坏死后,心肌内的坏死标志物通过破损的细胞膜弥散到细胞外,然后流入血管,最终在周围血液中被检测到,从而使临床诊断心肌坏死病变成为可能。心肌缺血损伤时的生物化学指标变化很多,如心肌酶和心肌蛋白等,常用心肌酶指标及心肌蛋白指标见表2-3-1、2-3-2。
表2-3-1 常用心肌酶指标及参考值
表2-3-2 常用心肌蛋白指标及参考值
1.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血清CK-MB测定的重要意义在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胸痛发作后4~6小时,患者血清CK-MB先于总活性开始升高,16~24小时达峰值;多在3~4天内恢复正常。如果梗死后3~4天,CK-MB仍持续不降,表明心肌梗死仍在继续进行;如果已下降的CK-MB再次升高则提示原梗死部位病变扩展或有新的梗死病灶;对发病较长时间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有困难。其高峰出现时间是否提前有助于判断溶栓治疗是否成功。
2.肌钙蛋白I(cTnI)或T(cTnT)
肌钙蛋白(cTn)是肌肉收缩的调节蛋白。当心肌细胞受损时,肌钙蛋白便释放到血清中,因此它的浓度变化对诊断心肌缺血损伤及损伤的程度有重要价值。它于起病后3~6小时升高,cTnI 于11~24小时达高峰,7~10天降至正常;cTnT于24小时达高峰,10~14天降至正常。这些心肌结构蛋白含量的增高是诊断心肌梗死的敏感指标,且特异性很高,在症状出现后6小时内测定为阴性则6小时后应再复查,其缺点是持续时间可长达10~14天。
3.肌红蛋白(myoglobin,Mb)
一种氧结合血红素蛋白,主要分布于心肌和骨骼肌组织。在急性心肌损伤时,Mb最先被释放入血液中,因而敏感性较高,在症状出现2~3小时后,血中Mb可超出正常上限,9~12小时达到峰值,24~36小时后恢复正常。然而肌红蛋白升高受各种因素如肾功能不全等的影响,因而特异性不高。对于怀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患者需要连续测定样本。
4.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又名谷草转氨酶,在心肌细胞中含量最高,心肌梗死发病6~12小时显著升高,增高的程度可反映损害的程度,并在发作后48小时达到最高值,3~5天恢复正常。
5.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
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早期血清中LDH 1 和LDH 2活性均升高,但LDH 1增高更早、更明显,导致LDH 1/LDH 2的比值升高。心肌梗死后9~20小时开始上升,36~60小时达到高峰,持续6~10天恢复正常(比AST、CK持续时间长),因此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后期的辅助诊断指标。
二、心力衰竭的损伤标志物
心力衰竭发生后出现心排出量减少,动脉容量不足和主动脉压升高时,机体产生应答,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神经内分泌改变,如肾上腺素活性升高,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化和血管升压素、内皮素释放增加等,弥补和维持重要器官的灌注,补足缺乏的动脉血容量并减轻水钠潴留。心力衰竭是一个慢性过程,部分代偿机制可能造成不利影响,如过度血管收缩,后负荷增加,过度水钠潴留。
心房钠尿肽(ANP)和脑钠肽(BNP)的生理作用为扩张血管,增加排钠,对抗肾上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等水钠潴留效应。当血容量增加和心室压力超负荷时可大量分泌。单纯BNP可协助诊断慢性心力衰竭,其升高的程度和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相一致,且有极高的阴性预测价值,若BNP正常可排除慢性心力衰竭。
三、炎性反应生物标志物
炎症在心血管病的发生和进展中起重要作用。心血管病的危险因子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呈现炎症表型,证实心血管病是慢性炎症过程。炎症反应涉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各个阶段:脂蛋白进入血管壁,并被进一步修饰,促发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释放;继而招募白细胞浸润,释放更多的炎症因子;平滑肌细胞迁移至内膜并增殖,纤维组织增生等。
目前C反应蛋白(CRP)是众多炎症因子中最能反映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的系统炎症反应的标志物。大量证据表明CRP是心血管事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研究发现,在急性心肌缺血、损伤或梗死时血清CRP浓度可明显增高,且升高的幅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等相关。在AMI发病后血中CRP浓度4~6小时开始升高,36~72小时升高至峰值,72~120小时下降至正常,CRP升高的程度及持续的时间与心肌梗死的范围大小相关。
另外还有肿瘤坏死因子α能诱发心力衰竭。白细胞介素-1能诱导心肌细胞肥厚和NO合酶表达,使NO水平升高,NO能减弱心肌细胞对β肾上腺素能激动剂的正性变力效应,促进心肌肥大与凋亡。
四、电解质
许多心血管疾病由于其自身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及在药物治疗的影响下,常伴有水、电解质紊乱。水、电解质的紊乱又可加重病情,使药物疗效不明显或易发生毒性作用,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及猝死率增高。对心肌有较大影响的电解质有钠、钾、镁、钙等。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时电解质紊乱主要表现为低钠、低氯、低钾和低镁血症,除与心力衰竭时胃肠功能紊乱和醛固酮分泌增多有关外,多数因利尿药特别是袢利尿药使电解质排泄量增加。
五、血栓形成标志物
血浆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之一,为继发性纤溶特有的代谢产物。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升高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较差,阴性是排除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重要试验。
(高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