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章 大动脉炎

一、概述

(一)西医对大动脉炎的认识
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病变多见于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其次为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和肾动脉。主动脉的二级分支,如肺动脉、冠状动脉也可受累。受累的血管可为全层动脉炎。早期血管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偶见多形核中性粒细胞及多核巨细胞。由于血管内膜增厚,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少数患者因炎症破坏动脉壁中层,弹力纤维及平滑肌纤维坏死,而致动脉扩张、假性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
本病多发于年轻女性,30岁前发病约占90%,40岁后较少发病。大动脉炎多见于亚洲国家,尤其是日本,共有约5000例患者,且每年可新诊断约100例。我国尚无流行病学资料。全球患病率3.3/百万。
病因迄今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基因可能参与发病。一般认为可能由感染诱发的免疫系统障碍,从而激活细胞免疫,导致血管损伤。
(二)中医对大动脉炎的认识
中医古籍中没有大动脉炎的病名,根据其低热、乏力、无脉、血管疼痛及结节红斑等症状,属于中医“血痹”“脉痹”之范畴。中医理论认为,本病多为寒湿之邪内侵,内脏功能紊乱,气血运动失常,气虚血瘀,脉络受阻所致。

二、临床表现

(一)全身症状
在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前数周,少数患者可有全身不适、易疲劳、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出汗、体重下降、肌痛、关节炎和结节红斑等症状,可急性发作,也可隐匿起病。当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后,全身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消失,部分患者则无上述症状。
(二)局部症状体征
按受累血管不同,有不同器官缺血的症状与体征,如头痛、头晕、晕厥、卒中、视力减退、四肢间歇性活动疲劳,肱动脉或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部、锁骨上下区、上腹部、肾区出现血管杂音,两上肢收缩压差大于10mmHg。
(三)临床分型
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4种类型: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胸、腹主动脉型;广泛型和肺动脉型。
1.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
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和闭塞,可引起脑部不同程度的缺血,出现头昏、眩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单侧或双侧视物有黑点,视力减退,视野缩小甚至失明,咀嚼肌无力和咀嚼疼痛。少数患者因局部缺血产生鼻中隔穿孔,上腭及耳廓溃疡,牙齿脱落和面肌萎缩。脑缺血严重者可有反复晕厥,抽搐,失语,偏瘫或昏迷。上肢缺血可出现单侧或双侧上肢无力、发凉、酸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缩。颈动脉、桡动脉和肱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无脉征),约半数患者于颈部或锁骨上部可听到二级以上收缩期血管杂音,少数伴有震颤,但杂音响度与狭窄程度之间并非完全成比例,轻度狭窄或完全闭塞的动脉,杂音不明显,如有侧支循环形成,则血流经过扩大弯曲的侧支循环时,可以产生连续性血管杂音。
2.胸、腹主动脉型
由于缺血,下肢出现无力、酸痛、皮肤发凉和间歇性跛行等症状,特别是髂动脉受累时症状最明显。肾动脉受累出现高血压,可有头痛、头晕、心悸。合并肺动脉狭窄者,则出现心悸、气短。少数患者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高血压为本型的一项重要临床表现,尤以舒张压升高明显,主要是肾动脉狭窄引起的肾血管性高血压;胸降主动脉严重狭窄,使心排出血液大部分流向上肢而引起的节段性高血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所致的收缩期高血压等。在单纯肾血管性高血压中,其下肢收缩压较上肢高20~40mmHg。
部分患者胸骨旁或背部脊柱两侧可闻及收缩期血管杂音,其杂音部位有助于判定主动脉狭窄的部位及范围,如胸主动脉严重狭窄,于胸壁可见表浅动脉搏动,血压上肢高于下肢。大约80%患者于上腹部可闻及二级以上高调收缩期血管杂音。
如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于主动脉瓣区可闻及舒张期吹风样杂音。
3.广泛型
具有上述两种类型的特征,属多发性病变,多数患者病情较重。
4.肺动脉型
本病合并肺动脉受累并不少见,约占50%。上述3种类型均可合并肺动脉受累,而在各类型中伴有或不伴有肺动脉受累之间无明显差别,单纯肺动脉受累者罕见。肺动脉高压大多为一种晚期并发症,约占1/4,多为轻度或中度,重度则少见。临床上出现心悸、气短较多。重者心功能衰竭,肺动脉瓣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和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
(四)实验室检查
本病无特异性血液化验项目。
1.红细胞沉降率
红细胞沉降率是反映本病病变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疾病活动时血沉增快,病情稳定时血沉恢复正常。
2.C-反应蛋白
临床意义与血沉相同,为本病病变活动的指标之一。
3.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
增加仅说明患者近期曾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本病仅少数患者出现阳性反应。
4.抗结核菌素试验
我国的资料提示,约40%的患者有活动性结核,如发现活动性结核灶应抗结核治疗。对结核菌素强阳性反应的患者,在经过仔细检查后,仍不能除外结核感染者,应试验性抗结核治疗。
5.其他
少数患者在疾病活动期白细胞计数增高或血小板计数增高,也为炎症活动的一种反应。可出现慢性轻度贫血,而高免疫球蛋白血症比较少见。
(五)影像学检查
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可探查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狭窄或闭塞(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肾动脉等),但对其远端分支探查较困难。
2.血管造影检查
(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是一种数字图像处理系统,为一项较好的筛选方法。本法优点为操作简便易行,检查时间短,对患者负担小,反差分辨率高,对低反差区域病变也可显示。对头颅部动脉、颈动脉、胸腹主动脉、肾动脉、四肢动脉、肺动脉及心腔等均可进行此项检查。本法缺点是对脏器内小动脉,如肾内小动脉分支显示不清,必要时仍需进行选择性动脉造影。
(2)动脉造影:
可直接显示受累血管管腔变化、管径的大小、管壁是否光滑,以及受累血管的范围和长度。
3.CT和MRI
增强CT可显示部分受累血管的病变,特别是MRI能显示出受累血管壁的水肿情况,以助判断疾病是否活动。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临床诊断
典型临床表现者诊断并不困难。40岁以下女性,具有下列表现1项以上者,应怀疑本病。
(1)单侧或双侧肢体出现缺血症状,表现为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压降低或测不出。
(2)脑动脉缺血症状,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以及颈部血管杂音。
(3)近期出现的高血压或顽固性高血压,伴有上腹部2级以上高调血管杂音。
(4)不明原因低热,闻及背部脊柱两侧、或胸骨旁、脐旁等部位或肾区的血管杂音,脉搏有异常改变者。
(5)无脉及有眼底病变者。
2.诊断标准
采用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的分类标准。
(1)发病年龄≤40岁:
出现症状或体征时年龄<40岁。
(2)肢体间歇性运动障碍:
活动时1个或更多肢体出现乏力、不适或症状加重,尤以上肢明显。
(3)肱动脉搏动减弱:
一侧或双侧肱动脉搏动减弱。
(4)血压差>10mmHg:
双侧上肢收缩压差>10mmHg。
(5)锁骨下动脉或主动脉杂音:
一侧或双侧锁骨下动脉或腹主动脉闻及杂音。
(6)动脉造影异常:
主动脉一级分支或上下肢近端的大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常为局灶或节段性,且不是由动脉硬化、纤维肌发育不良或类似原因引起。
符合上述6项中的3项者可诊断本病。此标准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90.5%和97.8%。
(二)鉴别诊断
大动脉炎主要与先天性主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纤维肌结构不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胸廓出口综合征等疾病鉴别。
1.先天性主动脉缩窄
多见于男性,血管杂音位置较高,限于心前区及背部,全身无炎症活动表现,胸主动脉造影见特定部位(婴儿在主动脉峡部,成人型位于动脉导管相接处)狭窄。
2.动脉粥样硬化
常在50岁后发病,伴动脉硬化的其他临床表现,数字及血管造影有助于鉴别。
3.肾动脉纤维肌结构不良
多见于女性,肾动脉造影显示其远端2/3及分支狭窄,无大动脉炎的表现。
4.血栓闭塞性脉管炎(Buerger病)
好发于有吸烟史的年轻男性,为周围慢性血管闭塞性炎症。主要累及四肢中小动脉和静脉,下肢较常见。表现为肢体缺血、剧痛、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游走性表浅动脉炎,重症可有肢端溃疡或坏死等,与大动脉炎鉴别一般并不困难。
5.结节性多动脉炎
主要累及内脏中小动脉。与大动脉炎表现不同。
6.胸廓出口综合征
可有桡动脉搏动减弱,随头颈及上肢活动其搏动有变化,并常伴有上肢静脉血流滞留现象及臂丛神经受压引起的神经病,颈部X线片示颈肋骨畸形。

四、治疗

(一)西药治疗
本病约20%具有自限性,在发现时疾病已稳定,如无合并症可随访观察。对发病早期有上呼吸道、肺部或其他脏器感染因素存在,应有效控制感染,对防止病情的发展可能有一定的意义。高度怀疑有结核菌感染者,应同时抗结核治疗。常用的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法与其他系统性血管炎治疗相同。
1.糖皮质激素
激素仍是本病活动的主要治疗药物,及时用药可有效改善症状,缓解病情。一般口服泼尼松每日1mg/kg,早晨顿服或分次服用,维持3~4周后逐渐减量,每10~15天减总量的5%~10%,通常以血沉和C-反应蛋白下降趋于正常为减量的指标,剂量减至每日5~10mg时,应长期维持一段时间。如用常规剂量泼尼松无效,可改用其他剂型,危重者可大剂量甲泼尼龙静脉冲击治疗。但要注意激素引起的库欣综合征、易感染、继发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症状和胃肠道出血等不良反应,长期使用要防止骨质疏松。
2.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与糖皮质激素合用,能增强疗效。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为环磷酰胺、硫唑嘌呤和甲氨蝶呤等。危重患者环磷酰胺和硫唑嘌呤每日2~3mg/kg,环磷酰胺可冲击治疗,每3~4周1次,每次0.5~1.0g/m 2。每周甲氨蝶呤5~25mg,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或口服。新一代的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来氟米特等疗效有待证实。在免疫抑制剂使用过程中应注意查血常规、尿常规和肝肾功能,以防止不良反应出现(参照其他有关章节)。
3.扩血管、抗凝、改善血液循环药物
使用扩血管、抗凝药物治疗,能部分改善因血管狭窄较明显所致的一些临床症状。如地巴唑20mg,每日3次;妥拉唑林25~50mg、阿司匹林75~100mg,每日1次,双嘧达莫25mg,每日3次等。对高血压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
(二)中药治疗
本病的病名在中医古籍中未见,现代医家据其临床表现,将之归属于中医“血痹”“脉痹”“眩晕”“厥证”“痹证”“虚劳”等范畴,对其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等方面的认识也有较多的差异。王小平等总结了21篇文献,共455例大动脉炎的中医病证分型,大部分为虚实夹杂,其中以气虚血瘀和阳虚寒凝为主。由此可见,本病的治疗原则以活血通络为主。但要注意,由于大动脉炎的病变较为复杂,虚有气、血、阴、阳,实有湿、热、毒、瘀等,故单独强调血瘀是不够全面的,因此有医家告诫对大动脉炎要强调辨证施治,不宜单用活血祛瘀法。
1.辨证分型治疗
(1)风寒湿痹阻证
主要证候:
发热,周身倦怠乏力,下肢沉重,关节酸痛,胃脘痞满,患肢动脉减弱或无脉,舌质淡,舌苔白,脉沉细或细弱。多见于大动脉初期。
治法:
益气温阳,散寒祛湿,活血通痹。
方药: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生黄芪15g,桂枝6g,炒苍术12g,赤、白芍各10g,薏苡仁15g,茯苓15g,羌活10g,防风10g,当归10g,川芎6g,鸡血藤15g,生姜12g,大枣5枚。
(2)热结痹阻证
主要证候:
肢体酸楚无力,肌肉或关节红肿热痛,头痛,心烦失眠,急躁,口干喜冷饮,大便燥结,小便黄赤,甚则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薄黄,脉微细而数或无脉。此证为本病活动期的常见证候。
治法:
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方药:
解毒蠲痹汤(路志正经验方)。金银花20g,连翘10g,赤小豆15g,牛蒡子(打)10g,赤白芍各10g,丹参15g,白茅根20g,芦根30g,七叶一枝花15g。
加减:
若邪热久恋,心慌气短,去芦根,加西洋参、麦冬;若心慌气短汗出,去芦根、牛蒡子,加西洋参、浮小麦、生牡蛎;热邪内陷营分而现斑疹者,去芦根,加玄参、麦冬;热极动风而见抽搐者,去芦根、牛蒡子,加钩藤、僵蚕、生地;热陷心包而神昏谵语者,去牛蒡子、芦根,加水牛角粉、天竺黄、生地,另加服牛黄清心丸或安宫牛黄丸等。
(3)湿热郁阻证
主要证候:
周身倦怠,困重神疲,肢体麻木,关节酸痛,胃脘痞满,不思饮食,便溏溲黄,妇女带下赤白,舌尖边红,苔白厚腻,脉濡细而数,或无脉。此证见于本病的活动期。
治法:
清热利湿,活血通脉。
方药:
甘露消毒丹加减。茵陈15g,黄芩10g,连翘10g,滑石15g,生薏苡仁15g,藿苏梗(后下)各10g,菖蒲10g,郁金10g,丹参15g,路路通10g,木通4g。
加减:
如头沉重身痛,去木通,加蔓荆子;胃脘胀满者,去滑石、木通、连翘,加炒苍术、炒枳实、佛手;腹胀甚者,去滑石、连翘、木通,加腹皮子、炒枳实、炒苍术;中州痞胀,恶心者,去连翘、滑石,加姜半夏、竹茹。
(4)气血两虚证
主要证候:
肢体麻木,四肢酸楚疼痛,倦怠无力,心悸短气,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舌质淡苔白,脉微细或沉伏、无脉。
治法:
益气补血,荣筋通络。
方药:
八珍汤加减。生黄芪15g,炒白术10g,茯苓12g,当归10g,赤白芍各10g,熟地10g,川芎6g,炒枳壳12g,生谷麦芽各15g,生姜2片,大枣5枚为引。
加减:
若失眠心烦,去熟地,加远志、炒柏子仁;腹胀便溏者,去熟地、白芍,加大腹皮、肉豆蔻;周身酸胀疼痛者,去熟地,加地龙、络石藤;颈项强硬者,加葛根;易汗出者,加生龙牡;两胁疼痛者,去熟地、谷麦芽,加醋香附、醋元胡。
(5)气滞血瘀证
主要证候:
精神抑郁,肢体倦怠,酸胀麻木,胸胁串痛,胸闷,善太息,头痛目眩,女子经行不畅或闭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如丝或无脉。
治法:
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方药:
逍遥散加减。柴胡10g,当归10g,赤白芍各10g,茯苓12g,炒白术12g,郁金10g,薄荷(后下)3g,醋香附10g,煨姜2片。
加减:
若口干咽燥者,去煨姜,加黄芩;心烦失眠者,去煨姜,加炒栀子、首乌藤;胁痛甚者,加青陈皮;眩晕甚者,去煨姜,加珍珠母;头晕急躁易怒,便干者,去煨姜,加菊花、草决明;胃脘痞满,恶心呕吐者,加竹茹、清半夏、旋覆花。
(6)痰浊瘀阻证
主要证候:
肢体倦怠,酸胀麻木,疼痛无力,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肌肤色黯、肿胀或有瘀斑,面色黧黑,脸肿,下肢易肿,胸闷多痰,舌质或黯或紫黯或有瘀斑,苔白厚腻,脉弦细而涩,或细涩如丝,或无脉。
治法:
涤痰蠲痹,祛瘀化湿。
方药:
涤痰蠲痹汤(路志正经验方)。半夏10g,胆南星6g,炒枳实12g,炒白芥子10g,茯苓15g,当归12g,川芎9g,山甲珠9g,地龙12g,鸡血藤15g,炙酥皂角子6g。
加减:
若短气无力者,去山甲珠、鸡血藤、皂角子,加麦冬、党参;胃脘胀满,不思饮食者,加桂枝、炒白术;胸闷,左心前区疼痛者,加瓜蒌、薤白;畏寒肢冷者,酌加川附片、细辛、桂枝;腹胀尿少,去地龙、鸡血藤、山甲珠,加腹皮子、车前子;关节疼痛者,去皂角子、胆南星,加松节、络石藤;上肢痛重者,去川芎,加威灵仙、片姜黄;四肢无力易颤动者,去皂角子、鸡血藤,加僵蚕、蜈蚣等。
(7)脾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
畏寒喜暖,四肢逆冷,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周身乏力,倦怠嗜卧,神疲健忘,脘痞纳少,头晕气短,腹胀便溏,尿少浮肿,下肢沉重,举步不健或跛行,女子经期延后,经行腹痛或闭经,面色 白,舌质淡,体胖苔白,脉微细欲绝或无脉,趺阳脉(足背动脉)消失。
治法:
健脾补肾,温经散寒,活血通脉。
方药:
培土温阳蠲痹汤(路志正经验方)。生黄芪15g,炒白术12g,桂枝6g,白芍12g,茯苓15g,炒枳实12g,淫羊藿15g,补骨脂12g,枸杞子10g,鹿角胶(烊化)10g,地龙10g,鸡血藤15g。
加减:
如形寒肢冷甚者,加川附片、肉桂、细辛;肢体疼痛甚者,加山甲珠、土鳖虫、露蜂房;尿少浮肿者,去鹿角胶、鸡血藤,加腹皮子、车前子、益智仁;便溏者,去鸡血藤、鹿角胶,加肉豆蔻、干姜等。
(8)肝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
腰膝酸软,肢体麻木,无力瘀痛,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失眠健忘,耳鸣耳聋,视物不清,头晕目眩,肢体倦怠无力,下肢尤甚或跛行,四末不温,女子月经前期量少色黯、质黏稠或闭经。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细涩而弱或无脉。
治法:
滋补肝肾,活血通络。
方药:
麦味地黄丸加减。山萸肉12g,枸杞子10g,制首乌10g,麦门冬10g,五味子3g,怀山药15g,玄参10g,泽泻12g,丹参15g,赤白芍各10g,荷叶10g。
加减:
若头目眩晕者,为肝阳上亢,去荷叶,加生石决、生龙牡;急躁易怒者,去荷叶、五味子,加夏枯草、白芍;视物不清,去荷叶、丹参、赤白芍,加菊花、茺蔚子;筋脉 动、抽搐者,去荷叶、玄参、泽泻,加天麻、僵蚕、全蝎;心烦失眠者,去荷叶、赤白芍,加夜交藤、炒柏子仁;烦躁多痰者,去玄参、枸杞子、丹参,加竹沥汁、胆星;尿频尿急,去玄参、丹参,加生地、莲子心。
2.中成药
(1)口服用药
活血通脉片:
每次10片,2次/d,饭后服。
四虫片:
每次10片,2次/d,饭后服。
犀黄丸:
每次6g,2次/d。
复方丹参片:
每次5片,3次/d。
毛冬青片:
每次5片,3次/d。
当归补血丸:
每次6g,3次/d。
(2)静脉用药:
无论是大动脉炎活动期还是稳定期,均可独立或配合其他方法应用。
复方丹参注射液:
20~40ml加入500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次/d,15天1个疗程。
川芎嗪:
80~160mg加入500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次/d,10天1个疗程。
脉络宁注射液:
60~8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1次/d,15天1个疗程。
刺五加注射液:20~4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1次/d,10天1个疗程。治疗期间注意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
(三)手术治疗
1.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本手术为大动脉炎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目前已用于治疗肾动脉狭窄及腹主动脉、锁骨下动脉狭窄等,获得较好的疗效。
2.外科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主要是解决肾血管性高血压及脑缺血。
(1)单侧或双侧颈动脉狭窄引起的脑部严重缺血或视力明显障碍者,可行主动脉及颈动脉人工血管重建术、内膜血栓摘除术或颈部交感神经切除术。
(2)胸或腹主动脉严重狭窄者,可行人工血管重建术。
(3)单侧或双侧肾动脉狭窄者,可行肾自身移植术或血管重建术;患侧肾明显萎缩者,可行肾切除术。
(4)颈动脉窦反射亢进引起反复晕厥发作者,可行颈动脉体摘除术及颈动脉窦神经切除术。
(5)冠状动脉狭窄可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或支架置入术。

五、预后

本病为慢性进行性血管病变,受累的动脉由于侧支循环形成丰富,故大多数患者预后好,可参加轻工作。预后主要取决于高血压的程度及脑供血情况,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积极治疗可改善预后。本病的并发症有脑出血、脑血栓、心力衰竭、肾衰竭、心肌梗死、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失明等。死因主要为脑出血、肾衰竭。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大动脉炎诊断及治疗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1,15(2):119-120.
2.JCS Joint Working Group. Guideline for management of vasculitis syndrome(JCS 2008). Japanese Circulation Society[J]. Circulation Journal,2011,75(2):474-503.
3.Richard Watts,Abdullah Al-Taiar,Janice Mooney,et al. The epidemiology of Takayasu arteritis in the UK[J]. Rheumatology,2009,48(8):1008-1011.
4.王小平,杨运高.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中医药治疗概况[J].中医药信息,1990(6):29-32.
5.崔炎,刘宝辉,孙莎莎.崔公让对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治疗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4):628-629.
6.娄玉钤.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7.王承德,沈丕安,胡荫奇.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