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CT图谱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节 淋巴瘤移植后疗效评估及复发监测

一、滤泡性淋巴瘤移植前后疗效评估
患者男性,23岁。

【简要病史】

左颈部淋巴结活检病理示滤泡性淋巴瘤,Ⅱ级。治疗前 18F-FDG PET/CT显像示双侧颈部、左侧腋下、纵隔、腹膜后、盆腔内、双侧腹股沟区多发淋巴结肿大,放射性摄取增高,SUVmax为12.5。6个疗程化疗后评估为部分缓解,更换化疗方案后继续化疗6个疗程。

【移植前PET/CT图像分析】

双颈部多发淋巴结,放射性摄取增高,SUVmax为6.7(图1-4-1A)。2个月后行ASCT支持下大剂量化疗。

【移植后PET/CT图像分析】

ASCT 2个月后,PET/CT未见代谢摄取异常增高灶(图1-4-1B)。

【随访】

ASCT 13个月后,发现右侧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无疼痛,再次复查PET/CT示右颈部多发淋巴结、右侧胸膜结节,放射性摄取增高,SUVmax为7.9(图1-4-1C)。再行化疗6个疗程。

【移植前PET/CT图像分析】

左锁骨上、右内乳、右前上纵隔、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放射性摄取增高,SUVmax约6.3,与前次PET/CT比较为新增病灶(图1-4-1D)。

【治疗与随访】

2个月后,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SCT)与大剂量化疗。移植后患者前胸腹部、背部下方、四肢及面部出现散在皮疹,无瘙痒,考虑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aGVHD),为皮肤Ⅱ度aGVHD。

【移植后PET/CT图像分析】

allo-SCT 5个月后,PET/CT示未见摄取异常增高灶(图1-4-1E),定期复查2年余均未见明显复发征象。
图1-4-1 患者各次 18F-FDG PET全身MIP图像
A. ASCT前,PET/CT显像提示双颈部多发淋巴结,代谢增高;B. ASCT 2个月后,复查未见放射性摄取异常增高灶;C. ASCT 13个月后,显像示右颈部多发淋巴结、右侧胸膜结节,代谢增高;D. 再行6个疗程化疗后,显像示左锁骨上、右内乳、右前上纵隔、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代谢增高;E. allo-SCT 5个月后,PET/CT示未见摄取异常增高灶
点评
干细胞移植能为部分淋巴瘤患者,尤其是复发/难治型淋巴瘤提供治疗手段。对于某些复发、耐药的患者,采用ASCT支持下的大剂量化疗进行解救治疗是最佳选择,但ASCT之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疾病复发。随着移植技术的不断提高,allo-SCT在淋巴瘤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多。与ASCT不同的是,allo-SCT产生的移植物抗淋巴瘤效应可降低移植后疾病复发的可能性,其疾病复发率低于ASCT联合大剂量化疗,可以作为ASCT复发后的治疗选择,也可选择性地用于一线治疗后复发的患者。
淋巴瘤患者干细胞移植的预后受许多因素影响,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肿瘤对化疗的反应,尤其对于复发的淋巴瘤患者,只有化疗敏感的患者移植后能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既往研究指出,干细胞移植前后的 18F-FDG PET显像对判断预后有重要作用。
该患者在ASCT后复发,更改化疗方案后显像仍然提示多发淋巴结肿大伴代谢增高,在allo-SCT后随访2年余后,处于完全缓解状态,效果较好。确实有部分allo-SCT移植前显像阳性患者在治疗后长时间处于缓解状态,allo-SCT后淋巴瘤复发率低于ASCT联合大剂量化疗,可以作为ASCT复发后的治疗选择。
二、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移植前后疗效评估
患者男性,35岁。

【简要病史】

确诊DLBCL 1年余,出现右胸壁皮下肿块,行右胸壁肿块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DLBCL,考虑复发,给予局部放疗,3个月后出现右髋部疼痛,腰椎MRI提示骶骨S1~S2右侧骶管及后方竖脊肌异常信号,L5/S1区右侧神经根增粗,考虑淋巴瘤可能。其后给予两次ICE方案化疗。

【移植前PET/CT图像分析】

右侧腰骶神经丛、左侧隐神经增粗,骶骨右侧后方竖脊肌低密度病灶,代谢增高,考虑淋巴瘤浸润可能性大(图1-4-2A~图1-4-2G)。

【治疗与随访】

后行ASCT,对前次PET/CT所见阳性病灶处放疗。

【移植后3个月PET/CT图像分析】

PET/CT示未见摄取异常增高灶(图1-4-2H)。
图1-4-2 移植前、移植后3个月 18F-FDG PET/CT图像
A. 18F-FDG PET全身MIP图像,显示右侧腰骶神经丛代谢增高(红色箭头)、左侧隐神经代谢增高(蓝色箭头);B. CT横断位图示L5/S1右侧神经根增粗(箭头);C. PET/CT横断位图示L5/S1右侧神经根增粗,代谢异常增高(箭头);D. CT横断位图示S1右侧骶神经增粗(箭头);E. PET/CT横断位图示S1右侧骶神经增粗,代谢异常增高(箭头);F. CT横断位图示左侧隐神经局部增粗(箭头);G. PET/CT横断位图示左侧隐神经增粗,代谢异常增高(箭头);H. 18F-FDG PET全身MIP图像

【移植后7个月PET/CT图像分析】

左侧额顶部皮下软组织、左腹股沟肿大淋巴结、右骶神经、龟头病灶,以上病灶代谢增高,全身骨髓葡萄糖代谢普遍轻度增高,与前次显像相比病情进展(图1-4-3)。
图1-4-3 移植后7个月 18F-FDG PET/CT图像
A. 18F-FDG PET全身MIP图像,可见左侧额顶部、右骶神经、左腹股沟、龟头代谢增高(箭头);B. PET横断位图示左侧额顶部代谢增高区(箭头);C、D. CT及PET/CT横断位图示左侧额顶部皮下软组织影代谢增高(箭头);E. CT横断位图示左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箭头);F. PET/CT横断位图示左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代谢增高(箭头);G. CT横断位图示龟头海绵体肿胀(箭头);H. PET/CT横断位图示龟头海绵体肿胀,代谢增高(箭头)
点评
ASCT前后 18F-FDG PET/CT显像能准确评估治疗效果,对预测预后也有重要价值。既往研究指出,ASCT前行PET/CT显像评估,阳性患者相对显像阴性患者有更高的复发危险和不良预后,显像阴性组的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或)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明显高于阳性组患者。对于阳性患者,FDG低摄取(SUVmax<3.0)的患者的PFS和OS均高于FDG高摄取(SUVmax)的患者。本例患者ASCT前SUVmax为6.9,虽然移植3个月后PET/CT为阴性,但移植7个月后复发。既往关于ASCT前后行 18F-FDG PET/CT显像评估疗效的研究,包含的淋巴瘤的病理类型、分析方法与显像时间、PET阳性的定义也各不相同,不利于直接比较,再者大部分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因此需要进一步进行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降低设计和评价方法的异质性,注意治疗方案和显像条件标准化。
三、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移植后复发监测
患者女性,48岁。

【简要病史】

患者因“前纵隔占位”行穿刺活检,病理示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12个疗程化疗后行allo-SCT。术后2个月行PET/CT检查评估疗效示,左锁骨上、纵隔内小淋巴结显示葡萄糖代谢未见明显异常。半年后再次复查PET/CT监测有无复发。

【PET/CT图像分析】

移植术后2个月PET/CT检查示:左锁骨上淋巴结显示,大小约1.5cm×0.7cm,放射性分布未见异常;纵隔内气管右前间隙淋巴结显示,直径约1.0cm,放射性分布未见异常。半年后再次复查PET/CT示原左锁骨上、纵隔淋巴结同前相仿;右肺门见肿大淋巴结影,大小约3.2cm×2.8cm,放射性分布增高,SUVmax约11.2(图1-4-4)。
图1-4-4 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移植术后及随访 18F-FDG PET/CT图像
A. 移植后 18F-FDG PET全身MIP图像;B. CT横断位图示右肺门淋巴结未见异常;C. PET/CT横断位图示右肺门淋巴结代谢未见异常;D、E. 随访复查PET/CT横断位图示右肺门淋巴结肿大,代谢异常升高;F. 随访复查全身MIP图像
点评
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T-lymphoblastic lymphoma,T-LBL)是NHL中一种少见的病理类型,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约占儿童NHL的30%,成人NHL的2%。T-LBL侵袭性高,常累及纵隔、中枢神经系统及骨髓等。目前T-LBL主要的治疗方法为化疗和放疗。研究表明,造血干细胞移植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但易出现复发。 18F-FDG PET/CT已被用于T-LBL的诊断、分期与再分期以及疗效评估等,对于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T-LBL患者,PET/CT还可用于监测有无复发。本例T-LBL患者在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PET/CT评估疗效达到完全缓解,但在6个月后复查PET/CT时发现复发的淋巴瘤病灶。
四、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患者女性,25岁。

【简要病史】

发现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行左颈部淋巴结活检,病理提示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外院PET/CT提示全身多发病灶,后予以化疗4个疗程。拟行allo-SCT。

【移植前PET/CT图像分析】

全身未见淋巴瘤浸润灶(图1-4-5A)。

【治疗与随访】

移植后反复发热,患者出现淋巴结肿大。查EB病毒DNA阳性,并持续升高。

【移植后PET/CT图像分析】

移植后近2个月复查发现,鼻咽部黏膜增厚,颈、胸、腹部多发淋巴结肿大,脾脏巨大,葡萄糖代谢均增高,SUVmax为15.2(图1-4-5B~图1-4-5F);与移植前显像相比,病灶均为新增病灶,Deauville评分5分。

【组织病理学】

行颈部淋巴结活检,病理示(右颈部)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介于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和伯基特淋巴瘤特征之间)。

【治疗与随访】

其后予美罗华治疗,同时抗病毒、调节免疫治疗。移植后3个月复查PET/CT提示,与前次PET/CT比较,原所见淋巴瘤病灶基本消失,治疗有效,Deauville评分为1分(图1-4-5G~图1-4-5K)。
图1-4-5 移植前、移植后 18F-FDG PET/CT图像
A. 移植前18F-FDG PET全身MIP图像;B. 移植后近2个月 18F-FDG PET全身MIP图像;C. CT横断位图示鼻咽部黏膜增厚(箭头);D. PET/CT横断位图示鼻咽部黏膜增厚,代谢增高(箭头);E. PET/CT横断位图示双腋窝淋巴结肿大(红色箭头),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蓝色箭头),代谢增高;F. PET/CT横断位图示脾脏增大,代谢增高;G. 移植后3个月复查, 18F-FDG PET全身MIP图像;H~K. 与前次PET/CT比较,原所见淋巴瘤病灶基本消失
点评
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ost-transplantation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PTLD)是发生在实质器官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其中位发生时间大约为实质器官移植后6个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2~3个月。引起PTLD的主要原因是EBV感染和移植后的免疫抑制。多数PTLD是B细胞源性,但也有10%的是T细胞源性,其侵袭性更强,对传统治疗的反应更差。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出现感染或免疫等其他原因无法解释的发热、咽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甚至多器官功能不全等表现。
PTLD的临床诊断依据包括:①外周血中EBV-DNA高载量;②淋巴结或肝脾肿大或其他终末器官病变;③缺乏合理的其他原因来解释。
确诊依据包括:①相关器官受累的临床症状或体征;②活组织检查标本检测到EBV核酸或蛋白;③组织病理学具有PTLD特征(淋巴发育过程受阻、存在单克隆或寡克隆淋巴细胞)。
该患者移植后1个月余出现发热与淋巴结肿大,PET/CT提示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脾肿大,外周血中EB-DNA持续升高,考虑PTLD不能除外,再行颈部淋巴结活检,其后病理提示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考虑PTLD。
研究评估了 18F-FDG PET或PET/CT在PTLD中的作用,PET/CT有能力检测到其他影像设备无法明确的隐匿性病灶,特别是结外病变,能够准确分期,可以指导活检。